中國對印度的稱呼幾經改變。西漢譯為羌獨(漢語拼音:qiang dú)

印度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印度共和國
भारत गणराज्य(印地語)
Republic of India(英語)
通稱:印度
Flag of India.svg Emblem of India.svg
印度國旗 印度國徽

國家格言सत्यमेव जयते(梵語)
「唯有真理得勝」[1]
國歌:《人民的意志[2]

India (orthographic projection).svg
自然地理(實際管轄區)
面積
  • 國土面積:3,201,446平方公里或1,269,219平方英里[註 1]平方公里(世界第7名
  • 水域率:9.6%

首都 新德里
中央政府
所在地
新德里
最大城市 孟買(按人口和面積)
地理最高點 干城章嘉峰海拔8,586
海岸線 7,600公里
時區 印度標準時間UTC+5:30
人民生活
人口 以下資訊是以2011年估計

官方語言 印地語英語另外22種語言(無國家語言
官方文字 印度語言
民族 多民族
主要宗教 印度教
曆法 印度曆
主要節日 獨立日:1947年8月15日
(自英國獨立)
道路通行方向 靠左行駛

家用電源
政治文化
國家憲法 印度共和國憲法
國家結構形式 聯邦制
國家政權 共和立憲制
政治體制 議會民主制
法律體系 英美普通法系

國家領袖

國家主要領袖(三權分立

經濟實力
國內生產總值購買力平價 以下資訊是以2013年估計

國內生產總值(國際匯率) 以下資訊是以2013年估計

人類發展指數 以下資訊是以2013年估計
  • 0.554(第136名)-

中央銀行 印度儲備銀行
貨幣單位 印度盧比(INR)
吉尼係數 0.368[5]
其他資料
立國歷史
  • 立國日期:1947年8月15日
  • 立國事件:印度獨立日(1947年8月15日)

國家象徵
國家代碼 IND
國際域名縮寫 .in
國際電話區號 +91
現役軍人數 1,325,000(第3名
印度共和國印地語भारत गणराज्य英語Republic of India),通稱印度भारतIndia),是南亞印度次大陸上的一個國家,英聯邦的會員國之一。印度是世界上人口第二多的國家,截至2011年擁有人口12.1億,僅次於中國,佔接近五分之一的世界人口,與中國是世界上僅有的人口超越10億的兩個國家。
印度民族種族眾多,號稱「民族博物館」,其中印度斯坦族佔印度總人口的大約一半,是印度最大的民族。印度各個民族都擁有各自的語言,僅憲法承認的官方語言就有22種之多,其中印地語被定為國語,英語在印度非常流行,特別是在南印,地位甚至高於印地語。另外,印度也是一個多宗教的國家,世界4個主要的宗教──佛教印度教耆那教錫克教都源自於印度。大部分印度人信仰印度教,伊斯蘭教在印度也有大量信徒;近年來,穆斯林人口排名上升至世界第三(前兩名分別為印度尼西亞巴基斯坦)。
印度是南亞地區最大的國家,面積為3,287,590(包含全部有爭議的領土)或3,201,446(包含有爭議並實際控制的領土)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七位。印度和中國、巴基斯坦有領土爭端,印度宣稱藏南地區是印度領土,並實際控制該地區,即阿魯納恰爾邦;按印度官方的觀點,阿富汗也是它的一個鄰國,因為現在被巴基斯坦控制的、與阿富汗相連的克什米爾北部地區也被印度政府認為是印度的領土;另外,印度宣稱中國所控制的阿克塞欽地區為其領土。現今在印度百分之五的領土都是屬於有爭議性的。

國名釋義

歷史上,中國對印度的稱呼幾經改變。西漢譯為羌獨(漢語拼音:qiang dú),東漢稱它為「天竺」。唐代玄奘則仔細探討了天竺的名稱,放棄了天竺、身毒賢豆這些名稱,而根據當地發音,稱做印度。而「天竺」、「身毒」、「印度」等譯名皆源於印度河梵文名सिंधु‌(Sindhu),其波斯語變音為هندو(Hindu)、希臘語變為Ίνδό(Indu),龜茲語Indaka。
印度人自稱婆羅多。印度曾有過很多國名,對同一名稱的來歷,也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根據耆那教傳說,教祖里施波德沃的長子叫「波勒德」,他是一位威望很高的國王,因此他的國家便以波勒德的變音「婆羅多」命名。又據《往世書》記載,包勒沃王朝著名國王杜施因德的兒子叫「波勒德」,擅長武功,在繼任國王期間,打敗了許多雅利安人小王國。《梵書》 中曾記載其武功。由於波勒德的原因,其後裔一直被認為是「婆羅多」,國祚甚長。因此這個國家便以婆羅多命名。在《往世書》中尚有另外的記載,如「在大海以 北和喜馬拉雅山以南,有個國家,名叫『婆羅多·沃勒施』,其名稱的由來是由於波勒德的後裔居住的原因。」由此表明,印度居民的一個古稱也叫「帕勒迪」(意即婆羅多人)。又有些學者認為,帕勒迪是指雅利安人進入印度以前的當地土著人而言,其文明遺迹在哈拉帕摩亨佐-達羅早有發現。不過這種說法存在爭議,有人認為帕勒德人是指婆羅多國王的子孫後代。

