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321位。在2007年全國姓氏人口排名第114位

溫姓              
拼音:wēn xìng
溫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321位。在2007年全國姓氏人口排名第114位。
溫姓溯源
  第一個淵源:源於己姓,出自顓頊帝高陽氏的後裔夏朝大臣平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爲氏。
  夏王朝時期有個叫“平”的人(其後有平),曾幫助夏王滅掉了有窮氏(佐夏滅窮),從此有了自己的封地溫(厥用祚土),建溫國,稱溫平,其後代就在封地繁衍生息並世襲着溫平的溫侯之位(子系因其邑,仍其侯)。溫國在商王朝時期改稱溫邑(今河南溫縣),其世系仍未變,平的後裔仍沿襲溫侯之位。
  溫侯傳至第二十六代溫人(人名,溫侯的第二十六代傳人)時,溫邑地成了周王朝的地邑(邑於周),溫人被任命爲司馬,改封於山西郤地(别封於郤,即郤,今山西沁水下游一帶)。在郤地,溫人仍承續着溫侯之位,其家族更加昌盛(以纘以起),在其後代中,出現了溫序、溫忠、溫恢、溫羨、溫良、溫嶠、溫義等一系列著名歷史人物(曰序而忠,曰恢而智,羨良嶠義)。此後該支溫氏家族世代相傳至今。

  第二個淵源:源於己姓,出自商末周初大司寇蘇忿生的後裔,屬於避難改姓爲氏。
  蘇忿生,傳說是商末紂王國丈蘇護的小兒子。
  周武王起兵伐紂後,蘇護父子數人皆隨周武王反商,先後犧牲,隻留下小兒子蘇忿生。周武王姬發建西周王朝後,因蘇氏家族伐紂有功,封於冀州故鄉十二邑,建蘇國,都溫城(今河南溫縣)。而蘇忿生則出任周王朝六卿之一的的司寇,掌管刑法牢獄。
  在史籍《後漢書·郡國志》中記載:“溫城,溫故國也,蘇忿生封。”在史籍《颺長而去志》中記載:“故溫城在懷川溫縣西三十里,漢後以爲縣,本周司寇蘇忿生之邑。”今溫縣夏莊有蘇氏祖墳之地,南有蘇莊是其故家,西有蘇城之都,即溫故城。
  春秋時期,蘇國東鄰鄭國搶掠蘇國的麥子,蘇國君主蘇子找周桓王評理,不料周桓王姬林懼怕強大的鄭國,反而把蘇國東邊的縣邑幹脆割給鄭國,蘇國因此與周王朝關係破裂。
  周襄王姬鄭元年(公元前651年),姬鄭即位,而太子頹則在五大夫的支持下叛亂,關、虢兩國幫助新即位的周襄王姬鄭平息了叛亂,太子頹逃到蘇國,蘇國君主蘇明將其安排到燕地。
  後蘇國怕周襄王報複,遂在周襄王二年(公元前650年)投靠了北方的狄戎,誰知狄戎反而乘機滅了蘇國。蘇明羞憤之下,讓兒子蘇子擕族逃往衛國,自己則自縊而亡。
  蘇子逃亡衛國後,以故國都邑“溫城”之名爲姓氏,稱溫子,從此誕生一支溫氏,世代相傳至今。
  第三個淵源: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晉國大夫郤至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爲氏。
  據史籍《廣韻》、《萬姓統譜》等的記載,西周初期,周成王姬誦封弟弟叔虞於唐,號唐叔虞,字子於。
  蘇國被狄戎滅國之後,在周襄王姬鄭二十五年(晉襄公姬歡元年,公元前627年)的晉、狄之間的“箕之戰”中,唐叔虞的後代晉國擊敗狄戎,蘇國故地成爲了晉國之地溫邑。
  在周簡王姬夷八年(晉厲公姬壽曼三年,公元前578年),發生了晉、秦兩國之間的“麻隧之戰”(今陝西涇陽),晉國大夫郤至在外交和軍事上都立有功勳,使秦國幾世不振,消除了晉國的西鄙威脅,因此河内溫邑(今河南溫縣)就成爲了郤至的封邑,因此郤至又稱作“溫季”。
  在周簡王十一年(晉厲公六年,公元前575年)的著名“鄢陵之戰”(今河南鄢陵)中,郤至又指揮晉軍打敗了強大的楚軍,晉升爲晉國的執政上卿。從此,郤氏一族三家權傾晉國朝野,而且獨斷、專權、貪婪,引起其他大夫和家族的嫉妒。
  晉厲公姬壽曼(姬州蒲)對郤氏家族專權很不滿,早就想找借口除掉國内的強宗大族。有一次,晉曆公帶着群臣打獵,郤至打着一頭野豬,派人給晉曆公送去,卻被晉曆公寵幸的寺人孟張奪去,郤至一怒之下射死了孟張。晉曆公對此大爲惱火,怒道:“季子欺餘!”(這家夥欺負到我頭上來了!)遂決定除掉郤氏。
  這個消息立即被郤氏家族知道了,中軍佐(中軍副元帥)郤錡便主張先攻殺晉曆公,郤至卻認爲寧可被殺也不能犯上作亂,新軍將(新軍元帥)郤犨還沒有拿定注意,結果就被晉曆公糾合了一批與郤氏有怨仇的臣子,在周簡王十二年(晉厲公七年,公元前574年)農曆12月滅掉了“三郤”。
  在郤至的後裔子孫以及族人中,有躲過殺劫逃到其他諸侯國者,便以原郤至封邑名稱爲姓氏,稱溫氏,世代相傳至今,史稱溫氏正宗。
  因郤至明知君主要殺自己,他仍以死來表忠心,是古來少有之忠臣,故爾溫氏族人大多尊奉郤至爲得姓始祖。
  第四個淵源:源於鮮卑族,出自南北朝時期鮮卑拓拔部,屬於漢化改姓爲氏。
  據史籍《通志》記載,南北朝時期,鮮卑拓拔部有叱溫氏、溫盆氏、溫孤氏等氏族部落。
  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於太和十九~二十年(公元495~496年)由平城(今山西大同)遷都洛陽(今河南洛陽)入主中原後,大力推行漢化改革政策,在其過程中,叱溫氏、溫盆氏、溫孤氏等氏族部落族人多改漢字單姓爲溫氏,逐漸融入漢族,世代相傳至今。
  第五個淵源:源於改姓,出自唐朝時期官吏劉升,屬於因故改姓爲氏。
   史籍《唐書》記載,唐弘道元年(公元683年),唐高宗李治逝世,太子李顯繼位,是爲唐中宗。兩個月後,武則天廢唐中宗,改立李旦爲帝,是爲唐睿宗,唐永昌元年(公元689年),由唐則天顺聖皇后武曌(武則天)稱制。
