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月, 2016的文章

薛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68位。薛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四十八位的大姓,人口眾多,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四二

圖片
   薛姓 拼音: xuē 薛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68位。薛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四十八位的大姓,人口眾多,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四二。  編輯本段薛姓來源   一、出自任姓,爲黄帝之子禺陽第十二世孫奚仲之後,以國名爲氏。相傳黄帝有二十五個兒子,分别得十二個姓,其中一支叫禺陽的,被封於任地(約今山東省濟寧),得任姓。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和《通志·氏族略》等所載,黄帝之子禺陽封於任,其十二世孫奚仲爲夏車正,禹封其於薛國(今山東省滕州市東南),後世子孫以國爲氏。曾一度遷邳(今山東省微山西北)。奚仲十二世孫仲虺,在商湯時任左相,複居薛。其裔孫成,徙國於摯,更號摯國。商末,周伯季曆娶摯國之女太任爲妻,生姬昌,即周文王。周武王滅商後,又封成的後裔爲薛侯。春秋後期,薛國再次遷到下邳(今江蘇省邳縣西南)。薛國曆夏、商、周三朝,共六十四世,至戰國時爲齊國所滅,公子登到楚國爲官,因以國名爲氏。   二、出自媯姓,爲虞舜後裔孟嚐君(田文)之後,以封邑名爲氏。據《吳錄》所載,孟嚐君是著名的“戰國四公子”之一,其父齊相田嬰被齊緡王封於薛(即任姓薛國舊地),田嬰死後,田文襲封,仍以薛爲食邑。至秦滅六國,失封,子孫分散。西漢初,田文之孫田國、田陵到竹邑(今安徽省宿州市北)居住,以封邑命氏,遂爲薛氏。   三、出自他姓或他族改姓而來:   1、據《魏書·官氏志》所載,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將鮮卑的複姓叱幹氏改單姓薛。   2、出自周文王的姬姓馮氏之後裔。唐時有薛懷義,本姓馮。   3、據《通志·氏族略》所載,遼西有薛姓。   4、 今滿、蒙、土家、朝鮮族有此姓,客家人亦有此姓。 編輯本段得姓始祖   奚仲。薛姓出自黄帝的任姓,黄帝共有二十五子,分别得十二個姓,其中有一子名禺陽,因被封在任(今山東濟寧市)而得任姓。任姓傳到十二世孫奚仲,奚仲在夏禹時任車正,爲車的創造者,居住在薛,稱爲薛侯。其後人祖已的七世孫曰成,擧國遷於摯,改號爲摯國。商末時,周伯季曆娶摯國女大任爲妻,生子姬昌,就是後來的周文王。到武王克商,複封爲薛侯。春秋時,齊桓公稱霸諸侯,惟有薛侯不從,被黜爲伯爵。春秋後期,薛公子登在楚國做官,薛人遷往下邳(今江蘇邳州),楚懷王賜沛地爲其食邑。薛國曆夏、商、周三代,凡六十四世,戰國時亡國,其後子孫以國爲氏,稱薛姓。他們尊奚仲爲薛姓的得姓始祖。 編輯

戴姓,在《百家姓》中排名116位,按人口計算排名第96位(2007年數據)。如今,戴姓在台灣居第52位,較爲集中的地區有新竹、嘉義和台南,在台北和南投的戴姓人口也不少。