歷史

印度存在過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
印度文明是世界上最早的古文明之一,至遲在公元前2500年,印度河流域就有古代印度人創造的文明,由於最早發現該文明遺址的地方位於現在巴基斯坦境內的哈拉帕摩亨佐-達羅,所以這個文明也被稱為印度河文明或者哈拉帕文明。不過該文明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時候突然衰落,衰落的原因在考古界則莫衷一是。近代基因研究顯示印度人彼此的基因差異較小,可能是因為在古代遭逢過大天災使人口大幅減少的緣故。
公元前1500年左右,自印度西北部的雅利安人族群入侵印度西北部的印度河流域和北部的恆河流域並與當地人結合,創造了經典的吠陀文化。而這一文明相對於印度河流域的印度河文明而言晚了幾個世紀,故與之相對地,一般稱之為恆河文明雅利安人入侵後,為了區別本地土著雅利安人種姓制度慢慢開始在印度盛行。
阿旖陀石窟壁畫。阿育王時始建。其壁畫被視為佛教藝術的經典。
公元前3世紀中葉,孔雀王朝國王阿育王統一除南印度邁索爾地區以外的整個印度半島。但阿育王死後,孔雀王朝走向衰落。此後印度就進入了一個長期的列國的時代。其中貴霜帝國笈多王朝曾短暫統一過北印,各種宗教在這段時期開始興起,包括佛教印度教;這個時期也是印度科學、藝術與文化的黃金時期。
公元8世紀,阿拉伯人開始入侵印度,引進了伊斯蘭文化,不過發跡於摩羯陀的波羅王朝曾在770—850年間短暫統一過北印度。12世紀開始,來自於今阿富汗的伊斯蘭化的突厥人在1148年反叛伽色尼王朝建立的古爾王朝大規模入侵北印,攻佔了印度河平原和恆河平原,並且向南推進到納爾默達河,之後衍生出了了德里蘇丹國,德里蘇丹國在經歷圖格魯克王朝的頂峰之後開始衰落,無力控制龐大的印度南部,加上帖木兒的入侵導致衰落,印度逐漸又進入了列國的時代。
15世紀末,渡海而來的歐洲商人逐漸開始認識到印度的重要性,並積極在此開闢殖民地。德里蘇丹國瓦解後,同樣是來自中亞的帖木兒的後裔巴布爾在1526年攻滅印度德里蘇丹國的最後一個王朝,建立了莫臥兒帝國,經歷胡馬雍,阿克巴,賈漢吉爾,沙賈汗,到奧朗則布時代達到頂峰,幾乎統一了整個印度半島,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富庶的國家。但是,莫臥兒帝國的統治同樣因宗教衝突而迅速衰落,與此同時,強大的葡萄牙荷蘭英國法國等西方殖民者卻蜂擁踏上印度這塊大陸,並為爭奪印度而發生激烈的衝突。1757年,莫臥兒帝國和英格蘭的東印度公司之間爆發了普拉西戰役,印度因戰敗而逐步淪為英國的殖民地。1849年,英國東印度公司成功掌握了印度全境的統治權,只餘少數地區由葡萄牙及法國統治。1857年,印度全境爆發了著名的印度民族大起義,反抗殘暴的英國殖民者,但很快被鎮壓。不過印度也由英國東印度公司的統治轉為由英國直接統治,成立印度政府,並結束了名義上還存在的莫臥兒帝國。
英屬印度的政治地圖(1939年以後)
聯合王國直接統治下的印度(稱英屬印度) 分為13個省,其中包括緬甸。另外約有700個由印度王公統治的土邦在英國嚴密監督下存在著,這種土邦佔整個印度面積的2/5(有些省裡也有土邦)。總 之,印度雖然是一個由聯合王國統治的龐大殖民地帝國,可是,印度其實是分為英屬印度和土邦印度兩部分,造成了奇特的國中之國的現象。1877年,英國的維多利亞女王加冕為印度帝國的皇帝,1911年,印度帝國的首都也由加爾各答遷往德里。在兩次世界大戰中,印度軍隊在英國軍隊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甘地(1869-1948)
隨著印度現代化的緩慢深入,一部分印度上層文化人意識到由英國統治帶來的巨大恥辱,民族主義逐漸開始流行,一些印度知識分子於1885年成立了印度國民大會黨(簡稱國大黨)。該黨於1920年重組,由主張獨立的莫罕達斯·甘地獲得領導權,並開展了一系列謀求印度獨立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然而,英國殖民者利用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間矛盾製造分裂,使得印度的穆斯林和印度教徒之間的矛盾日益難以調和。之後,代表穆斯林利益的全印穆斯林聯盟(簡稱穆盟)成立,穆罕默德·阿里·真納成為該黨領袖,印度的兩大教派逐漸失去了團結的可能性。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英國實力迅速衰落,由於民族主義國家思想的興起和印度人民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的廣泛開展,遂准許印度獨立。但此時印度的穆斯林 已經開始謀劃建立單獨的穆斯林國家——巴基斯坦,英國和甘地都無力改變印度社會已經分裂的現實,只得同意獨立後的印度分裂為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國家。 1947年,英國提出蒙巴頓方案,同年8月15日,印度在與巴基斯坦分治後實現獨立,但仍然留在英聯邦內,1950年1月26日,印度宣佈成立印度共和國,但仍為英聯邦成員國。這塊亞洲次大陸最終被分成以印度教為主的「世俗」印度以及較小的伊斯蘭教國家巴基斯坦
獨立後的印度面臨著一系列嚴重問題,尤其是印巴分治所帶來的後遺症。獨立後第一年印度與巴基斯坦就由於克什米爾爭端而爆發軍事衝突。1950年代初,賈瓦哈拉爾·尼赫魯執政,印度傾向於社會主義,並仿照蘇聯制定了經濟發展的五年計劃,外交上奉行不結盟政策。1962年印中因領土問題暴發邊境戰爭。印巴分別在1947年、1965年和1971年爆發三次大規模戰爭,其中第三次印巴戰爭印度大獲全勝,「東巴基斯坦」脫離巴基斯坦獨立,宣佈成立孟加拉國。1974年印度進行了第一次核試驗, 而1998年的核試驗促使巴基斯坦也在同年進行了自己的核試驗。美國和蘇俄也在此時第一次攜手合作。 此後印度政治經濟緩慢發展,不過國內教派衝突頻仍,經濟發展嚴重滯後,這種現象一直持續到1990年代。1990年代,印度領導人逐漸意識到印度經濟的落 後,開始進行市場化改革,並取得初步成效,印度經濟慢慢步入快車道。然而受制於義務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瓶頸,印度的產業工人和工業發展緩慢,強大的工會和嚴 格的勞工法也限制了外來投資。
印度與巴基斯坦在克什米爾問題上一直存在爭端,但是自2002年開始的雙邊會談和互信措施的建立正在減弱這一地區的緊張局勢。在目前印度的經濟成就引人注目,然而也面臨了多項挑戰,例如嚴重的人口過剩、環境惡化、大量的貧窮人口以及印度國內的種族以及宗教衝突。印度的經濟在過去十年已經大幅度地擴大規模。