  唐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武則天稱帝,改元,上尊號“聖神皇帝”,以洛陽爲神都,建立起武周政權,接着大肆殺戮不服從自己的唐朝大臣。期間在農曆閏9月15日殺了彭城長史劉易從,將其子劉升流放嶺南,後免罪放歸。
  劉易從,是唐朝重臣、工部尚書、左衛大將軍劉審禮的三兒子,爲官正直清良,深得彭州(今四川彭州)百姓愛戴,但因反對武則天把持朝政,因此穫此劫難。劉升穫釋後,改姓爲溫氏,其後裔子孫因之,世代相傳至今。
  第六個淵源:源於國名,出自唐朝時期康居國國王,屬於漢化改姓爲氏。
  據史籍《唐書》記載,唐朝時期,西域地區有個康居國,是大月氏族人後裔所建之國,爲著名的“昭武九姓”核心國。
  康居國,簡稱康國,位置在今烏茲别克斯坦撒馬爾罕一帶。康居國設大臣三人,共掌國事。
  康居國曾有一度兵馬強盛,國民多是“赭羯”即戰士。唐高宗李治永徽年間(公元650~655年),唐高宗以其地設爲大唐康居都督府,授其首領弗忽曼爲都督。
  到了唐萬歲通天元年(公元696年),武則天又封其大首領篤娑缽提爲康居國國王。
  唐玄宗李隆基先天元年(公元712年),大食國(阿拉伯哈里發帝國阿巴斯王朝)攻破康居國,國王烏勒伽投降並與大食國締結條約,但於唐開元七年(公元719年)再次上表,請唐朝政府助其反抗大食國。
唐天寶三年(公元744年),唐玄宗封烏勒伽之子咄曷爲欽化王,後入居中國,逐漸漢化,自取漢字單姓爲溫氏,世代相傳至今。
  第七個淵源: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爲氏。
  蒙古族斡恩真氏,源出蒙古豁羅剌思部,亦稱火魯剌思部,即後來的郭爾羅斯部。
  在蒙古部擺脱匈奴的控制之後,分爲尼魯溫蒙古和疊爾列斤蒙古的時期,弘吉剌惕部人迷薛兒·玉魯生一子,名叫豁羅剌思,他組織了豁羅剌思氏族,其後人以豁羅剌思爲姓氏,成爲弘吉剌惕部的分支,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史料中曾以“火魯剌思”、“郭爾羅特”等文字出現,在史籍《蒙古祕史》中則以“豁羅剌思”予以表述。
  在成吉思汗鐵木真初興時期,豁羅剌思部曾反對過他,後來又支持和參加他統一漠北的許多戰爭。成吉思汗分封領地的時候,豁羅剌思部隨同哈布圖哈薩爾游牧於大興安嶺西麓地區,其定居的一個嘎查(大村,今行政村)名稱爲斡恩真,遂以地名爲姓氏,後有改漢字單姓爲溫氏者,世代相傳至今。
  第八個淵源:源於回族,出自明朝時期蘇祿國東王巴都噶·叭哈利之子溫喀刺,屬於漢化改姓爲氏。
  回族溫氏,源出明朝時期融於回族的蘇祿國(今菲律賓蘇祿島)的蘇祿東王巴都噶·叭哈利之子溫喀刺及後裔。明朝永樂十五年(公元1417年),蘇祿東王巴都喀·叭哈剌率領包括家人在内計三百餘人的龐大使團來燕京訪問,因病逝世於今山東省德州市的北營村,留下次子溫塔刺和三子安都魯及王妃守墓並定居中國。後因溫安兄弟倆皆信仰伊斯蘭教,風俗習慣又近同於回族,後來便融入了回民族當中。其兄溫塔刺取名字首音爲漢姓溫氏,安都魯亦名字首音爲漢姓安氏。
  關於該支溫氏(安氏)的來龍去脈,在溫氏十六世孫溫壽文於民國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編修的《溫安家乘要錄》中作了詳細記載,今天頗具研究參考價值。
  另據薛文波所撰《回回姓氏考》一文記載,河北保定地區安、溫兩家回族“有安溫兩家不分之說”,並”自言其先世爲蒙古人,來自蒙古安塔拉之溫都魯地區,以地爲氏。其先世弟兄二人,采用漢姓,系按兩地名之首育分安、溫二姓。”依據這段‘自言”來看,如將其“蒙古地名”中的“安塔拉”和“溫都魯”的首字一對換,這便是當時在山東德州的蘇祿東王之子“安都魯”、“溫哈刺(塔拉)”。
  至今,山東德州和河北保定均有“溫安(安溫)兩家不分”、“其先世兄弟二人‘采用漢姓’”之共說,顯然是同出一脈。“人名”與“地名”之别,隻恐是另有原委。
  顯然,山東德州與河北保定的溫安(安溫)兩姓應爲同祖同宗。今溫氏回族主要分布在山東和河北地區。
  第九個淵源: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爲氏。
  據史籍《長白先民傳》、《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布特哈志略》記載:
  ⑴.滿族溫佳氏,滿語爲Wengiya Hala,祖先原爲漢族,東漢末期被遼東鮮卑烏桓部虜擕,融入鮮卑,後逐漸演化爲遼東女真,世居襄平(今遼寧遼陽),所冠漢姓即爲溫氏。
  ⑵.滿族溫察氏,源出金國時期女真溫撒部,滿語爲Wenca Hala,世居葉赫(今吉林梨樹)、輝發(今吉林柳河、輝發河以及沙河下游,樺甸、輝南一帶)等地,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所冠漢姓即爲溫氏。
  ⑶.滿族溫都氏,亦稱文都氏、溫敦氏、溫屯氏,源出金國時期女真溫都部,以部爲氏,滿語爲Wendu Hala,世居訥殷(今吉林撫松松花江上游流域)、綏分(今中俄交界綏分河上游地區)、瓦爾喀(今南自長白山、圖門江以北,北自黑龍江下游烏紮拉地方以南,東至俄羅斯濱海地區南部)、烏蘇里江等地,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後有錫伯族引爲姓氏者,稱溫都爾氏。後多冠漢姓爲溫氏、孔氏、都氏、文氏、聞氏等。
  ⑷.滿族溫察拉氏,滿語爲Wencara Hala,世居黑龍江訥穆爾河溫察拉屯(今黑龍江上游支流),所冠漢姓即爲溫氏。
