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姓,在《百家姓》中排名116位,按人口計算排名第96位(2007年數據)。如今,戴姓在台灣居第52位,較爲集中的地區有新竹、嘉義和台南,在台北和南投的戴姓人口也不少。

戴姓
拼音:dài
戴姓,在《百家姓》中排名116位,按人口計算排名第96位(2007年數據)。如今,戴姓在台灣居第52位,較爲集中的地區有新竹、嘉義和台南,在台北和南投的戴姓人口也不少。

戴姓來源

  一、出自宋國子姓,爲商湯的後裔,以諡爲氏。據《元和姓纂》及《古今姓氏書辯證》所載,周初,周公旦在平定“管蔡之亂”後,封商朝末代君主紂之庶兄微子啟(子姓)於商的舊都(今河南商丘南),建立宋國。宋國第11位君主(前799年-前766年),史佚其名,死後被諡爲戴公。戴公傳子宋武公司空(前765年-前748年)其子孫遂以諡號“戴”爲氏,是爲河南戴氏。
 
  二、出自殷朝的子姓,據《鼠璞》所載,武王牧野之戰滅亡殷商後,有不少殷宗室遺族以國爲氏,稱殷氏,殷氏其後就有改姓戴的。這一支戴氏也是出自河南。
 
  三、出自姬姓,以國爲氏。據《通志·氏族略》及《左傳》所載,春秋時有戴國,爲姬姓諸侯國,在今河南民權縣東,一說在河南蘭考縣。隱公十年(前713年)亡於鄭國,一說亡於宋國。其族人遂以國名“戴”爲氏。
  四、其他民族改姓而來。如滿洲達爾充阿氏、戴佳氏,鄂溫克族塗克冬氏改戴姓,另蒙、回、瑤、土家等民族均有此姓。

遷徙分布

  戴姓人口的播遷大致可分爲三個階段:先秦至南北朝、隋唐五代和宋元明清時期。

先秦至南北朝時期

  先秦時期,戴姓人口主要是在其發祥地即今天的豫東一帶生息繁衍。春秋時代的宋國大夫戴惡即爲一時名流。
  到西漢時,梁國(治今河南商丘南)有戴德、戴聖叔侄,同爲禮學大家。西漢時戴姓還有二支徙居豫南:一支遷往汝南的慎陽(治今河南正陽縣北江口集),一支遷往汝南的平輿(今河南省平輿縣北)。如:西漢平帝時任侍御史、時稱“關東大豪”的戴遵(字子高),爲汝南慎陽人。《後漢書·逸民傳》中說他家資巨富,樂善好施,行俠仗義,家中所養的食客經常有三四百人之多,當時的人稱他爲“關東大豪戴子高”。其子戴良以至孝、高才、尚氣節而名聞於世。由此可見,戴遵這一支定居慎陽已不止一代,而且在當地屬於家大、業大、勢力大的名門望族。西漢末東漢初以解經聞名京師、官任侍中的戴憑,爲平輿人。這就證明,至遲在西漢後期,戴憑這一支已經遷到平輿。
  戴姓在向豫南遷徙的同時,也向今江蘇、山東、河北等地遷徙,如西漢時官至九卿的戴崇,爲沛(今江蘇沛縣)人,曾向張禹學習《周易》;東漢時官至禮泉太守、“世稱儒宗,知名東夏”的戴宏及西華令戴封,均爲濟北郡剛縣(今山東寧陽縣東北)人。
  三國至南北朝時期,戴氏又有徙居於今安徽、湖北的。如東漢末年,曹操的謀士戴乾爲丹陽(治今安徽當塗縣東北小丹陽鎮)人。在魏晉時,戴姓在譙國(今安徽亳州一帶)、廣陵(治今江蘇颺州)、清灑(治今山東省濟南市長清區東)三地成爲望族,形成三處繁衍中心。所以,戴姓以譙國、廣陵、清河爲堂號。
  戴姓向江南地區遷徙,最晚在西漢時期已經開始。如:西漢時有越(今浙江省)人戴和;東漢時官至光祿主事的戴就,爲會稽郡上虞縣(治今浙江上虞縣百官鎮)人。大約在東漢末年,廣陵戴氏有一支遷徙到江南。《晉書》記載:戴烈爲三國時東吳的左將軍,其子戴昌爲東吳太尉、晉會稽太守、武陵太守,戴昌的兒子戴淵,是琅琊王司馬睿(即後來的晉元帝)的心腹大將,並隨司馬睿南下建康(今江蘇南京市)。因爲西晉後期,中原地區戰火連綿,八王之亂前後延續了16年之久,再加上北方少數民族紛紛南下,黄河中下游一帶動盪不安,大量的人口被迫南遷,流向相對比較安定的江南地區,其中有許多人都是擧家或擧族南遷,戴姓也在此時跟隨眾人來到江南。

