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婦女的髮髻
客家婦女的髮髻
時間:2014-08-19 |來源:未知|作者:客家文化|點擊:245
客家婦女雖身居山區,卻也有一顆愛美之心。她們善於在艱苦樸素的勞動生活中,用獨特的方式裝扮自己,令枯燥繁重的耕作生活充滿詩情畫意。 客家婦女把自己的頭飾裝扮的豐富多彩,髮髻多樣,銀簪精美。 盤簪,在我國古代是一種成人的象徵,後來逐漸成為已婚婦女裝扮的頭飾。一般來說,舊時我國女性在做姑娘時多留長發,結辮。一旦結婚,新娘子就開臉(即用絲線將臉上的毫毛,客家話俗稱“寒毛”拔除,它是結婚的標誌)、梳髻。客家婦女也不例外,她們的髮髻選型主要有三種: “船型髻”,即髮髻型如小船,長約6寸,寬約2.5寸,兩頭微翹,是新娘子所梳用。 “方髻”,普通婦女常用的髮髻,長約4寸,寬約2.5寸,端莊大方。 “牛屎髻”,老年婦女所梳用的園型髮髻,直徑約2.5寸。 梳髻少不了用髻。客家婦女盤髻用五把髻和叉,當盤好髻後,先用一把銀夾自上而下把頭髮夾住,然後用三根叉分左中右自上而下插入髻中,最後用一根銀簪橫穿髮髻而過,把髻固定。三根銀叉為刀形,銀簪為劍形,上面刻有各種美麗的花鳥紋。客家婦女的銀叉簪做成的劍形,是有來歷的。據傳說,客家先民數度遷徙,顛沛流離,在動盪不安輾轉移徙中,要面對種種險惡環境和突發事件,婦女們為了自己的安全,身上需備些自衛武器以防不測。大刀、長劍攜帶不便,聰明的客家婦女就想出一種辦法,把插入頭髮中的叉髻做成刀、劍形,這樣即可自衛。後來這種刀、劍形的叉髻作為婦女一種固定 頭飾流傳下來。 |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