政治

位於首都新德里的政府大樓
印度是一個聯邦共和國,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民主體制國家[6],多達7.14億選民,1000多個政黨參與國會選舉,包括7個全國性大黨、40個地區政黨,以及980個小黨,號稱全球最大規模的民主選舉。(2009年)[7]
印度總統國家元首,但其職責是象徵性的。國家的總統及副總統任期5年,由一個特設的選舉機構間接選舉產生。印度副總統在總統無法行使權力時,並不能自動接任總統。
行政權力主要控制在以總理為首的部長會議(即印度的內閣)。議會多數黨向總統提名總理人選,由總統任命總理。然後再由總理向總統提名其他內閣成員。
印度的國會兩院制包括了上院聯邦院和下院人民院。部長會議對人民院負責。聯邦院議員任期6年,每2年改選三分之一,其中233名成員由地方選舉產生,其餘12人由總統任命。人民院共有545席,任期5年,其中543人民選產生,其餘2人由總統任命。
印度有一部完善的規定議會民主政體憲法,這是印度民主政治的標誌。經過多次修訂,這部憲法多達395條,1000多項具體條款,號稱「世界上最長的憲法」。印度憲法它聲明的印度聯盟是一個主權,民主的共和國,保證其公民的正義,平等和自由,並努力促進彼此之間的交流。