隋唐時期

  此期戴姓人口進入福建,並流向台灣以外的全國各地。據《漳州府志》記載:唐初,中原戴姓的一支遷居福建。唐高宗總章二年(669年),光州固始縣(今屬河南)人陳政、陳元光父子奉命率領將官123名、府兵3600名入閩,去平定泉州、潮州之間的 “蠻獠”嘯亂。這些將士中有很大一部分人都是中原人。據《台灣省通志·人民志·氏族篇》統計,唐初隨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的共有45姓,其中就有戴姓。當時,隨陳氏父子入閩的戴姓將佐主要有陳元光的女婿戴君胄以及戴仁等人,他們都是光州固始人,在開辟漳州之後,便在福建落籍定居。研究姓氏的學者普遍認爲,戴君胄父子自河南固始隨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是戴姓人入閩之始。
  此外,唐代戴休顏爲夏州(治今陝西靖邊縣東北白城子)人,戴簡爲長沙(今屬湖南)人,戴護爲婺源(今屬江西)人。《元和姓纂》所列的戴氏聚居點有:濟北(今山東省濟南市長清區西南)、譙國(今安徽亳州)、吳興長城(今浙江長興)、魏郡斥丘(今河北成安)、河東桑泉(今山西臨晉)。當時戴姓人口分布範圍之廣由此可見一斑。

宋元明清時期

  此期戴姓人口從江浙、福建等地遷至台灣及海外各國。
  從宋代開始,戴姓人大量由江蘇、浙江、安徽、江西等地南遷到福建、廣東、台灣等地,有一部分人還進一步飄洋過海移居海外。
  據廣東蕉嶺縣《戴氏族譜譙國堂世系源流》記載,蕉嶺戴氏一世祖爲戴玉麟,原居福建漳浦縣,於元代徙居鎮平(今蕉嶺)招福鄉黄泥崛,子孫蕃盛,傳至12世(約當清代),有仁忠、仁恭兄弟一同遷往台灣屏東,13世、14世又有數十人遷往台灣,後裔分布於台灣的高雄、美濃、内埔、桃園、新竹、苗栗等地。清代還有福建戴氏陸續不斷遷往台灣。雍正年間,福建戴氏遷居台灣省苗栗縣大甲鎮孟春里開基,這是大陸戴姓大規模入台之始。此後,乾隆九年(1744年),又有福建戴姓入墾苗栗鎮;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有泉州人戴南仁到今新竹新富里開墾。
  清朝時,有不少戴姓人移居海外,如今在英國、阿根廷、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等許多國家都有戴姓人定居。

郡望堂號

郡望

  譙 郡:東漢建安末分沛郡置郡,治所在譙縣(今安徽省亳州),三國時相當今安徽、河南兩省靈璧、蒙城、太和、鹿邑、永城間地。
  廣陵郡:西漢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改江都國置廣陵國,治所在廣陵(今颺州)。東漢建武中改爲郡。相當今江蘇省、安徽省交界的洪澤湖和六合以東,泗陽、寶應、灌南以南,串場河以西,長江以北地區。
  清河郡:治所在清陽(今清河東南)。元帝以後相當今河北清河及棗強、南宮各一部分,山東省臨清、夏津、武城及高唐、平原各一部分地區。

堂號

  獨步堂:或曰“避貴堂”,都是源自後漢戴良的事蹟。戴良有高才,議論與一般不同。他曾經說:“我獨步天下,誰能與我比?”擧他爲孝廉,他拒不接受。再請他做司空,他仍然不幹。州官郡官強迫他出任,他就跑到山里躲起來。
  譙國堂:東周時,宋國貴族戴雲升遷居譙郡,其後代留居於此,以譙郡爲郡望。譙國堂號源此。
  另外,戴姓的堂號還有:“廣陵堂”、“清河堂”、“清華堂”、“清河堂”、“賜禮堂”、“榮席堂”、“紫薇堂”、“注禮堂”等堂號。