圖片
戴姓 拼音: dài 戴姓,在《 百家姓 》中排名116位,按人口計算排名第96位(2007年數據)。如今,戴姓在台灣居第52位,較爲集中的地區有新竹、嘉義和台南,在台北和南投的戴姓人口也不少。 編輯本段 戴姓來源   一、出自宋國子姓,爲商湯的後裔,以諡爲氏。據《元和姓纂》及《古今姓氏書辯證》所載,周初,周公旦在平定“管蔡之亂”後,封商朝末代君主紂之庶兄微子啟(子姓)於商的舊都(今河南商丘南),建立宋國。宋國第11位君主(前799年-前766年),史佚其名,死後被諡爲戴公。戴公傳子宋武公司空(前765年-前748年)其子孫遂以諡號“戴”爲氏,是爲河南戴氏。     二、出自殷朝的子姓,據《鼠璞》所載,武王牧野之戰滅亡殷商後,有不少殷宗室遺族以國爲氏,稱殷氏,殷氏其後就有改姓戴的。這一支戴氏也是出自河南。     三、出自姬姓,以國爲氏。據《通志·氏族略》及《左傳》所載,春秋時有戴國,爲姬姓諸侯國,在今河南民權縣東,一說在河南蘭考縣。隱公十年(前713年)亡於鄭國,一說亡於宋國。其族人遂以國名“戴”爲氏。   四、其他民族改姓而來。如滿洲達爾充阿氏、戴佳氏,鄂溫克族塗克冬氏改戴姓,另蒙、回、瑤、土家等民族均有此姓。 編輯本段 遷徙分布   戴姓人口的播遷大致可分爲三個階段:先秦至南北朝、隋唐五代和宋元明清時期。 先秦至南北朝時期   先秦時期,戴姓人口主要是在其發祥地即今天的豫東一帶生息繁衍。春秋時代的宋國大夫戴惡即爲一時名流。   到西漢時,梁國(治今河南商丘南)有戴德、戴聖叔侄,同爲禮學大家。西漢時戴姓還有二支徙居豫南:一支遷往汝南的慎陽(治今河南正陽縣北江口集),一支遷往汝南的平輿(今河南省平輿縣北)。如:西漢平帝時任侍御史、時稱“關東大豪”的戴遵(字子高),爲汝南慎陽人。《後漢書·逸民傳》中說他家資巨富,樂善好施,行俠仗義,家中所養的食客經常有三四百人之多,當時的人稱他爲“關東大豪戴子高”。其子戴良以至孝、高才、尚氣節而名聞於世。由此可見,戴遵這一支定居慎陽已不止一代,而且在當地屬於家大、業大、勢力大的名門望族。西漢末東漢初以解經聞名京師、官任侍中的戴憑,爲平輿人。這就證明,至遲在西漢後期,戴憑這一支已經遷到平輿。   戴姓在向豫南遷徙的同時,也向今江蘇、山東、河北等地遷徙,如西漢時官至九卿

溫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321位。在2007年全國姓氏人口排名第114位

圖片
溫姓               拼音: wēn xìng 溫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321位。在2007年全國姓氏人口排名第114位。 溫姓溯源   第一個淵源:源於己姓,出自顓頊帝高陽氏的後裔夏朝大臣平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爲氏。   夏王朝時期有個叫“平”的人(其後有平),曾幫助夏王滅掉了有窮氏(佐夏滅窮),從此有了自己的封地溫(厥用祚土),建溫國,稱溫平,其後代就在封地繁衍生息並世襲着溫平的溫侯之位(子系因其邑,仍其侯)。溫國在商王朝時期改稱溫邑(今河南溫縣),其世系仍未變,平的後裔仍沿襲溫侯之位。   溫侯傳至第二十六代溫人(人名,溫侯的第二十六代傳人)時,溫邑地成了周王朝的地邑(邑於周),溫人被任命爲司馬,改封於山西郤地(别封於郤,即郤,今山西沁水下游一帶)。在郤地,溫人仍承續着溫侯之位,其家族更加昌盛(以纘以起),在其後代中,出現了溫序、溫忠、溫恢、溫羨、溫良、溫嶠、溫義等一系列著名歷史人物(曰序而忠,曰恢而智,羨良嶠義)。此後該支溫氏家族世代相傳至今。   第二個淵源:源於己姓,出自商末周初大司寇蘇忿生的後裔,屬於避難改姓爲氏。   蘇忿生,傳說是商末紂王國丈蘇護的小兒子。   周武王起兵伐紂後,蘇護父子數人皆隨周武王反商,先後犧牲,隻留下小兒子蘇忿生。周武王姬發建西周王朝後,因蘇氏家族伐紂有功,封於冀州故鄉十二邑,建蘇國,都溫城(今河南溫縣)。而蘇忿生則出任周王朝六卿之一的的司寇,掌管刑法牢獄。   在史籍《後漢書·郡國志》中記載:“溫城,溫故國也,蘇忿生封。”在史籍《颺長而去志》中記載:“故溫城在懷川溫縣西三十里,漢後以爲縣,本周司寇蘇忿生之邑。”今溫縣夏莊有蘇氏祖墳之地,南有蘇莊是其故家,西有蘇城之都,即溫故城。   春秋時期,蘇國東鄰鄭國搶掠蘇國的麥子,蘇國君主蘇子找周桓王評理,不料周桓王姬林懼怕強大的鄭國,反而把蘇國東邊的縣邑幹脆割給鄭國,蘇國因此與周王朝關係破裂。   周襄王姬鄭元年(公元前651年),姬鄭即位,而太子頹則在五大夫的支持下叛亂,關、虢兩國幫助新即位的周襄王姬鄭平息了叛亂,太子頹逃到蘇國,蘇國君主蘇明將其安排到燕地。   後蘇國怕周襄王報複,遂在周襄王二年(公元前650年)投靠了北方的狄戎,誰知狄戎反而乘機滅了蘇國。蘇明羞憤之下,讓兒子蘇子擕族逃往衛國,自己則自縊而亡。   蘇子逃亡衛國後