  ⑸.滿族溫徹亨氏,滿語爲Wenceheng Hala,滿語“神鼓”。世居烏喇(今吉林永吉烏拉街至輝發河口、拉發河流域、雙陽縣境)、葉赫(今吉林梨樹)等地,後多冠漢姓爲溫氏。
  ⑹.滿族溫登額氏,亦稱文車亨氏、穩赤亨氏、溫都爾氏,滿語爲Wendenge Hala,世居黑龍江流域,後多冠漢姓爲溫氏。
  ⑺.滿族溫特赫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溫迪掀部,金國時期稱女真溫迪罕部,以姓爲氏,滿語爲Wentehe Hala,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世居朱舍里(今吉林臨江松花江上源塞朱倫河即二道江流域)、吉陽(今黑龍江蘿北黑龍江支流集達河北岸一帶)等地,後多冠漢姓爲溫氏。
  第十個淵源: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爲氏。
  今高山族、布依族、土家族、黎族、壯族、瑤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溫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爲漢姓溫氏,世代相傳至今。詳實情況,待本書筆者進一步考證之後,再予以補充刊載。
編輯本段得姓始祖
  溫平、蘇子(溫子)、溫季(郤至)、劉升、溫喀刺。
編輯本段遷徙分布
  溫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人口約二百三十三萬八千餘,占全國人口總數的0.14%左右。
  發源於中原地區的溫氏,有一支於西周初年遷到甘肅祁連山,並融入古康居國中,部分未能越蔥嶺者,遂留居於新疆南疆,建立溫宿國(今新疆溫宿)。
  西漢初期,有恂侯溫疥(乃溫季之裔)有子名仁,仁子溫何遷居太原祁縣(今山西祁縣)。此後,溫氏後裔以太原爲繁衍中心,逐漸形成溫氏太原郡望。漢元康四年(公元前66年),長安公士申請皇帝下詔,命溫何孫溫福回歸故里。後溫氏逐漸擴散到河北清河、棗強以及山東東平、高唐、臨清、武城諸縣,並發展成爲溫氏平原、清河郡望。
  晉朝永嘉之亂後,溫氏隨晉室南遷,劉琨記室太原祁人溫嶠南遷後出鎮洪城(今江西南昌),子孫留居當地。
  唐朝末期,裔孫溫九郎避黄巢之亂,遷閩南。另有溫氏一百四十世溫尚簡,由河南洛陽遷江西石城皂角水定居,其曾孫南皋由石城遷福建寧化石壁鄉,皋次子瑾名銅寶,其裔孫分布閩、粵、贛各地,故此三地溫氏多奉銅寶爲大始祖。此際,任虔州刺史的溫厚宗遷居福建,其後裔分衍清流、長汀、石城、龍岩各地。
  宋朝時期,厚宗裔孫元秋長子德帶,次子德坤遷廣東興寧,季子德明徙江西興國,四子德良遷上杭、連城。宋朝末年,九郎子孫分支再入粵東。六郎公徙居梅縣,爲松源鄉開派祖;貴和公爲五華開派祖;良彬公爲梅縣小用鄉開派祖。
  明朝初期,溫氏作爲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河南、河北、山東、江蘇等地。明嘉靖年間,念三郎由寧化遷廣東廉江。
  至清朝末葉,溫氏族人已廣布全國各地,並有渡海赴台,遠播海外者。
  如今,溫氏族人在全國分布廣泛,尤以廣東省爲多,約占全國溫氏人口的25%以上。
編輯本段郡望堂號
郡望

  平原郡:始建於西漢高祖時期的西漢初年(乙未,公元前206年),治所在今山東省平原縣西南。轄境相當於今山東省平原、陵縣、禹城、齊河、臨邑、商河、惠民、陽信等地。東漢以後,或爲國,或爲郡。北魏時期廢黜。隋、唐兩朝時期曾以德州爲平原郡,治安德,即今山東省陵縣。
  太原府:亦稱太原郡。戰國時期秦國莊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晉陽(今山西太原),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帶、霍山北部一帶地區。北魏時期轄地在今山西省陽曲縣、交城市、平遙市、和顺縣之間的晉中一帶地區。隋朝時期改晉陽爲太原,又另設晉陽,與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興國(公元976~984年)中年,改並州爲太原府,移治陽曲(今山西太原)。以後宋朝、金國的河東路、河東北路,明、清兩朝以來皆爲府。民國時期改爲市,成爲山西省會所在。
  汲郡:西晉朝泰始二年(丙戌,公元266年)置郡,治所在汲縣(今河南汲縣),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汲縣,不久即廢。宋朝時期轄地在今河南省衛輝縣。
  清河郡:西周至春秋中期以前先爲衛國之邑,後爲齊國所占,成爲齊國邑地,位於山東菏澤汲堂河一帶,因水草清茂,古代齊國人稱其爲清河。西漢高祖劉邦五年(己亥,公元前202年)改置清河郡,後屢改爲國,漢元帝永光年間(公元前43~前39年)後期爲郡,治所在清陽(今河北清河)。東漢改爲國,移治甘陵(今山東臨清),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清河縣至山東省博興縣、臨清縣一帶地區。元朝以後轄地在今河北省清河市及棗強縣、南宮縣各一部分、山東省臨清縣、夏津縣、武城縣及高唐縣、平原縣各一部分地。到了明朝時期,清河縣改歸京師廣平府(今河北大名)管轄。此後直至清朝時期,清河縣隸屬於直隸省廣平府。民國初期,清河縣初屬直隸省冀南道,民國三年(癸醜,公元1913年)改爲大名道,民國十七年(戊辰,公元1928年)直隸於河北省,民國二十五年(丙子,公元1936年)初劃屬河北省十四督察區。