行政區劃

印度劃分為28個邦(प्रांत,states,其中「阿魯納恰爾邦」有爭議),6個聯邦屬地(केन्द्र शासित प्रदेश,union territories),以及國家首都(新德里)。

國家首都

  1. 安得拉邦
  2. 阿魯那恰爾邦
    (†與中國領土糾紛
  3. 阿薩姆邦
  4. 比哈爾邦
  5. 恰蒂斯加爾邦
  6. 果阿邦
  7. 古吉拉特邦
  8. 哈里亞納邦
  9. 喜馬偕爾邦
  10. 查謨-克什米爾邦(†與巴基斯坦中國領土糾紛
  11. 賈坎德邦
  12. 卡納塔克邦
  13. 喀拉拉邦
  14. 中央邦
  1. 馬哈拉施特拉邦
  2. 曼尼普爾邦
  3. 梅加拉亞邦
  4. 米佐拉姆邦
  5. 那加蘭邦
  6. 奧里薩邦
  7. 旁遮普邦
  8. 拉賈斯坦邦
  9. 錫金邦
  10. 泰米爾納德邦
  11. 特里普拉邦
  12. 北阿坎德邦
  13. 北方邦
  14. 西孟加拉邦
印度行政區域

聯邦屬地

印中邊境爭議地區

  1. 東段:印度實際控制,1987年成立阿魯納恰爾邦,面積83743km²;中國稱藏南地區
  2. 中段:印度實際控制,約2100km²。
  3. 西段:中國實際控制阿克賽欽地區,約33500km²[8];印度和中國均部分控制巴里加斯地區。

印度主要城市

地理

印度地形圖
印度地處北半球,位於北緯6度44分至35度30分[註 2]、東經68度7分至97度25分之間[9]。印度是世界第七大國,總面積約317萬平方公里。印度從北到南全長3,214公里,從東到西全長2,993公里,印度半島亦是南亞的主體。
印度地理是多樣的:從雪山山脈到沙漠,從平原到雨林,從丘陵到高原,風光應有盡有。印度囊括了位於印度板塊的印度次大陸的絕大部分,以及印度-澳洲板塊的偏北部分。印度擁有海岸線7000多公里,其中大多數位於亞洲南部半島,伸入印度洋。印度西南部與阿拉伯海接壤,東部和東南部與孟加拉灣接壤。
肥沃的印度恆河平原覆蓋了印度北部,中部和東部的絕大部分。而德干高原佔了印度南部的絕大部分。印度西部是塔爾沙漠,這是一個岩石沙塵的混合沙漠。印度的東部和東北部邊境線涵蓋了喜馬拉雅山脈。由於與巴基斯坦的領土糾紛,印度的最高點存在爭議。按照印度的說法,其最高點(在有爭議的克什米爾地區)是喬戈里峰,海拔8611米。印度無爭議的最高點是干城章嘉峰,海拔8598米。
印度西北部與巴基斯坦和阿富汗接壤,北部與中國,不丹和尼泊爾接壤,東部與緬甸接壤,印度西孟加拉邦的東部是孟加拉國。印度南部是斯里蘭卡、馬爾地夫等島國。
而印度位於印度次大陸,主要由三個地理區組成:在北部的喜馬拉雅山區的高山區(其中就有海拔8,598米的印度最高峰康城章加峰)、中央平原/恆河平原(Indo-Gangetic Plain)以及南部的德干高原
多條河流發源於或流經印度,例如有恆河布拉馬普特拉河亞穆納河戈達瓦里河以及奎師那河(Krishna River)。印度河上流的一小段也位於印度境內。印度南方是熱帶季風性氣候,北方則是溫帶氣候。乾旱、季風性氣候造成的下雨形成的突發性洪水,嚴重的雷暴雨地震等是印度的主要自然災害。
印度有世界上第四大蘊藏量的煤炭。其他主要的自然資源還有鐵礦雲母鐵礬土鈦礦鉻鐵礦天然氣石油鑽石石灰石和可耕地等。

