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籠包
小籠包 小籠包 一屜小籠包 起源 別稱 小籠饅 起源國家 中國 地區 江南地區 詳情 上菜順序 小吃類、點心類 主要成分 麵粉、肉餡 大約熱量 ( 卡路里 / 份) 230大卡(100克) 南翔小籠饅頭製作技 中華人民共和國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申報地區或單位 上海市 嘉定區 分類 傳統技藝 序號 943 編號項目 Ⅷ-160 [1] 登錄 2014年 南翔小籠饅頭製作工藝 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 申報地區或單位 黃浦區 、 嘉定區 分類 傳統技藝 序號 55 編號項目 Ⅷ-8 登錄 2007年 小籠包 簡化字 小笼包 正體字 小籠包 [ 顯示 ] 標音 漢語別稱 簡化字 小笼馒头 正體字 小籠饅頭 [ 顯示 ] 標音 小籠包 ,簡稱 小籠 、 江浙 及 上海 一帶依古稱謂之 小籠饅頭 , [2] 是一種流行於 江南 地區的著名 點心 ,以「體小、餡大、汁多、味鮮、皮薄、形美」而著稱。現今已傳至世界各地,成為一道著名的中華傳統麵點。 食用小籠包的秘訣是:輕輕提、慢慢移、先開窗、後吃湯 簡介 [ 編輯 ] 小籠包的歷史可上溯自 北宋 ,至今尚有類似的「灌湯包」。 靖康之難 後,宋室南渡,將飲食習慣一併帶到南方,小籠亦因此成為江浙一帶的代表性食物, [3] 尤以 清 同治年間後,在今 常州 、 無錫 一帶出現了現代形式的小籠包。 [4] 歷史流傳中,小籠包逐漸形成了上海南翔小籠饅頭、無錫小籠饅頭、紹興喉口饅首、蟹黃湯包、小籠灌湯包、蝦肉小籠、加蟹小籠包等流派。 [4] 1949年後,原籍山西的楊秉彝,在臺灣創辦了 鼎泰豐 餐廳,小籠包即爲該店特色名點。 [5] 部分流派 [ 編輯 ] 上海南翔小籠饅頭 [ 編輯 ] 上海 南翔 小籠源自清代同治十年(1871年)之 古猗園 ,彼時該園常為文人墨客聚會之用,位於 南翔鎮 八字橋畔的「日華軒糕團店」老闆黃明賢從中看到商機,挑來店中大肉饅頭叫賣,後仿效者漸多,黃明賢另闢蹊徑,採取由大改小、重餡薄皮的方法,終成了小籠饅頭。其選用精白麵粉擀成薄皮,再以精肉為餡,撒入少量碾細的芝麻,以取其香,還根據不同節令取蟹粉或春筍、蝦仁和入肉餡,成為古猗園內的美味佳點,以致園內各處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