抗日戰爭爆發後的民國二十七年(戊寅,公元1938年)9月,中國共產黨創立了冀南區抗日根據地,清河縣爲其轄地。民國三十年(辛巳,公元1941年)8月晉冀魯豫邊區成立,轄冀南區,清河縣爲冀南區十三專區。抗日戰爭勝利後,於民國三十四年(乙酉,公元1945年)11月清河縣改屬冀南區二專區。民國三十七年(戊子,公元1948年)9月華北人民政府成立,晉冀魯豫邊區即行撤銷,清河縣隨冀南區二專區歸屬華北行政區。1949年8月1日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清河縣劃歸河北省衡水專區。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清河縣人民政府由城關遷駐葛仙莊。於1952年11月7日撤銷了衡水專區,清河縣改隸邢台專區。1958年4月 28日撤銷邢台專區,清河縣歸屬邯鄲專區;同年12月20日,撤銷清河縣並入南宮縣。1960年5月3日又撤銷邯鄲專區,清河縣境隨南宮縣歸邯鄲市轄。1961年5月23日,複設邢台專區,南宮縣還屬。同年7月9日,恢複清河縣建制,仍隸邢台專區。1970年邢台專區改爲邢台地區,繼轄清河縣。1993年7月,邢台地區與邢台市合並,改由邢台市管轄。
堂號

  太原堂:以望立堂。
  平原堂:以望立堂。
  清河堂:以望立堂。
  汲郡堂:以望立堂。
  三公堂:唐朝時期,溫大雅(溫彥宏)爲禮部尚書,封黎國公。其二弟大臨(溫彥博)爲中書令,封虞國公。三弟大有(溫彥將)爲中書侍郎,封清河郡公。時稱“一門三公”。
  雅儒堂:資料有待補充。
  梅香堂:資料有待補充。
  預顺堂:資料有待補充。
  忠武堂:資料有待補充。
  餘慶堂:資料有待補充。
編輯本段溫姓家譜文獻
家譜

  浙江常山溫氏宗譜三卷,(明)陳輔始修於明萬曆二十年(公元1592年),清朝年間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浙江省常山市同弓鄉山明村。
  全國溫氏家譜,(清)溫藏麟、溫成泰等修,清顺治十二年~鹹豐十年(公元1655~1860年)手寫本。現被收藏在新疆大學圖書館。
  香港新界粉嶺龍頭溫氏族譜,著者待考,清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手寫本一冊。現被收藏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香港新界西貢豪湧溫氏族譜,著者待考,清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溫氏東支族譜,(清)溫璞溫、瑗纂修,清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
  山西祁縣溫氏家譜二卷,(清)溫秀容校定,清嘉慶十八年(公元1813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山西省祁縣文物管理所。
  福建漳洲龍谿太原堂溫氏衍派族譜,(清)溫克忠修,清嘉慶十八年(公元1813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台灣省。
  福建漳洲龍谿太原堂溫氏衍派氏族譜,(清)溫獻琛鈔,清嘉慶二十二年(公元1817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台灣省。
  江西寧都溫氏家譜八本。(清)溫亨如纂修,清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忠武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萬芭溫氏族譜五卷,前編兩冊,後編三冊,著者待考,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太原堂木刻活字印本九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湖南瀏陽溫氏族譜,著者待考,清光緒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忠武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冊,今僅存第七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江西寧都溫氏族譜,著者待考,清光緒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忠武堂木刻活字印本九冊,今僅存第二~四卷、第六~七卷、第十~十一卷、第十三~十四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江西寧都溫氏族譜,著者待考,清朝年間忠武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冊,殘本。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溫氏族譜,著者待考,清朝年間木刻活字印本兩冊。現被收藏在江西省圖書館。