氣候

印度全境炎熱,大部分屬於熱帶季風氣候,而印度西部的塔爾沙漠則是熱帶沙漠氣候。夏天時有較明顯的季風,冬天則較無明顯的季風。印度氣候分為雨季(6–10月)與旱季(3–5月)以及涼季(11–2月),冬天時受喜馬拉雅山脈屏障影響,較無寒流或冷高壓南下影響印度。

經濟

印度人均收入估計(1857–1900年,以1948–49年價格為基準)[10]
印度一間食品加工廠
印度的跨國英文電話客服中心,在當地算是體面的上流工作。
印度是世界上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11],經濟增長速度引人矚目。若以同等購買力來衡量,印度2011年國內生產總值4.457兆美元,與日本並列世界排行第三,僅次於美國中國;但是若以美元匯率評估,印度的國內生產總值僅有1.676兆美元,世界排行第11位[12],和人口只有2300萬的已發展國家澳洲相差無幾。過去20年間,印度年成長率為5.8%,並於2011年至2012年間達6.1%[13]。社會財富在印度這樣一個發展中國家極度不平衡,全國10%的人口掌控全國33%的收入。由於印度人口眾多,平均國民生產總值很低,2011年,印度平均國內生產總值(購買力平價)為3,694美元,列世界的第129位;美元匯率則為1,389美元,為世界第140位[12]。1991年以前,受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影響,經濟政策採行貿易保護主義,印度政府過分干預勞工及金融市場並監管商業活動,由於1991年印度經濟危機,加上蘇聯解體,新國大黨政府使印度開始實行經濟自由化改革[14],藉由外國貿易及直接投資[15],逐步轉型為自由市場[16][17],印度的經濟規模獲得了較快速度的增長。
印度有4.876億勞動人口,居世界第2位,其中50%從事農業或農業相關行業,28%從事服務業及相關產業;從事工業的佔18%。以佔GDP比例來看,農業佔GDP的18.1%,服務業和工業分別佔55.6%和26.3%。主要農作物包括大米,大麥,油菜籽,棉花,黃麻,茶葉,蔗糖和馬鈴薯[18]。主要工業包括軟體,汽車,水泥,化工,消費電子,食品加工,機械,採礦,石油,製藥,鋼鐵,運輸設備和紡織品[18]。於2006年,對外貿易佔印度國內生產總值的24%,於1985年時,僅佔6%[16]。印度佔2008年全世界貿易額的1.68%[19]。於2011年,印度為世界第10大進口國第19大出口國;印度主要出口品為石油製品、紡織品、珠寶、軟體、工程器材、化工製品及皮革[18];進口品則為原油、機械、寶石、肥料及化工製品[18]。於2001年至2011年間,石化製品及工程器材佔出口比重由14%成長至42%[20]
過去數年間印度的經濟成長率達7.5%[16],過去十年的時薪也翻倍[21]。自1985年以來,已有4.31億印度人脫離貧窮[22]。根據全球競爭力報告,印度競爭力居世界第51位,其中在金融市場(第17位)、銀行部門(第24位)、創新(第39位)及經商(第44位)等方面表現較佳[23]。全球最大的15家資訊科技外包公司中,有7家位於印度,而企業對於外包國家的偏好度僅次於美國[24]。印度為第11大消費市場,2030年將成為第5大消費市場[22]印度通訊為世界成長最快的國家,於2010年至2011年間,增加了2.27億用戶[25];汽車工業成長速度居世界第2位,2009年-2010年成長了26%[26],汽車出口成長了36%[27]。印度發電裝機容量為250吉瓦(109瓦特),其中8%屬再生能源[28]
過去幾十年間印度經濟成長相當迅速,但仍持續面對社會經濟上的挑戰。印度為世界銀行定義日收入低於1.25美元貧窮線以下人口最多的國家[29],但貧窮人口的比例已由1985年的60%降低至2005年的42%[30]。有一半的孩童體重過輕[31],其中46%孩童營養不良[29],政府推出午餐計畫以改善印度孩童的營養狀況[32]。自1991年以來,印度各邦貧富差距持續擴大,最富裕的邦其人均國內生產淨值於2007年時已達最窮者的3.2倍[33]。印度貪汙情形顯著增加,根據報告估計自獨立後的非法資金流通約4620億美元[34]。印度於1991年時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生產僅329美元,自經濟自由化後,2010年時已達1265美元,預計2016年時可達2110美元,但仍較其他亞洲開發中國家如印度尼西亞、伊朗、馬來西亞、菲律賓、斯里蘭卡、泰國為低,且未來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也難以超過前述國家[35]
近年來,印度政府大力投資本國教育。大批能說英語的人才投入外包行業(即是外國企業把客戶諮詢,電話答錄等等服務轉移到印度)。印度已經成為軟體業出口的霸主,金融,研究,技術服務等等也即將成為全球重要出口國。印度最重要的貿易夥伴是美國歐盟日本中國阿拉伯聯合大公國
印度經濟以耕種、現代農業手工業、現代工業以及其支撐產業為主。全國仍有四分之一人口無法溫飽。印度外匯存底充足,匯率穩定,未來官方也將全面解除外匯管制,由市場決定幣值。印度製造業出口已經開始下滑,全國很多地區電力供應依然不足。印度有很多精通英語的人口,目前是21世紀全球最主要的資訊服務業生產國、電腦軟體出口國以及眾多軟體工程師的祖國。[36]
印度實行民主政治的同時實行社會主義,政府對私人經濟活動,外貿,外國資本直接投資嚴格控管。不過,1991年通過經濟改革,放鬆對外貿和外資的管制,逐漸開放國內市場。國有企業民營化和部分領域開放對私人以及外國投資的設限,至於相關的政治爭論持續不斷。
2014任仕達(Randstad Group)公布「亞洲最不快樂的員工」調查顯示,最快樂的員工排名第一名是印度。[37]