戴姓名人

歷史名人

戴德、戴聖:戴德系戴公(子撝)的二十二世孫。戴聖是戴德之弟戴仁之子,戴德、戴聖二人爲西漢時梁(今河南省商丘)人,家族顯赫。戴德、戴聖是今文禮學的 “大戴學”和“小戴學”的開創者。由於二人在禮學上的重大貢獻,也被後人尊稱爲儒宗。戴德、戴聖同學《禮》於後蒼,選集古代各種有關禮儀的論述,分别編成《大戴禮記》和《小戴禮記》,金壇、句容戴氏爲戴聖之後。戴德,字延君,曾任信都王(劉囂)太傅,宣帝時,立爲博士,稱“大戴”,也叫“太傅《禮》”。戴聖{次君}曾任九江太守,宣帝時,立爲博士,參加石渠閣議,世稱“小戴”。
  戴逵:東晉學者、畫家、雕塑家,譙郡銍縣(今安徽省宿縣)人。他反對佛教的因果報應說,著有《釋疑論》。他曾爲會稽山靈寶寺作木雕無量佛及脅侍菩薩,又爲瓦棺寺塑《五世佛》,和顧愷之的壁畫《維摩詰像》、獅子國(斯里蘭卡)送來的玉佛,在當時並稱“三絕”。所畫人物、山水也别具一格。
  戴 嵩:唐朝畫家,擅畫田家、山原之景,寫山澤水牛尤爲著名,與韓 畫馬齊名,世稱“韓馬戴牛”。
  戴 震:安徽省休寧人,思想家,學者。他博聞強記,對天文、數學、歷史、地理都有研究。他精通古音,立韻類正轉旁轉之例,創古音九類二十五部之說及陰、陽、入對轉的理論,對經學、語言學有重大貢獻,爲一代考據大師。後人編有《戴氏遺書》。
  戴 進:著名畫家,錢塘(今杭州)人,善畫山水,境界深遠妙處,多出己意。兼工人物、佛像,運筆頓挫有力,設色純熟有神采,人推明代院體中第一手,有“浙派”之稱。
  戴複古:南宋詩人,字式之,號石屏,台州黄岩(今屬浙江省)人。他長期浪游江湖,曾向陸游學詩,也受晚唐詩的影響,語言自然,是“江湖派”中較有成就的作家。部分作品指責當時統治者苟且偷安,表達了收複中原的願望。也能詞,風格雄放。有《石屏詩集》、《石屏詞》。
  戴表元:奉化(今屬浙江省)人,元代文學家,其文章高雅,時稱“東南文章,首推表元”,有《郯源戴先生文集》。
  戴第元:大庾(今江西省大餘)人,乾隆進士,與弟均元、長子心亨、次子衢亨相繼入翰林,時稱“西江四戴”。
  戴名世:安徽省桐城人,清代史學家曾任翰林院編修。他刊行有《南山集》,其中有許多明朝正史以外的史事,觸怒了清王朝,以“大逆”罪被殺,爲清朝四大文字獄之一。
  戴潮春:台灣清同治年間配合太平天國起事民變領袖
  戴震:清代語言學家、思想家
  戴衡:詩人,“遼東三老”之一
  戴隆邦:清代武術家,戴氏心意拳始創人
  戴二閭:清代武術家、鏢師,戴隆邦之子
  戴熙(1801年-1860年),字醇士,號鹿床、棆庵、井東居士等,浙江錢塘(今杭州)人。清代官員、畫家。道光十二年進士,鹹豐年間任職翰林院,官至兵部右侍郎。太平天國事起,在籍辦團練,退休後主講崇文書院,太平軍入杭州,乃賦絕命詞,投池死。其山水師法王翬虞山派,也接近於婁東派,山水“多用擦筆,山石以幹墨作皴,然後以濕筆渲染”,筆致峻削雄健,但略顯呆板。亦善畫竹石小品及花卉。與湯貽汾齊名,並稱“湯戴”。有《山水長卷》、《重巒密樹圖》傳世。著有《畫絮》、《粵雅集》。

