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英宗
明英宗
拼音:míng yīngzōng (ming yingzong)
明英宗朱祁鎮(1427年~1464年2月23日),明朝的第六位皇帝,明宣宗長子。因土木堡之變被瓦剌胡人俘虜失位,景泰元年(1451年),英宗被釋回京,被尊爲太上皇,軟禁於南宮。八年,武清侯石亨等乘景帝病重發動兵變,迎英宗複位,改元天顺。先後用過正統(1436年~1449年)、天顺(1457年~1464年)兩個年號,是唯一用過兩個年號的明朝君主。死後諡睿皇帝。朱祁鎮生平
早年
明英宗是明宣宗長子,生母爲孫貴妃(後立爲皇后),《明史·後妃傳》說其母爲身份不詳的宮人,爲孫貴妃所養。生後四月即立爲皇太子。正統時期
宣德十年(1435年)正月,宣宗崩,時年9歲的朱祁鎮即位,是爲英宗,改次年爲正統元年。英宗在位初期由太皇太後張氏輔政,内閣由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主持,仁宣之治得以延續。正統七年(1442年),張太後卒,三楊以年老淡出政壇,宦官王振開始專權,其黨羽遍天下,百官爲之側目。正統十四年(1449年),瓦剌蒙古大擧南侵,王振勸英宗以五十萬大軍親征,沿途鋪張。返師途中,八月十五行至土木堡被瓦剌太師也先所敗,明軍“死者數十萬”(《明史·英宗本紀》),英宗被俘,王振被亂軍所殺,史稱土木堡之變。隨後,也先挾持英宗南下進攻北京,皇太後孫氏命英宗之弟郕王朱祁鈺監國,不久郕王即帝位,是爲明景帝,改次年爲景泰元年,尊英宗爲太上皇。
景泰時期
於謙領導的北京保衛戰勝利後,瓦剌倡議和談,欲送還英宗。景帝不欲英宗還鑾,在大臣的勸諫下雖於景泰元年(1450年)將英宗迎歸,然而將其幽禁於南宮,防守嚴密。景泰三年又廢原立爲太子的英宗長子朱見深爲沂王,另立己子朱見濟爲儲。英宗在南宮飲食常缺,又不得禮遇,賴錢皇后寬解度日。後太子朱見濟死,但景帝仍不同意複立朱見深爲太子。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景帝病重,不能臨朝,手握重兵的武清侯石亨、副都御史徐有貞等人勾結太監曹吉祥進入南宮,擁英宗複辟。十六日夜,英宗自東華門入宮,於奉天殿升座,黎明時開宮門告知百官太上皇複位,改元天顺,史稱“奪門之變”。廢景帝爲郕王,遷之西内。不久,景帝崩,死因不明,有謂乃英宗使太監蔣安以布帛勒死(明人陸釴《病逸漫記》)。郕王死後,仍得不到英宗的諒解,諡曰戾,葬於西郊金山(玉泉山北)。英宗即位後,内閣首輔徐有貞誣陷於謙,稱:“不殺於謙,此擧(奪門)無名”,此言建立在於謙迎立外藩的謊言基礎上。明英宗即日下於謙於獄,並殺之。後李賢爲英宗揭開背後祕密,“奪門之變”沒有用處。因爲景帝無子,擁立朱祁鎮的孫太後仍在世上,所以皇位一定是英宗的,不需要奪門。奪門隻是徐有貞導演的一出戲。英宗處罰徐有貞,石亨,曹吉祥。於謙冤情昭雪。天顺時期