人口

印度各地區人口密度地圖
2011年3月31日,印度人口普查委員會又對印度全國的人口進行了普查,結果顯示印度的人口達到1,210,193,422人[38],是世界上僅次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人口第二大國,於2001年至2011年間的年均人口增長率為1.76%[38],較前一個十年(1991年至2001年)的2.13%為低[39]。性別比為0.94女/男[38],於2001年人口普查時的年齡中位數為24.9歲[5]。過去50年來的醫療進步及綠色革命使農業生產力提高促使人口快速成長[40],但印度仍面臨數個公共衛生相關的挑戰[41][42]。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印度每年有90萬人死於飲用受汙染的水及及呼吸受汙染空氣[43],每10萬人約有50名醫師[44]。於1991至2001年間,都市人口成長了31.2%[45],然而,全國仍有超過7成的居民居於鄉村[46][47]。根據2001年人口普查統計,印度共有27個百萬人以上的城市[45],其中孟買、德里加爾各答清奈人口最多。人口主要分布於恆河平原。2001年人口普查表明,72.22%的人生活在超過55萬個村莊中,其餘生活在2000多個城鎮和城市中[來源請求]
身著傳統服飾的印度婦女
印度於2011年的識字率為74.04%(男:82.14%;女:65.46%)[38],識字率以喀拉拉邦最高[48],比哈里邦最低[49]性別比是1.064男/女,預期壽命68.59歲,人口增長率為1.606%,出生率為22.69 /1,000人。印度由於貧富差距大,都市中有不少的貧民窟,傳染病竄流:登革熱瘧疾日本腦炎A型肝炎E型肝炎等危險程度皆高。
印度的主要族群包括了72%的印度-雅利安人和25%的達羅毗荼人。 印度還有一群非定居的族群,如以打鐵聞名的加督利亞洛哈爾人,以游牧為生的拉巴里人;也有以採集和狩獵維生,或是從事鹽商、算命師、法術師、阿育吠陀治療 師、變戲法者、石磨工、刺青師傅等行業。人類學家已辨識出印度約有500個非定居的流浪團體,人數可能高達8000萬人。

語言

印度-雅利安語支達羅毗荼語系分別為印度主要語支,分別占總人口的74%及24%,其他語言則屬藏緬語族南亞語系,印度未訂定國語[50]。目前印度的官方語言是印地語,約30%人口使用,為印度使用人口最多的語言[51][52]英語已經在1965年終止了它唯一官方語言(或與印地語相同的)的地位,但依舊保留了它「第二附加官方語言」的地位,亦是全國性的通用語言,主要在政治和商業交往場合使用[53],英語在教育方面也相當重要,尤其是中等及高等教育。
另外還有其他21種地方性的預定官方語言,包括了馬拉雅拉姆語泰米爾語泰盧固語卡納達語孔卡尼語馬拉地語烏爾都語古吉拉特語奧里亞語旁遮普語阿薩姆語喀什米爾語信德語尼泊爾語梵語曼尼普爾語等,另外登記的還有超過1,600種語言。
根據印度2001年人口普查,各主要語言使用人數統計如下:
順序 語言 使用人口 比例
1 印地語 422,048,642 41.03
2 孟加拉語 83,369,769 8.11
3 泰盧固語 74,002,856 7.19
4 馬拉地語 71,936,894 6.99
5 泰米爾語 60,793,814 5.91
6 烏爾都語 51,536,111 5.01
7 古吉拉特語 46,091,617 4.48
8 卡納達語 37,924,011 3.69
9 馬拉雅拉姆語 33,066,392 3.21
10 奧里亞語 33,017,446 3.21
11 旁遮普語 29,102,477 2.83
12 阿薩姆語 13,168,484 1.28
13 邁蒂利語 12,179,122 1.18