  山西石城太原堂溫氏重修家譜,著者待考,清朝年間木刻活字印本一冊,今僅存第二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四川新都溫氏餘慶堂族譜十卷,(民國)溫興恕等纂修,民國十二年(公元1923年)成都天章石印社石印本十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溫氏餘慶堂族譜十卷,(民國)溫興玉等編輯,民國十二年(公元1923年)石印本十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
  四川新都溫氏慶餘堂族譜十卷,(民國)溫興玉等纂修,民國十二年(公元1923年)成都天章石印本。現被收藏在四川省圖書館。
  陝西關中溫氏族譜,(民國)溫良儒纂修,民國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鉛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陝西關中溫氏族譜,(民國)溫良儒編修,民國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鉛印本。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上海師範大學圖書館、福建省圖書館、廣東省中山圖書館、西北農學院圖書館、陝西省漢中市圖書館。
  江西萬載溫氏族譜六卷,前編、後編各一卷,(民國)溫明照主修,民國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鉛印本九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河南洛陽唐村溫氏家譜,(現代)溫保善、溫如聖等纂修,1963年手抄本一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河南洛陽唐村溫氏家譜,(現代)溫保善等纂修,1965年手抄本一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浙江常山溫氏宗譜,著者、年代待考,木刻活字印本兩冊。現被收藏在浙江省常山縣同弓鄉山明村。
  台灣溫氏大族譜,(現代)溫萬寶等編修,始修於民國六十四年(公元1975年),重修於民國八十四年(公元1995年),鉛印本。現被收藏在台灣省台北市溫氏宗祠、新竹縣溫氏宗祠。
母訓

  窮秀才譴責下人,至鞭撲而極矣。暫行知警,常用則翫,教兒子亦然。
  貧人不肯祭祀,不通慶弔,斯貧而不可返者矣。祭祀絶,是與祖宗不相往來;慶弔絶,是與親友不相往來。名曰“獨夫”,天人不佑。
  凡無子而寡者,斷宜依向嫡侄爲是。老病終無他諉,祭祀近有感通。愛女愛壻,決難到底同住。同住到底,免不得一番擾攘官司也。
  凡寡婦,雖親子侄兄弟,隻在公堂議事,不得孤召密囑。寡居有婢僕者,夜作明燈往來。
  少寡不必勸之守,不必強之改,自有直捷相法。隻看晏眠蚤起,惡逸好勞,忙忙地無一刻丟空者,此必守志人也。身勤則念專,貧也不知愁,富也不知樂,便是鐵石手段。若有半晌偷閑,老守終無結果。吾有相法要訣曰:“寡婦勤,一字經。”
  婦女隻許粗識“柴”、“米”、“魚”、“肉”等數百字即可,多識字無益而有損也。
  貧人勿說大話,婦人勿說漢話,愚人勿說乖話,薄福人勿說滿話,職業人勿說閑話。
  凡人同堂、同室、同窓多年者,情誼深長,其中不無敗類之人。是非自有公論,在我當存厚道。
  世人眼赤赤,隻見黄銅白鐵。受了鬥米串錢,便聲聲叫大恩德。至如一鄉一族,有大宰官當風抵浪的,有博學雄才開人膽智的,有髙年先輩道貌誠心,後生小子步其孝弟長厚,終身受用不窮的。這等大濟益處,人卻埋沒不提,纔是陰德。
  但願親戚人人豐足,寧我隻貧自守。若使一人富厚,九族饑寒,便是極缺陷處,非大忍辱人不能周鏇其間。
  周鏇親友,隻看自家力量,隨縁答應。窮親窮眷,放他便宜一兩處,纔得消讒免謗。
  凡人,說他兒子不肖,還要照管伊父體面;說他婆子不好,還要照管伊夫體面。
  有一等人,攛販風聞,爲害不小;有一等人,認定風聞,指爲左劵,布傳逺近;有一等人,直腸直口,自謂不欺,每爲造言揑謗,誘作先鋒,爲害更甚。
  貧家無門禁,然童女倚簾窺幕,鄰兒穿房入闥,各以幼小不禁,此家教不可爲訓處。
  中年喪偶,一不幸也。喪偶事小,正爲續弦費處。前邉兒女,先將古來許多晩娘惡件,填在胷坎;這邉新婦父母,保婢唆教,自立馬頭;兩邉閑雜人,占風望氣,弄去搬來;外邉無幹人,聽得一句兩句,隻肯信歹,不肯信好,真是清官亦判斷不開。不幸之苦,全在於此。然則如之奈何?隻要做家主的一者用心周到,二者立身端正。
  人生隻消受得一個“巴”字。日巴晩。月巴圓。農夫巴一年。科擧巴三年。官長巴六年、九年。父巴子,子巴孫。巴得歇得,便是好漢子。
  凡父子姑媳,積成嫌隙,畢竟上人要認一半過失。其胷中横豎道,卑幼奈我不得。
  富家兄弟,各門别戸,最易生嫌。勤邀杯酒,時常見面,此亦逺讒間之法。
  貧人未能發蹟,先求自立。隻看幾人在坐,偶失物件,必指貧者爲盜藪;幾人在坐,羣然作弄,必指貧者爲話柄。人若不能自立,這些光景受也要你受,不受也要你受。
  寡婦弗輕受人惠。兒子愚,我欲報而報不成;兒子賢,人望報而報不足。
  生平不受人惠,兩手拮據,柴米不缺。其餘有也挨過,無也挨過。
  生平不借債結會。此念一起,早夜見人不是。
  作家的,將祖宗緊要做不到事,補一兩件,做官的,將地方緊要做不到事,幹一兩件,纔是男子結果。髙爵多金,還不算是結果。
  人言日月相望,所以爲望,還是月亮望日,所以圓滿不久也。你隻看世上有貧人仰望富人的,有小人仰望貴人的,隻好暫時照顧如十五六夜月耳,安得時時償你缺陷?待到月亮盡情,烏有那時日影再來光顧些須?此天上榜様也。貧賤求人,時時滿望,勢所必無,可不三思?
  兒子是天生的,不是打成的。古雲:棒頭出肖子。不知是銅打就銅器,是鐵打就鐵器,若把驢頭打作馬面,有是理否?