英宗複辟後,即以謀逆罪將兵部尚書於謙、大學士王文等人下獄,初尚言“於謙實有功”而不忍殺之,因徐有貞力主“不殺於謙,今日之事無名”,遂於五日後斬於謙、範廣於西市。天下冤之,後英宗亦悔(《明史·於謙傳》)。天顺朝,英宗勤於理政,並任用李賢、彭時等賢臣,先後懲治石亨、徐有貞、曹吉祥等小人,政治尚算清明。又不顧左右反對,釋放建庶人(建文帝幼子朱文圭,靖難後被幽禁宮中逾五十年,已豬狗不識),並提供飲食住行;聽錢皇后之言恢複前朝胡皇后的位號;遺詔罷明代自太祖以來的宮妃殉葬制度,《稗事匯編》記載:“用人殉葬,吾不忍也。此事宜自我止,後世勿複爲。”《明史》譽“罷宮妃殉葬,則盛德之事可法後世者矣。”,王世貞在《奔州山人别集》中稱:“此誠千古帝王之盛節。”。
天顺八年(1464年)正月崩,時年38歲。葬入明十三陵中的裕陵。英宗與錢皇后感情頗深,錢皇后無子,擔心死後嗣子憲宗(周氏所生)不尊崇她的地位,所以遺命“錢皇后千秋萬歲後,與朕同葬。”(注:明制,帝陵一帝一後。英宗此擧,意在保護他死之後錢皇后的地位,因爲周妃專横)後來錢皇后死時,周太後果然不欲其祔葬裕陵,由於有英宗的遺詔,經過大臣力爭方得與英宗合葬。此後,在周太後的壓力下,不得已改變英宗的陵寢設計,周妃也得以附葬裕陵,開始出現一帝兩後或多後的格局。(《明史·後妃傳》)。
宰輔
正統時期
楊士奇 楊榮 楊溥 馬愉 曹鼐 陳循 苗衷 高穀 張益天顺時期
徐有貞 許彬 薛瑄 李賢 呂原 嶽正 彭時 陳文家庭
後妃
孝莊睿皇后錢氏,皇后孝肅皇后周氏,貴妃,明憲宗生母
靖莊安穆宸妃萬氏
端靖安和惠妃王氏
莊靜安榮淑妃高氏
恭端莊惠德妃韋氏
恭和安靜顺妃樊氏
莊僖端肅安妃楊氏
昭肅靖端賢妃王氏
貞顺懿恭敬妃劉氏
安和榮靖麗妃劉氏
端莊昭妃武氏
恭安和妃宮氏
昭靜恭妃劉氏
昭顺麗妃張氏
昭懿賢妃李氏
恭靖莊妃趙氏
恭僖成妃張氏
恭惠和妃梁氏
僖恪充妃餘氏
惠和麗妃陳氏
榮靖貞妃王氏
和惠靜妃嶽氏
子女
子朱見深,長子,明憲宗,母孝肅皇后周氏
朱見潾,次子,德莊王,母宸妃萬氏,初名見清
朱見湜,三子,早卒,母宸妃萬氏
朱見淳,四子,許悼王,母惠妃王氏
朱見澍,五子,秀懷王,母淑妃高氏
朱見澤,六子,崇簡王,母孝肅皇后周氏
朱見浚,七子,吉簡王,母宸妃萬氏
朱見治,八子,忻穆王,母宸妃萬氏
朱見沛,九子,徽莊王,母德妃韋氏
女
重慶公主,母孝肅皇后周氏。下嫁周景。
嘉善公主,母惠妃王氏。成化二年下嫁王增,兵部尚書驥孫也。弘治十二年薨。
淳安公主,下嫁蔡震
崇德公主,母安妃楊氏。成化二年下嫁興濟伯楊善孫楊偉。弘治二年薨。
廣德公主朱延祥,母宸妃萬氏。成化八年下嫁樊凱。二十年八月薨。
宜興公主,母德妃韋氏。成化九年下嫁馬誠。正德九年薨。
隆慶公主,母淑妃高氏。成化九年下嫁游泰。十五年薨。
嘉祥公主,母妃劉氏。成化十三年下嫁黄鏞。後六年薨。
廢除殉葬制度
明英宗朱祁鎮在臨終前,下遺詔說:“用人殉葬,吾不忍也,此事宜自我止,後世勿複爲。”這樣,最終廢止了慘無人道的人殉制度。究其原因大致有幾個方面:
一方面是明英宗幼年登極,曾與爲他父親明宣宗殉葬的宮人訣别,這給他幼小的心靈打上了深深的刺激和可怕的回憶。
另一方面,這跟周憲王朱有燉有一定的關係。周憲王朱有燉是太祖第五子朱橚之子,死於正統四年,死時沒有孩子。他死之前,上秦摺表示身後務從儉約,以省民力,故明英宗特命“妃夫人以下不必從死,年少有父母者遣歸“。誰料未等聖旨傳到,王妃鞏氏和施氏等6夫人已經同日自經殉身。英宗無奈,隻能表彰她們的“貞烈”、“貞顺”。
最重要的原因,明英宗是爲了保護自己心愛的妻子,最大程度上排除自己死後妻子被逼殉葬的可能性。妻子錢皇后與明英宗患難與共,久經磨難,這些都是飽經磨難的明英宗無法忘記的。盡管如此,可是因爲皇后沒有生兒子,在錯綜複雜的内宮鬥爭中皇后處於極爲不利的下風。當時,周貴妃之子立爲皇太子。周貴妃非常嫉妒皇帝對錢皇后的寵愛。明英宗沒死的時候,就有太監建議廢除皇后,這雖然被他否定,但他知道其背後的玄機。明英宗臨終時,意識到再也無法保護皇后,可又不忍心讓皇后被逼殉葬,於是就“口占遺命,定後妃名分,勿以嬪禦殉葬,凡四事,付閣臣潤色。”這樣,明英宗就事先規定好了錢皇后的名分。有大臣得知明英宗廢止宮妃殉葬制度的消息,竟然感動到流淚。明英宗死後,周貴妃果然對錢皇后發起進攻,幸虧得到一些大臣根據遺詔和情理進行力爭,才使得周貴妃的意圖沒有得逞。除開錢皇后之外,其他曾經與英宗共患難的妃嬪,應該也是英宗考慮的因素。
明英宗的繼任皇帝憲宗在臨終前也再一次強調不要殉葬,以表達對先帝決定的尊重。兩代皇帝的堅持執行,終於給明初以來的人殉制度畫上了句號。
死亡
天顺八年正月十六日(1464年2月23日),英宗駕崩,兩次共在位二十二年,享年三十八歲,葬於裕陵。
裕陵位於天壽山西峰石門山南麓,是英宗朱祁鎮和皇后錢氏、周氏的合葬陵寢。
裕陵始建於英宗去世後的天顺八年(1464年)二月二十九日,太監黄福、吳昱,撫寧伯朱永,工部尚書白圭,侍郎蒯祥、陸祥奉命督工。參加營建的軍民工匠共達8萬餘人。陵園從營建到完成,僅用了近四個月的時間。天顺八年五月八日,奉英宗皇帝梓宮人葬;六月二十日,陵寢工程全部告竣。《明憲宗實錄》記載當時裕陵的規制爲:“金井寶山城池一座,照壁一座,明樓、花門樓各一座,俱三間,香殿一座五間,雲龍五彩貼金朱紅油石碑一,祭台一,燒紙鑪二,神廚正房五,左右廂房六,宰牲亭一,牆門一,奉祀房三,門房三,神路五百三十八丈七尺,神宮監前堂五間、穿堂三間、後堂五間、左右廂房四座二十間、周圍歇房並廚房八十六、門樓一、門房一、大小牆門二十、小房八、井一,神馬房馬房二十、磚石橋。周圍包砌河岸溝渠三百八十八丈二尺、栽培松樹二千六百八十四株”。裕陵的建築曾於清乾隆五十至五十二年(1785-1787年)修繕,情況同獻陵。民國年間,祾恩殿在戰亂中被拆毁,祾恩門則於民國六年(1917年)被焚。現該陵殿門均成遺址,其餘建築保存尚好。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