宗教

位於德里的印度教寺廟阿克薩達姆神廟
印度也是一個宗教色彩非常濃厚的國家,是眾多宗教的發源地,幾乎能在印度找到世界上所有的宗教,被稱為「宗教博物館」。全印度約有80.5%的人口信仰印度教,其他的主要宗教團體還有伊斯蘭教(13.4%)、錫克教(1.9%)、耆那教,又因早期敘利亞基督教的傳入和近現代受到英國殖民統治,基督教(2.3%)盛行[54]佛教起源於印度,如今在印度的影響力比較小,佔總人口的5%,但佛教的傳播對印度周邊的國家卻有相當大的影響。
印度人根據《吠陀經》將人分為四個種姓: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各種姓之間不能通婚,身分、職業世襲,另外還有不可接觸的賤民——旃陀羅

文化

印度文化沒有很大的擴張性,但也抵制任何外來文化的入侵。[來源請求]印度早期雖然有許多國王將佛教作為國教,後來被信奉伊斯蘭教蒙古突厥王公所統治,近二百年來又被信仰基督教的英國作為殖民地,但每個統治者走後,印度又恢復印度教傳統。[來源請求]伊斯蘭文化對印度進行了幾百年衝擊,同化了巴基斯坦孟加拉兩片土地,沒有能撼動印度主體文化。[來源請求]

傳播媒體

印度主要的新聞機構和通訊社有:新聞發佈署印度報業托拉斯(印度最大的通訊社)、印度聯合新聞社(第二大通訊社)。
印度報業絕大部分為私人和財團所有,官方沒有報刊。報刊中,最大的三家日報依次為《印度時報》、《馬拉亞拉姆娛樂報》和《古吉拉特新聞》。主要印地文報紙有《印度斯坦報》等;主要英文報紙有《印度教徒報》、《印度快報》等。
印度主要的電視台有國營的全印電視台和私營的新德里電視台等。廣播電台主要有國營的全印廣播電台

電影

印度是重要的電影出產地區。印度的電影產量是世界之冠,每年生產1000部電影,是好萊塢的4倍,主要應付國內龐大的需求。印度同時是世界上電影觀眾最多的國家,每天進出影院的觀眾達1400萬人之多。[55] 印度電影在住有大量印度移民的國家也很受歡迎。
印度是一個多語言的國家。不同語言的族群對母語的電影有很殷切的需求,造就了電影業的發展,尤以孟買(舊稱Bombay)為基地的印度語電影業發展最為成熟,被譽為寶萊塢(取自Bombay與好萊塢Hollywood)。所以印度語的電影產量和票房數字均最大。很多在印度其他地區成名的電影工作者都會到寶萊塢尋找機會。不同地區的電影會互相模仿,所以同一套電影可能會有不同語言的版本。
由於印度是個喜好音樂舞蹈的民族,所以在印度電影中經常可以看到歌舞元素,於是歌舞片與愛情片成為印度最有特色的電影類型,如2000年的《真愛永存》和2002年的《胭脂淚》(Devdas)等都是最傑出的代表。近年來印度不僅在不斷學習和模仿美國電影,如現代動作片《遁天神盜》系列都獲得了很好的票房;而且在類型開拓上更是有目共睹,如2007年體育題材的勵志片《加油印度!》,2009年批判落後教育思維和模式並著重展現友情的《三個傻瓜》等都帶給觀眾以強烈的印象和感染。
著名男影星有沙·魯克·罕李提克·羅山阿米爾·汗阿米塔布·巴沙坎,女影星有艾西維婭·萊伊瑪都麗·荻西特卡約兒拉妮·穆科吉詩麗黛瑋·阿雅潘等。
印度電影觀眾獎是印度最具權威和影響力的電影獎項,由雜誌《印度電影觀眾》舉辦,廣大觀眾參與投票,始於1953年,每年評選一次。

