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3月, 2016的文章

張廖姓語堂號

圖片
張廖姓 張廖姓 是客家人的一個 雙姓 ,但非複姓,而是兩個姓氏的結合,血緣上是張公廖母 [1] 。 在臺灣的廖姓家族可分為雙廖( 張廖姓 )和單廖兩種, 單廖 是單純的 廖姓 ,主要分布在 新竹縣 、 臺北市 和 高雄市 。雙廖或是 張廖姓 ,又稱廖皮張骨、活廖死張,就是生時姓廖,死後為姓張回歸為 張氏 祖先,其後代主要分布在 臺中市 [2] 、 雲林縣 [3] 、 南投縣 、 宜蘭縣 、 桃園市 和 新北市 。 張廖家廟 位於 臺中市 西屯區 逢甲西安街內。 張廖源流 [ 編輯 ] 張廖始祖( 福建省 漳州 府 詔安縣 二都官陂清武始祖)是廖元子公。原名是張願仔公, 字再輝;張天正公之三子,母陳氏,原籍住在 福建省 雲霄縣 西林和尚塘(二都官陂的北邊)。(上承 張姓 源流) 廖祖妣廖氏大娘,是廖三九郎公的獨生女,招夫婿張願仔公。(上承 廖姓 源流) 廖三九郎公(廖化)是 福建省 漳州府 詔安縣 二都官陂的富有人家。他是廖大娘的父親,也是廖元子公的岳父兼養父。 廖化公常年以白米三百石貢獻朝廷,封為員外郎,賜九品銜,人家稱呼他為」三九郎」。 元朝 順帝(公元 1341 ~1364年)時,白蓮教猖亂。張願仔從 福建省 雲霄縣 西林和尚塘逃難到詔安縣二都官陂坪寨;他在私塾教書,住在廖三九郎公的別墅。 廖三九郎公有一個獨生女,名叫廖大娘, 品貌端庄,敏慧賢淑,精通詩書,事親至孝 。 廖三九郎公很富有,可是沒有子嗣。他看到張願仔 為人俊秀又豪傑,忠厚又老實;有意招贅張願仔為女婿。後來張願仔答應了。 廖三九郎公就招贅張願仔為女婿兼收為養子,並替他改名,叫做「廖元子」。廖三九郎把廖元子看做親生的兒子,把所有的產業交給他去處理。女婿對岳父母也像親生父母一樣孝敬,深受當地族人的讚譽。 明朝 洪武 八年(1375年),廖元子已經四十八歲,獨生子廖友來才出生。在友來還未成年時,廖姓族人有親戚觸犯國法而逃獄,以當時的社會律法,往往會連累廖氏全族。 在這當時,廖元子挺身而出和官方申辯。由於官司拖延多年後才結案,廖元子於在返家途中患病,生命垂危。臨終前,他囑咐獨生子廖友來,說:「我深受你的外祖父母知遇而恩惠,應該要捨命去報答,可是現在未能如願;你一定要代替我報答。記得子孫在生的時候要姓廖,以光耀母族,死後應該姓張,

家徒四壁

圖片
家徒四壁    出處:   《漢書·司馬相如傳上》:“文君夜亡奔相如,相如與馳歸成都,家徒四壁立。”    解釋:   家裏只有四面的墻壁。形容十分貧困,一無所有。    典故:   西漢辭賦家司馬相如在梁孝王死後回到成都老家,他家十分貧寒,生活十分艱難。   他的朋友鄰邛縣令王吉邀請他去大財主卓王孫家去做客。他看上了卓王孫的女兒卓文君,卓文君也愛慕他的才華,兩人私訂終身,不顧卓王孫的反對一起私奔。   司馬相如家裏一無所有,卓文君隨他私奔後回到他那家徒四壁的家,並不嫌棄,願意同他一起過清貧的生活。於是就開了個酒鋪維持生計,文君當壚賣酒,司馬相如則作打雜,不怕人譏笑。後卓王孫礙于面子,接濟二人,從此二人生活富足。後來司馬相如終於成名天下。 【來源:中國華文教育網