墊肩 -民間傳說

圖片
墊肩 墊肩是挑或扛東西的時候放在肩膀上的墊子,用來減少摩擦,保護衣服和皮膚。襯在上衣肩部的三角形襯墊物,使衣服穿起來美觀。20世紀90年代中流行的帶厚墊肩的外套,如果一件上衣沒有墊肩,那是極不時髦的。 墊肩 回目錄 1  墊肩 -民間傳說 在中國,墊肩的來歷有個傳說故事。傳說漢元帝時,南北交戰,邊界很不安寧。漢元帝竟寧元年(公元前33年),匈奴呼韓邪單于入朝和親,王昭君自請嫁匈奴,同匈奴王單于成親,以使兩國長期和好。王昭君不但漂亮,還是一個多才多藝的女子。出塞前,王昭君自然要打扮一番。她從鏡子里看出自己長相很美,但還是美中不足。就是自己生就的溜肩膀,不太雅觀,怕到了匈奴那裡被人恥笑,便對宮女說:「你們看看我的肩膀,咋的總挺不起來?」宮女說:「是這衣服挺不起來,只怪做衣服的手藝不高,做的不好,還是另做合身的穿上。」 昭君說:「今日就要出塞,來不及了。」停了一會又說:「我看做衣服的工匠手藝並不錯,只怪我這肩膀。你們取些布,讓我做個墊子,縫在衣里,不就行了?」 宮女們急忙拿來針線和棉布,王昭君便動手做了個墊肩,襯到衣服裡子的肩膀上。穿起來,試了又試,又對著鏡子一照,兩肩平行,衣服的楞角也挺起來,顯得更美了。昭君便穿著這帶墊肩的衣服,去匈奴了。 回目錄 2  墊肩 -用途 墊肩 通常稍正式的衣服都有墊肩,如果是休閑的,可以不用墊肩。如果是平肩,可以不用墊肩;如果是溜肩,還是保留墊肩好。如果怕穿出去很板,裡面可以搭配酷點的衣服,比如軍裝式的上衣與褲子,或者穿很個性的小版T恤配緊腿褲。目前墊肩的種類很多,材料、性能各異,應用時應合理選擇,並注意裝縫工藝,有效發揮墊肩的作用。 在服裝行業里,墊肩又稱肩墊,是襯在服裝肩部呈半圓形或橢圓形的襯墊物,是塑造肩部造型的重要輔料。墊肩的作用是使人的肩部保持水平狀態。當人們仔細觀察人體肩部時會發現大多數的人肩是有斜度的,服裝加入墊肩能使肩部渾厚、飽滿,提高或延長肩線線條,使穿著者的肩部平整、挺括和美觀。服裝檔次的高低,是其綜合質量的體現。墊肩雖小,卻是服裝不可缺少的輔料之一,對服裝整體外觀影響很大,合理地選擇和應用墊肩能有效提高產品的整體質量,美化服裝的外觀且穿著舒適。墊肩的應用範圍很廣,只要是外穿的服裝都可以考慮裝墊肩。墊肩根據服裝穿著者來劃分,可分為