體育

印度在大型國際綜合運動會的成績
夏季奧運會:9金6銀11銅26枚獎牌(亞洲第7,世界前50)
亞運會:126金168銀245銅539枚獎牌(亞洲第5)
世界運動會:1銅1枚獎牌(亞洲第17,世界第70位以後)
夏季大學生運動會:3金1銀3銅7枚獎牌(亞洲第12,世界前60)
亞洲室內運動會:22金21銀43銅86枚獎牌(亞洲第8)
夏季青年奧運會:6銀2銅8枚獎牌(亞洲第11,世界第58)
世界武搏運動會:無獎牌
亞洲武藝運動會:3金7銀23銅33枚獎牌(亞洲第10)
亞洲沙灘運動會:8金4銅12枚獎牌(亞洲第5)
亞洲青年運動會:5金3銀3銅11枚獎牌(亞洲第7)

教育

印度實行12年一貫制中小學教育。高等教育共8年,包括3年學士課程、2年碩士課程和3年博士課程。還有各類職業技術教育、成人教育等非正規教育。
全國現有254所綜合性大學,著名的有印度理工學院德里大學尼赫魯大學加爾各答大學等。

交通

鐵路

在印度,火車是一種非常多人搭乘的交通工具,擠滿了人的列車廂和列車頂是見怪不怪的景象,幾乎每天的人數、規模都像中國大陸春運。因為沒有完善的管理系統,列車班次在印度經常誤點。

外交

冷戰時期,印度通過一項新的外交政策,不與任何大國集團結盟。但是,印度發展同蘇聯的密切關係,並得到了廣泛的軍事支持。冷戰的結束大大影響了印度的外交政策。印度目前執行東望政策,旨在加強與美國,中國,歐盟,日本,以色列,拉丁美洲和東南亞國協的外交和經貿關係。印度同非洲聯盟,英聯邦國家以及阿拉伯世界也有著緊密的聯繫。印度仍然與俄羅斯保持著密切的軍事聯繫。
印度積極參與各項聯合國維和任務。目前,印度是聯合國第三大的部隊派遣國,並且正在努力爭取成為聯合國安理會的常任理事國。
為促進觀光產業發展,2014年2月印度國會事務與計畫部宣布,實施落地簽證新增名單增加到180國,包含台灣在內。[56]

軍事

印度武裝部隊(天城文:भारतीय सशस्‍त्र सेनाएं,轉寫:Saśastra Sēnāēṃ)在印度共和國整體的軍事組織而言,包括印度陸軍印度空軍印度海軍,以及各種其他包括印度海岸防衛隊中央準軍事部隊和核戰略司令部等支援服務機構。印度保持世界第4大武裝力量,估計常規部隊總兵力有1,325,000人。印度武裝部隊正在迅速擴大和現代化,在未來將有軍事太空計劃,目前則是正在積極開發導彈防禦系統和強大的核武軍事能力。

陸軍

印度陸軍是世界上第二大的陸軍,完全屬於志願役,印度從未使用過徵兵制。起初的目標是為了保護國家的邊界,然而近來也對內部提供安全保護,特別是對襲擊克什米爾和東北部的武裝恐怖份子

海軍

印度海軍擁有55000人,其中有5000名海軍航空兵和2000名海軍陸戰隊(MARCOS),是世界第五大海軍。印度海軍目前擁有超過155艘船艦,包括維拉特號航空母艦

空軍

正式成立於1932年10月8日作為輔助空軍的印度帝國和皇家前鋒1945年在二戰期間印度空軍正式進入戰場作戰。自獨立以來,印度空軍同周邊的巴基斯坦和中國進行過四場戰爭。印度空軍也一直積極參與聯合國維持和平的任務。

參見

注釋

  1. ^ 印度的實際國土面積因邊界問題而存有爭議。印度政府公布的總面積為3,287,260平方公里(1,269,220平方英里),總陸地面積為3,060,500平方公里或1,181,700平方英里。聯合國公布的總面積為3,287,263平方公里(1,269,219平方英里),總陸地面積為2,973,190平方公里或1,147,960平方英里。
  2. ^ 印度控制下的最北點為位於查謨和克什米爾的爭議地區錫亞琴冰川,但印度政府將前查謨和克什米爾土邦的所有區域,含當前由巴基斯坦管轄的吉爾吉特-巴爾蒂斯坦,均視為其領土。因此,印度政府將北緯37度6分視作印度的最北點。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60句精選關於『知識』的經典語錄

在涅貴不缁:處在污濁的環境中,貴在不被污染

《典 論•論文》是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第一篇文學專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