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斯卡線
納斯卡線
納斯卡和朱馬納草原的線條圖 | |
---|---|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的世界遺產 | |
衛星照片:猴
| |
正式名稱 | |
英文名稱* | Lines and Geoglyphs of Nazca and Pampas de Jumana |
法文名稱* | Lignes et géoglyphes de Nasca et de Pampas de Jumana |
基本資料 | |
國家 | 秘魯 |
地區** |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 |
編號 | 700 |
註冊類型 | 文化遺產 |
評定標準 | 文化遺產(i) (iii) (iv) |
註冊歷史 | |
註冊年份 | 1994年 |
其他 | |
官方網頁(英文) | |
* 名稱依據世界遺產名錄註冊。 ** 地區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劃分為準。 | |
納斯卡綫條(Nazca Lines)是位於納斯卡沙漠上的巨大地面圖形,納斯卡沙漠是一座高度乾燥延伸53英里(多於80公里)的高原,在秘魯的納斯卡鎮與帕爾帕市之間。在1939年由美國考古學家保羅·柯索發現。雖然有些地方的人體石刻是以帕拉卡作為主題,但是學者認為納斯卡線是納斯卡文明於400年至650年所創造[1]。有數以百計的個別圖形,出自簡單的綫條,以複雜排列構成魚類、螺旋形、藻類、兀鷲、蜘蛛、花、鬣蜥、鷺、手、樹木、蜂鳥、猴子和蜥蜴。
常被誤以為除了從天空以外,納斯卡綫條無法被認定成一致的圖形, 其實它可以從站在山丘上看出來。自假設納斯卡人未能從這個有利位置看見他們的作品以來,已經有許多關於建造者能力和行動方式的推測,推估這些圖案可能在安地斯山的祈雨儀式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製作過程[編輯]
納斯卡線的製作方法,依據未完成的遺址推測,首先,圖形是以大石頭來標示,並移除深色石塊的表層來界定邊界;接著,移除圖形內部的石頭,並匯集成堆;最後,這些石頭沿著邊界擺放,使圖形的邊緣較為突出。
至於螺旋形圖案的形成,依照考古學家的推測,首先,在圓心的木桿上,纏繞一根繩子,繩子另一端綁上一個棍子,以此方式設計圓形圖案;接著,繩子逐漸向外伸展,設計出愈來愈大的螺旋形圖案;最後,清除每圈螺旋邊緣的石塊,露出顏色較淺的地面,以使螺旋圖案更明顯。
世界遺產[編輯]
該世界遺產被認為滿足世界遺產登錄基準中的以下基準而予以登錄:
- (i)表現人類創造力的經典之作。
- (iii)呈現有關現存或者已經消失的文化傳統、文明的獨特或稀有之證據。
- (iv)關於呈現人類歷史重要階段的建築類型,或者建築及技術的組合,或者景觀上的卓越典範。
破壞事件[編輯]
2014年12月,綠色和平組織的人員利用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在秘魯首都利馬召開期間,在未經許可的情形下,進入納斯卡線保護區以黃色布條拼出「Time for change! The future is renewable」(該是做改變的時候:創造可再生的未來。)字樣,引起非議。秘魯政府指其留下的腳印破壞了地貌。[2][3]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