近現代名人

戴 笠:浙江省江山人,黄埔軍校肄業,軍統特務頭子,1946年3月因飛機失事而亡,時人有“雨農(戴笠字)亡在雨中,戴笠死在戴山”之說。
  戴望舒:浙江杭縣人,現代詩人,“現代派”詩歌的重要代表人物,詩集有《望舒草》、《望舒詩稿》、《災難的歲月》等。
  戴季陶:浙江省吳興人,出生於四川廣漢,曾任國民黨宣傳部長,反對孫中山的三大政策。
  戴安瀾:號海鷗,安徽省人,抗日名將,曾任國民黨旅長、師長。先後參加過台兒莊、武漢、昆崙關等戰役。1942年隨中國遠征軍入緬對日作戰,同固一役,戴師抗擊五倍於己之敵,以傷亡八百勇士的代價,殲敵五千有餘,書寫了抗戰史上光輝的一頁,連日寇也不得不承認,同固之戰是緬戰中“最艱苦的戰鬥之一”。受傷殉國,時年38歲。1943年4月1日,在廣西省全州香山寺,隆重擧行國葬儀式,由國府特派代表李濟深主持,國共兩黨領導人紛紛書贈挽詩、挽詞和挽聯。
  戴克敏:湖北省黄安人。紅軍高級將領,黄麻起義和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創建人和領導人之一,革命烈士。曾任中國工農革命軍鄂東軍黨代表、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七軍黨代表、中國工農革命第七軍第11軍31師黨代表、中國工農紅軍第25軍75師政治委員等職。
  戴愛蓮:舞蹈家
  戴綺霞:(1917年-),原名戴志蘭,京劇演員,工旦行,在新加坡出生。
  戴戟:(1895年-1973年),中國安徽人。1932年曾任上海警備司令。他所統領的上海警備軍隊,曾參與一二八事變,因此穫得中華民國國民革命軍的最高榮譽青天白日勳章,之後,他率領的十九路軍26師也爲1933年閩變主力之一,隨後又於閩變期間依附蔣中正,爲蔣中正平息閩變主因。二戰期間仍爲國民革命軍24師師師長。國共内戰結束後,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擔任副省長等要職。
  戴芳瀾:(1893年5月4日-1973年1月3日),湖北省江陵縣人。植物病理學家、真菌學家,中國植物病理學與真菌學的主要奠基人,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
  戴佩妮:馬來西亞歌手
  戴玉強:河北廊坊文安縣人,中國男高音歌唱家,歌劇表演藝術家,國家一級演員。
  戴複東:建築學家,建築教育家。生於廣東廣州,安徽無爲人。父戴安瀾是抗日將領。
  戴相龍:江蘇省儀征人。曾曆任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天津市市長等職。現任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黨組書記、理事長。
  戴秉國:土家族,貴州省印江縣人,現任國務委員,中共中央外事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中共中央國家安全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等職。
  戴嬌倩:(1982年6月4日-),中國大陸女演員。
  戴嬈:(1979年4月2日-)出生於北京,中專學曆,1993年於北京舞蹈學院進修一年。在爲《鐵齒銅牙紀曉嵐》片尾曲主唱後逐漸被廣大觀眾所熟知,並且被喻爲“張國立的禦用歌手”一頭銜。
  戴夢夢:(Renee Dai,1984年12月12日-)香港女歌手。中學曾就讀於新法書院及嘉諾撒聖家書院。1990年參加亞洲電視“小偶像競選大賽”穫得冠軍入行,當時她隻有六歲。其後,一直都有在亞洲電視的各個劇集演出,但一般觀眾少有留意她的名字。直到她長大後,於香港電台制作的電視節目《完全學生手冊》亮相後,開始嶄露頭角,到無線電視的《當四葉草碰上劍尖時》播出後,開始人氣大增。她於2007年簽約加盟大名娛樂,成爲旗下藝人。
  戴耀明(英文名:Dia Yiu Ming),香港演員。戴耀明出道於亞洲電視,後轉投無線電視十多年,現爲無線電視基本藝員合約男藝員。
  戴權:(1927年-),香港新界原居民,曾任元朗區議會主席、前上市公司均來集團主席。戴權雄霸元朗區逾30年,被譽爲元朗大地主。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60句精選關於『知識』的經典語錄

在涅貴不缁:處在污濁的環境中,貴在不被污染

《典 論•論文》是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第一篇文學專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