  逺邪佞,是富家教子第一義;逺恥辱,是貧家教子第一義。至於科第文章,總是兒郎自家本事。
  貴客下交寒素,何必謝絶?蔬水往還,大是美事。隻貴人減騶從,便是相諒;貧士少幹求,便是可久之道也。
  朋友通財是常事,隻恐無器量的承受不起。所以在彼名爲恩,在我當知感。古來鮑子容得管子,卻是管子容得鮑子。譬如千尋松樹,任他雨露繁滋,挺挺承當得起。
  世間輕財好施之子,每到骨肉,反多恚吝,其說有二:他人蒙惠,一絲一粒,連聲叫感,至親視爲固然之事,一不堪也;他人至再至三,便難啟口,至親引爲久常之例,二不堪也。但到此處,正如啞子黄連,說苦不得。或兄弟而父母髙堂,或叔侄而翁姑尚在,一團情分,礪斧難斷。稍有念頭防其幹涉,杜其借貸,將必牢拴門戸,狠作聲氣,把天生一副惻隱心腸蓋藏殆盡,方可坐視不救。如此便比路人仇敵更進一層。豈可如此?汝深記我言。
  富貴之交,意氣驟濃者,當防其驟奪。凡驟者不恒,隻平平自好。
  凡富家子弟交雜者,雖在師位,不可急離其交,急離之則怨謗頓生;不可顯斥其交,顯斥之益固其合。但當正以自持,相機而導。
  士、農、工、商,各執一業,各人各治所生,讀書便是生活。
  豈有子孫專靠祖宗過活?天生一人,自料一人衣祿。若肯髙低,各執一業,大小自成結果。今見各房子弟,長袖大衫,酒食安飽,父母愛之,不敢言勞,雖使先人貽百萬赀,坐困必矣。
  世人多被“心腸好”三字壊了。假如你念頭要做好兒子,須外面實有一般孝顺行徑;你念頭要做好秀才,須外面實有一般勤苦行徑。心腸是無形無影的,有何憑據?凡說心腸好者,多是規避様子。
  中等之人,心腸定是無他。隻爲氣質粗慢,語言鄙悖,外人不肯容恕。當爾時,豈得自恃無他,將心唐突?
  世多誤認直字,如汝讀書隻曉讀書一路到底,這便是直人。汝自家着實讀書,方說他人不肯讀書,這便是直言。今人謂直,卻是方底罵圓蓋耳,毒口快腸,出爾反爾,豈得直哉?
  貧家兒女,無甚享用,隻有早上一揖,髙叫深恭,大是恩至。每見汝一勺便走,慌張張有何情味。
  讀書到二三十歲,定要見些氣象。便是着衣吃飯,也算人生一件事。每見汝吃飯忙忙碌碌,若無一絲空地。及至飯畢,卻又閑盪,可是有意思人。
  治生是要緊事。汝與常兒不同,吾辛苦到此,幸汝成立,萬一饑寒切身,外間論汝是何等人?
  人有父母妻子,如身有耳目口鼻,都是生而具的,何可不一經理,隻爲俗物?將精神意趣,全副交與家縁,這便喚作家人,不喚讀書人。
  貧富何常,隻要自身上通達得去。是故貧當思通,不在守分;富當思通,不在知足。不缺祭享,不失慶弔,不斷書香,此貧則思通之法也。仗義周急,尊師禮賢,此富則思通之法也。
  勞如我,不成怯症,世無病怯者;苦如我,不成鬱症,世無病鬱者。
  做人家切弗貪富,隻如俗言“從容”二字甚好。富無窮極,且如千萬人家浪費浪用,盡有窘迫時節。假若八口之家,能勤能儉,得十口赀糧;六口之家,能勤能儉,得八口赀糧,便有二分餘剰。何等寛舒,何等康泰!
  過失與習氣相别,偶一差錯,隻算過悮。至再至三,便成習非,是處極要點察。
  凡親友急難,切不可閉門坐視,然亦不可執性莽做。世間事不是件件幹得,纔喚幹人。
  與朋友相與,隻取其長,勿計其短。如遇剛鯁人,須耐他戾氣;遇駿逸人,須耐他罔氣;遇樸厚人,須耐他滯氣;遇佻達人,須耐他浮氣。不徒取益無方,亦是全交之法。
  閉門課子,非獨前程逺大。不見匪人,最是得力。
  堂上有白頭,子孫之福。
  堂上有白頭,故舊聨絡,一也;鄉黨信服,二也;子孫禀令,僮僕遺規,三也;談說祖宗故事與郡邑先輩典型,四也;解和少年暴急,五也;照料瑣細,六也。
  父子主僕,最忌小處煩。碎煩碎相對,面目可憎。
  懶記帳籍,亦是一病。奴僕因縁爲奸,子孫猜疑成隙,皆由於此。
  家庭禮數,貴簡而安,不欲煩而勉。富貴一層,繁瑣一層;繁瑣一分,疎闊一分。
  人家子弟作揖,髙叫深恭,絶好家法。凡蒙師教,初學須從此起。
  凡子弟每事一禀命於所尊,便是孝悌。
  吾聞沈侍郎家法,有客至,呼子弟坐侍,不設杯箸。俟酒畢,另與子弟常蔬同飯,此蒙訓恭儉之方。
  人雖窮餓,切不可輕棄祖基。祖基一失,便是落葉不得歸根之苦。吾寜日日減餐一頓,以守尺寸之土也。出廚嚐以手捫鍋蓋,不使兒女輩滅竈更燃。今各房基地,皆有變賣轉移,獨吾家無恙,豈容易得到今日?念之念之!