郎姓與堂號

圖片
    郎姓               拼音: láng xìng 郎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48位。在2007年全國姓氏人口排名第233位。郎是滿族最早使用的漢字姓。 編輯本段郎姓來源   第一個淵源: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魯懿公的孫子費伯之後,屬於以居邑名爲氏。   據史籍《元和姓纂》上記載,春秋初年,魯懿公姬戲有個孫子叫費伯,爲魯國上大夫,他在周平王姬宜臼四十九年(魯隱公姬息姑元年,公元前722年)農曆4月私自占據了郎城(今山東魚縣),以其爲自己家族的食邑,這在史書《春秋》中有記載:“夏四月,費伯帥師城郎。不書,非公命也。”當時,魯隱公也莫可奈何,默認了這個事實。   在費伯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所據邑名爲姓氏者,稱郎氏;也有以先祖名號爲姓氏者,稱費氏,皆世代相傳至今。   從這段史籍記載中,人們可以看出“費、郎一家”的歷史淵源,該支郎、費二氏同宗同源,因此有“郎費不婚”之說。   第二個淵源:源於官位,出自漢朝時期官吏郎中,屬於以官職稱謂爲氏。   郎中,亦稱廊中、郎官,是皇宮中負責守衛宮殿左右廊廡而命名,最早始於西周時期,春秋、戰國、秦、漢沿置,最高軍政長官爲郎中令,西漢時期爲九卿之一,也是天子近侍之一。在秦、漢時期,官秩達兩千石以上者方可任“郎”。   郎中還負責掌管車騎、門戶,内充侍衛,外從作戰;在最初分爲車郎、戶郎、騎郎三類,各類的長官稱“郎中將”,其後各類逐漸泯同,最後改爲光祿勳。   東漢時期,郎中由具有孝廉才智者入尚書中台,在皇帝左右協助處理政務,職滿一年稱“尚書郎”,滿三年以上者稱“侍郎”。   到了晉朝至南北朝時期,郎中爲尚書曹司的最高行政長官。到唐朝以後,郎中之職逐漸由尚書分曹理事,分爲六部,各部均設“侍郎”之職,爲各部尚書的輔佐之官,就是各司、局的長官,一直沿用至民國初期,如同今日各部中各司局長。   在郎中的後裔子孫中,多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爲姓氏者,稱郎中氏,後皆省文簡化爲單姓郎氏,世代相傳至今。   第三個淵源:源於匈奴族,出自漢朝時期南匈奴郎氏部落,屬於漢化改姓爲氏。   據史籍《姓氏考略》記載,郎氏的一支,出自漢朝時期南匈奴的郎氏部落。   漢元帝劉奭初元元年(公元前48年),匈奴民族内部因權利之爭而發生大規模的分裂,分成北、南兩支匈奴部族,其中的南匈奴部隨其可汗呼韓邪單於(稽候珊)歸附

李開先

圖片
李開先 李開先 大明 籍貫 山東省 濟南府 章丘縣 出生 八月二十八日 配偶 張氏 親屬 曾祖 李子瞻 ,祖 李聰 ,父 李淳 ,母王氏 出身 嘉靖八年己丑科進士 著作 李開先 (1502年-1568年),字伯華,號中麓,又號中麓山人、中麓狂客。 山東省 濟南府 章丘縣 人,軍籍,治《 詩經 》,年二十八歲中式嘉靖八年己丑科第二甲第六十七名進士。八月二十八日生,行一,曾祖 李子瞻 ;祖 李聰 ;父 李淳 ,貢士;母王氏。 慈侍下 ,妻張氏,弟繼先。由縣學增廣生中式山東鄉試第七名 舉人 , 會試 中式第二十名 [1] 。明朝官員,文學家、戲曲作家、評論家。 生平 [ 編輯 ] 李開先為 嘉靖 八年(1529年)己丑科進士,授戶部雲南司主事、歷任吏部考功司主事、稽勛司員外、文選司郎中等職,官至太常寺少卿,提督四夷館。罷歸。 成就 [ 編輯 ] 詩文詞曲兼通,尤擅長 傳奇 ,《 寶劍記 》是其 戲曲 的代表作,「自詡馬東籬、張小山無以過也」 [2] 。有學者以為李開先就是《金瓶梅》的作者 蘭陵笑笑生 [3] 。愛好藏書、象棋。與 王慎中 、 唐順之 、 陳束 、 趙時春 、 熊過 、 任瀚 、 呂高 等七人詩文唱和,有「 嘉靖八才子 」之譽,共同反對 前後七子 「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的文風,主張學習 韓愈 、 柳宗元 、 歐陽修 和 曾鞏 的筆法,強調作品的思想內容,要求文字平易樸實。除重視文學理論外,也強調詩歌的本質與特色,另外更是否定詩文必須絕對復古的為文風氣。重要著作有詩文集《閒居集》及有關戲曲理論的《詞謔》。 [4] 註釋[編輯] ^ 《嘉靖八年己丑科進士登科錄》 ^ 《明詩綜·小傳》:「李開先字伯華,章邱人。嘉靖己丑進士,除戶部主事,歷太常少卿,提督四夷館。罷歸,有《閒居集》。錢受之云:『伯華罷歸,治田產,蓄聲伎,征歌度曲。自詡馬東籬、張小山無以過也。』」 ^ 卜鍵:《金瓶梅作者李開先考》 ^ 《曲藻》:北人自王、康後,推山東李伯華。伯華以百闋《傍粧臺》爲德涵所賞。今其辭尚存,不足道也。所爲南劇《寶劍》、《登壇記》,亦是改其鄉先輩之作。二記余見之,尚在《拜月》、《荊釵》之下耳,而自負不淺。一日問余:「何如《琵琶記》乎?」余謂:「公辭之美,不必言。第令吳中教師十人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