朱溫(852年—912年),宋州碭山(今安徽碭山)人,五代十國後梁開國皇帝。早年參與黃巢起義,脫離黃巢大齊政權而歸唐後被唐廷賜名朱全忠,篡唐建梁後又改名朱晃。開平元年(907年),廢唐哀帝李柷,自行稱帝,建都開封,國號為“大樑”,史稱“後梁”,後人稱其為後梁太祖

圖片
朱溫 朱溫(852年—912年),宋州碭山(今安徽碭山)人,五代十國後梁開國皇帝。早年參與黃巢起義,脫離黃巢大齊政權而歸唐後被唐廷賜名朱全忠,篡唐建梁後又改名朱晃。開平元年(907年),廢唐哀帝李柷,自行稱帝,建都開封,國號為“大樑”,史稱“後梁”,後人稱其為後梁太祖,自此唐朝結束289年的統治,中國進入五代十國時期。朱溫在位時頗重視農業發展,下令兩稅之外不得妄有科配;但因後梁連年戰事,民不聊生。朱溫生性殘暴,殺人如草芥,其夫人張氏在世時尚能勸止,死後卻大肆淫亂,甚至亂倫,連兒媳都得入宮侍寢。乾化二年(912年),被第三子朱友珪刺殺,享年61歲,廟號太祖,諡號神武元聖孝皇帝,葬於宣陵。 中文名: 朱溫 別名: 朱全忠、朱晃、朱三 籍貫: 中國安徽 出生地: 宋州碭山(今屬安徽碭山) 性別: 男 民族: 漢族 國籍: 後梁 出生年月: 公元852年 去世年月: 公元912年 職業: 皇帝 后梁太祖 起義軍將領 宗教: 道教 主要成就: 創建強盛一時的後梁王朝 廟號: 太祖 諡號: 神武元聖孝皇帝 陵墓: 宣陵 在位: 907年-912年 年號: 開平乾化 1 朱溫- 簡介 後梁太祖 圖冊 朱溫(852年—912年),宋州碭山(今屬安徽)人。 早年參加唐末 黃巢起義 軍,降唐後 唐僖宗 賜名朱全忠,建後梁稱帝,改名朱晃,廟號太祖。 宋州碭山(今屬 安徽 )人。早年喪父,隨母傭於 蕭縣 劉崇家 。黃巢起事,朱溫加入黃巢軍,並隨軍入長安。及 黃巢 攻下同州,以朱溫為同州防禦使。不久朱溫叛離黃巢軍,投歸唐河中節度使王重榮。唐僖宗任朱溫為左金吾衛大將軍、河中行營招討副使,並賜名全忠。以後朱全忠與李克用合力討滅黃巢。僖宗又以朱全忠為檢校司徒、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封沛郡侯。 光啟 二年(886年),進封為吳興郡王。及僖宗崩,昭宗即位,朱全忠因消滅黃巢餘部秦宗權之功,被封為東平王。天復元 ​​年(901年),再被封為梁王。在這之前,由於宦官作亂唐廷,昭宗被幽禁,宰相崔胤乃召朱全忠盡誅宦官。宦官於是劫昭宗到鳳翔,投靠節度使李茂貞。朱全忠進攻鳳翔,屢敗李茂貞。天復三年(903年),因鳳翔城中食盡, 李茂貞 殺了劫持昭宗的宦官 韓全誨 等,送昭宗出城。昭宗回到安長,朱全忠殺了全部宦官,廢了神策軍,完全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