  世間何者最樂?不放債、不欠債的人家,不大豐、不大歉的年時,不奢華、不盜贼的地方,此最難得。免饑寒的貧士,學孝弟的秀才,通文義的商賈,知稼穡的公子,舊面目的宰官,此尤難得也。
  凡人一味好盡,無故得謗;凡人一味不拘,無故得謗。
  凡寡婦不禁子弟出入房合,無故得謗;寡婦盛飾容貌,無故得謗;婦人屢出燒香看戱,無故得謗;嚴刻僕隸,菲薄鄉黨,無故得謗。
  凡人家處前後、嫡庶、妻妾之間者,不論是非曲直,隻有塞耳閉口爲髙。用氣性者,自討苦吃。
  聨屬下人,莫如減冗員而寛口食。
  做人家,髙低有一條活路便好。
  凡與人田產、錢財交涉者,定要隨時討個決絶。拖延生事。
  婦人不諳中饋,不入廚堂,不可以治家。使婦人得以結伴聨社,呈身露面,不可以齊家。
  受謗之事,有必要辨者,有必不可辨者。如系田產錢財的,遲則難解,此必要辨者也;如系閨閫的,靜則自消,此必不可辨者也;如系口舌是非的,久當自明,此不必辨者也。
  凡人氣盛時,切莫說道:“吾性子定要這様的,我今日定要這様的。”驀直做去,畢竟有搕撞。
  世間富貴不如文章,文章不如道德。卻不知還有兩項壓倒在上面的:一者名分,賢子弟決難漫滅親長,賢有司決難侮傲上台;一者氣運,盡有富貴,交着衰運,盡有文章,遭着厄運,盡有道德,逢着末運,聖賢卿相,做不得自主。
  世間隻有兩項人是色難。有一項性急人,烈烈轟轟,凡事無不敏捷,隻有在父母跟前,一味自張自主的氣質,父母其實難當。有一項性慢人,落落拓拓,凡事討盡便宜,隻有在父母跟前,一畨不痛不癢的面孔,父母便覺難當。
  “敬”字,不要文皺皺說許多道理。但是人子肯把犬馬二字常在心里省覺,便是恭敬孝顺。你看世上兒子,凡日間任勞任重的,都推與父母去做,明明養父母,直比養馬了;凡夜間晏眠早起的,都付與父母去守,明明養父母,直比養犬了。將人比畜,怪其不倫,況把爹娘禽獸看待,此心何忍?禽獸父母,誰肯承認?卻不知不覺日置父母於禽獸中也。一念及此,通身汗下,隻消人子將父母、禽獸分别出來,勾恭敬了,勾孝顺了。
  人當大怒大忿之後,睡了一夜,還要思量。
孝悌(七絕)

  人生在世孝爲先,
  萬古遵行不計年,  
  無論富貧皆一體,
  悠悠莫令賦蒼天。
忠義(七絕)

  忠厚存心自有知,
  爲人謀事宜深思,
  不偏不倚中庸道,
  一貫相傳百世師。
  
聖諭六訓

  孝顺父母,尊敬長上,和睦鄉鄰,各安生理,教訓子孫,勿作非爲。
編輯本段溫姓字輩排行
  廣東粵東溫氏字輩:“叔虞始封唐太原始發祥有晉乃南渡忠武著建康江石再遷播嶺表顯榮光箕裘節濟美種族日蕃昌賢豪相繼起富貴海天長宗團期永固奕祀慶流芳”。
  廣東翁城、長寧(新豐)溫氏字輩:“大所道秉觀能以正立定乃汝則必福景玉樹寶文可泰錫晉仁敬子惠奕世永慶”。
  廣東新會溫氏字輩:“周中有鬱良自東廷紹邦孔象文仲宣芳龍光克(得)振奕世傳颺連成顯達永長禎祥”。
  廣東揭西溫氏字輩:“世運登熙啟大明蔔賢颺俊慶皇靈日新應會希先聖充受恩嘉耀祖庭”。
  廣東清新太和鎮、太平鎮、高田鎮溫氏字輩:“德若斯雲大超光奕世連朝廷立過仕定必安邦先賢良君子志英雄佐國家勤中能儉事樂業定榮華”。
  廣東清新沙河、新洲、太平、三坑、山塘、浸潭溫氏字輩:“魁子貞信國作述詒謀善光華衍慶長宏基崇遠厚興發大超常”。
  廣東清城源潭鎮聯塘、聯安溫氏字輩:“科緝清遠長安邦定國會明亮日月新時照五方……”
  廣東陽東溫氏字輩:“發良衍賢先秀挺習啟振紹其祥傳來世代昌榮宗開大業蘭桂滿朝香”。
  廣東新峰(普寧高埔、船埔)溫氏字輩:“子景上千仲明尚大時爾學士宗祖榮昌習文演武奕世名颺賢才蔚起端振綱常詩禮守訓首義有方德尊爵貴品正客莊運逢交泰斯際期堂”。
  廣東廉江長山鎮、塘蓬鎮、長沙垌、大坡村、博白縣、石嶺水尾外村、陂波、涼傘樹下、林松、防城、寧明溫氏字輩:“永定登科賢才□昌生全用世積厚榮光家聲遠振國泰民安學業蔚起經濟其祥”。
  廣東廉江營仔鎮、横山鎮溫氏字輩:“上清新肇玉廣裕其德明文章成錦秀永世達朝庭”。
  廣東花都北興鎮溫氏字輩:“良三文清學其心國慶榮光宗隆德業耀祖顯聲名美盛求開創賢才貴守成傳爲長發達立定永章程”。
  廣東花都獅嶺鎮溫氏字輩:“啟良道君庭安全萬福成和習文章遠德厚應榮興”。
  廣東澄海溫氏字輩:“勉汝志於學良思益友親文章華國士猷烈經邦臣祖德千年遠宗功百世新子孫永濟美榮耀慶恩倫”。
  江西萬載溫氏字輩:“宗良(克)尚玉溫思廷嘉潤(和惟)春聖世文光大英明俊秀倫天開奇彩鳳人萃瑞祥麟桂茂香傅遠蘭芳枝永新景運同元泰朝家代作賓”。
  江西上高溫氏字輩:“學成日心明”。
  江西廣昌溫氏字輩:“傳家秀典木”。
