競走競走
競走競走
競走競走是在日常行走的基礎上發展出來的長距離體育運動,起源於英國。雖然也是徒步競賽,但是與跑步不同。競走運動員在比賽過程中雙腳不能同時離開地面,否則視為犯規。由於邁步會降低距離,因此為了達成目標,競走的運動員必須維持跟八百公尺跑者一樣的速度頻率。[1]奧運會的競走比賽分為20公里競走和50公里競走,在公路上進行。
規則[編輯]
競走有兩項重要規則[3][4]。第一個規定為,後腳的腳尖在前腳的腳跟著地前不能離地。違反本項規則則被視為「離地」(loss of contact)。第二項規則要求前腳著地時必須伸直不得彎曲,違反本項規則被視為「膝蓋彎曲」(Bent Knee)。這兩項規定都會由裁判以人眼判斷,不過如果由高速攝影機會發現有時候還是會有雙腳離地的情況,但是往往人眼是觀察不出來的。
競走員依靠擺動手臂接近臀部的方式幫助他們持續接近地面,如果有人注意到競走員的肩膀抬了起來,這有可能是雙腳離地的象徵。一般會注意到競走員會誇張地晃動臀部,事實上是全力地旋轉髖骨。競走員會如此,是由於保持身體往低,並且達到跨步的最大距離。快速地旋轉髖骨可以增加走路速度,並最大限度地減少腳離地的風險。邁步短且快,藉以策動腳尖往前移動,也得以最大限度地減少腳離地的風險。世界級的競走員(男性或女性),在二十公里的競走當中平均四到五分鐘內可以走完一公里。[5]
競賽距離[編輯]
競走可以從短距離3公里競走(1920夏季奧運正式項目),一直到100公里競走。正式紀錄最長為50英里(80.5公里)競走;男子的50英里競走正式紀錄最快為以色列選手en:Shaul Ladany,1972年於紐澤西創下,花了7:23:50,打破了自1935年以來的紀錄。[6][6][7][8][9]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正式項目當中,則是以20公里競走(男子與女子組),以及50公里競走(只有男子組)為主。
裁判[編輯]
競走比賽中有裁判會從旁觀察判定。當裁判發現有違規行為時,會像大會遞出紅牌,當集滿四次紅牌,則競走員會失去參賽資格。全部的違規原因都會記錄在計分板上,因此競走員得以知道自己的違規原因。為了方便監控,通常這類競賽會在環狀跑道上進行,如此一來裁判得以全程監控。裁判也可以「警告」競走員可能因為離地或是膝蓋彎曲而失去資格。一個裁判不能向同一個競走員提出超過一張紅牌,而主裁判不能遞出任何紅牌,主裁判的工作是將違規競走員宣判失去資格。在頂級競賽中也經常出現失格的情形,例如知名競走員en:Jane Saville 也曾經因為失格而無法獲得奧運金牌。
起源[編輯]
競走原本是1880年在英國的en:Amateur Athletics Association運動會的田徑運動上首見。在19世紀後,競走的規則才漸漸制定下來。當時稱作「徒步」(Pedestrianism)競賽。 而徒步競賽發展後,如同競跑或是競馬活動,成為英國與美國的消遣運動,並且得以投注博奕。隨著時間發展,也成為現代運動的正式項目之一。
奧運項目[編輯]
競走在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當中為田徑項目之一,其中只有20公里競走(男子與女子組)以及50公里競走(只有男子組)。競走項目首見於1904年的現代奧林比克運動會上,當時放如在「全能運動」(all-rounder)當中的半英哩競走。最後成為十項全能的開端。在1908年,開始增加1500公尺競走以及3000公尺競走的單獨項目,從此之後,每次的奧林匹克運動會當中至少都會有一項競走項目。由於多年來的女性團體遊說,女性競走項目於1992年開始加入奧運。除了奧運之外,每兩年舉辦一次的世界田徑錦標賽也有競走項目,以及大英國協運動會和泛美運動會都有包含競走項目。
世界競走競賽[編輯]
從2003年開始,國際田徑總會 組織了一系列的跨國田徑比賽,任何頂級運動員都得以累計積分並且參加國際田徑總會舉辦的世界田徑景標賽,共同分享20萬美元的獎金。該系列跨國田徑比賽每年在許多國家舉行,包括墨西哥,西班牙,俄國以及中國。[10]
中學競賽[編輯]
競走有時候也會在中學舉行室內或室外賽,而規則也會相對較為寬鬆。距離也傾向短距離,1500公尺,是較常見的比賽距離。除此之外也有3公里、5公里以及10公里競走項目,經常會出現相關的紀錄。[11]
競走員[編輯]
男子[編輯]
20 公里[編輯]
時間 | 名稱 | 國籍 | 地點 | 日期 |
---|---|---|---|---|
1:17:16 | Vladimir Kanaykin | 俄羅斯 | Saransk | 九月 28, 2007 |
1:17:21 | Jefferson Pérez | 厄瓜多 | Paris | 八月 23, 2003 |
1:17:22 | Francisco Javier Fernández | 西班牙 | Turku | 四月 28, 2002 |
1:17:25 | Bernardo Segura | 墨西哥 | Bergen | 五月 7, 1994 |
1:17:30 | Alex Schwazer | 義大利 | Lugano | 三月 18, 2012 |
1:17:33 | Nathan Deakes | 澳大利亞 | Cixi City | 四月 23, 2005 |
1:18:04 | Bu Lingtang | 中國 | Beijing | 四月 7, 1994 |
1:18:13 | Pavol Blažek | 捷克斯洛伐克 | Hildesheim | 九月 9, 1990 |
1:18:20 | Andrey Perlov | 蘇聯 | Moscow | 五月 26, 1990 |
1:19:08 | Mikhail Shchennikov | 蘇聯 | Kiev | 七月 30, 1988 |
1:19:12 | Axel Noack | 東德 | Karl-Marx-Stadt | 六月 21, 1987 |
50 公里[編輯]
時間 | 名稱 | 國籍 | 地點 | 日期 |
---|---|---|---|---|
3:34:14 | Denis Nizhegorodov | 俄羅斯 | Cheboksary | May 11, 2008[12] |
3:35:47 | Nathan Deakes | 澳大利亞 | Geelong | 十二月 2, 2006 |
3:36:03 | Robert Korzeniowski | 波蘭 | Paris | 八月 27, 2003 |
3:36:04 | Alex Schwazer | 義大利 | Rosignano Solvay | 二月 11, 2007 |
3:36:06 | Yu Chaohong | 中國 | Nanjing | 十月 22, 2005 |
3:36:13 | Zhao Chengliang | 中國 | Nanjing | 十月 22, 2005 |
3:36:20 | Han Yucheng | 中國 | Nanjing | 二月 27, 2005 |
3:36:42 | German Skurygin | 俄羅斯 | Paris | 八月 27, 2003 |
3:37:26 | Valeriy Spitsyn | 俄羅斯 | Moscow | 五月 21, 2000 |
3:37:41 | Andrey Perlov | 蘇聯 | Leningrad | 八月 5, 1989 |
女子組[編輯]
20 公里[編輯]
時間 | 名稱 | 國籍 | 地點 | 日期 |
---|---|---|---|---|
1:24:50 † | Olimpiada Ivanova | 俄羅斯 (Chuvashia) | Adler | 三月 4, 2001 |
1:25:02 | Elena Lashmanova | 俄羅斯 (Mordovia) | London | 八月 11, 2012 |
1:25:08 | Vera Sokolova | 俄羅斯 (Chuvashia) | Sochi | 二月 26, 2011 |
1:25:18 † | Tatyana Gudkova | 俄羅斯 | Moscow | 五月 19, 2000 |
1:25:20 † | Olga Polyakova | 俄羅斯 | Moscow | 五月 19, 2000 |
1:25:29 † | Irina Stankina | 俄羅斯 (Mordovia) | Moscow | 五月 19, 2000 |
1:25:59 † | Tamara Kovalenko | 俄羅斯 | Moscow | 五月 19, 2000 |
1:26:22 | Wang Yan | 中國 | Guangzhou | 十一月 19, 2001 |
1:26:22 † | Yelena Nikolayeva | 俄羅斯 (Chuvashia) | Cheboksary | 五月 18, 2003 |
1:26:23 | Wang Liping | 中國 | Guangzhou | 十一月 19, 2001 |
1:26:28 † | Irina Pudovkina | 俄羅斯 | Adler | 三月 12, 2005 |
1:26:31 | Olga Kaniskina | 俄羅斯 (Mordovia) | Beijing | 八月 21, 2008 |
1:26:35 | Liu Hongyu | 中國 | Guangzhou | 十一月 19, 2001 |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