  山東臨朐溫氏字輩:“士大京佃邦明志”。
  山東萊西溫氏字輩:“世正立吉遠廣華繼續長”。
  山東冠縣溫氏字輩:“金玉魁貴傳家之寶”。
  四川達州溫氏字輩:“停美秀作國珍”。
  湖北鍾祥溫氏字輩:“大文天德廣興後勇傳加”。
  貴州織金溫氏字輩:“永興德業在(再)朝中文美純修萬事豐”。
  雲南昭通溫氏字輩:“武必聽朝廷仕正國太平光宗照遠祖永久現麒麟”。
  重慶梁平溫氏字輩:“慶賢良學仕傳家遠富貴發吉祥”。
  山西溫家樓溫氏字輩:“友仲玉昌學志遠”。
  内蒙古包頭溫氏字輩:“國……月德寶鎖明建”。
  菲律賓蘇祿東王回族溫氏字輩:“秀士希慶宗緒克昌守先延澤長鑿騎祥”。
  遼寧溫氏一支字輩:“進(賢)光(明)鬥(星)祥朝王(旁)紹守震祖學傳天兆家繼昌玉會永廣長興”。
  溫氏一支字輩:“世溫厚仲立傳家國開宗賢乃道之寶儒爲席上珍”。
  溫氏一支字輩:“全秀永在海(樹)志”。
  溫氏一支字輩:“賢豪相繼起富貴海天長”。
  溫氏一支字輩:“慶廣洪興永智多富德清盛金榮桂景寶國鳳連鳴”。
  資料有待補充。
編輯本段溫姓楹聯典故
  四言通用聯:
  九龍世澤;三彥家聲:此聯爲溫氏宗祠“三公堂”堂聯。
  寫穠豔調;具卿相才:上聯典指唐朝時期的詩人溫庭筠,寄住江東。每次考試時,都押官韻,作賦八叉手而成八韻,當時號稱“溫八叉”,多次考進士不中,仕途不得意,大中末年官方山尉,官至國子助教。其詩辭藻華麗;詞多寫閨情,風格穠豔,現存詞六十多首,在唐朝詞人中數量最多,大都收入《花間集》。與李商隱齊名,並稱“溫李”。下聯典指唐朝時期的並州祁人溫彥宏、溫彥博、溫彥將三兄弟,隋朝詩人恭道衡見到他們,說“三人都具有卿相才”。溫彥宏隋朝曆官東宮學士、長安尉,因父親去世而離職,隋末戰亂,不再做官。唐高祖李淵鎮守太原時,任他爲記室參軍,專門掌管文翰,武德年間官至工部尚書,太宗時官禮部尚書,封黎國公。著有《大唐創業起居注》。溫彥博隋開皇末年對策高第,官文林郎、幽州總管羅藝的司馬,後隨羅藝歸唐。曾以並州道行軍長史在太穀與突厥作戰,兵敗被俘,因不肯說出唐兵多少、國内虛實,被囚禁在陰山苦寒之地。太宗時被放還,官中書令(宰相),封虞國公,盡心政務,有關國家利害的事知無不言,後任尚書右僕射。溫彥將隋朝仁壽年間官羽林騎尉。唐高祖起兵時,任他爲太原令,後隨秦王李世民攻西河,官大將軍府記室。武德初年官至中書侍郎,封清河郡公。
  才諧三子;詩美八叉:同上。
  雅聞鵬擧;明澈犀然:上聯典指北魏時期的溫子升,字鵬擧,博覽百家,文章清婉。下聯典指晉·溫嶠,鹹和初年爲江州司馬,鎮武昌,後封始安郡公,朝議將以輔政,固辭還鎮。至牛渚磯,水深不可測,世雲其下多怪物,嶠遂燃犀角而照之,須臾見水族覆火,奇形異狀,意甚惡之,鏇風中,至鎮末旬而卒。
  五言通用聯:
  三彥家聲遠;九龍世澤長:此聯爲溫氏宗祠“三公堂”堂聯。
  七言通用聯:
  二美號西昆之體;三人皆卿相之才:上聯典指唐朝時期的詩人溫庭筠,與李商隱齊名,詩風爲北宋“西昆體”詩人所尚。下聯典指唐朝時期的溫彥宏、溫彥博、溫彥將三兄弟俱有才名。隋朝時期的詩人恭道衡見到他們,說“三人都具有卿相才”。
  玉鏡台老奴得偶;樞密院學士有聲:上聯典指晉朝時期的溫嶠娶其姑之女,禮畢,女卻扇笑曰:“我固疑是老奴。”下聯典指宋朝時期的溫仲舒官樞密直學士,與寇准齊名,人稱“溫寇”。
  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庯憲市華裔溫氏祖厝聯:
  此支溫氏華裔是由公元十八世紀初從廣東省潮洲移居到庯憲的。
  源出潮洲,南海支流經五世;地居溫帶,藤城德樹自千秋:越南庯憲市華裔溫氏祖厝聯,此聯典出溫氏華人家族的歷史淵源。
半月煙波,泛宅陶公宜小隱;憲南風物,壽人橘井久傳家:越南庯憲市華裔溫氏祖厝聯,此聯典出溫氏華人家族的職業屬性。
  薟得華裔中出來,孔孟真傳,軒歧妙談;況當財界上理會,管商舊學,歐美新聞:越南庯憲市華裔溫氏祖厝聯,此聯典出溫氏華人家族在西力東漸後,華人在生存方式上的積極應對。
編輯本段溫姓各支始祖
  溫同保:自寧都徙居石城溫坊,遷柏林里野預窩。是爲石楊村溫氏始祖。
  溫文英:清康熙年間自江西贛州府長寧縣遷居四川新都。是爲四川新都溫氏始祖。
  溫俐公:唐季由江西虔化遷居寧都。是爲寧都溫氏始祖。
  溫春鰲:萬邑芳木山三源祖溫春鰲,春字派依大派一百零二世,字子淵,史員出身,由長寧來萬邑兄弟三人,長白春鯉;次曰春鯨;祖居三鯉鯨二公皆老長寧其後裔有仍守桑梓有來居萬邑有移徙他省星散不一惟我祖跋涉而來置產裕後傅今十餘世,人煙環集食其德者從矣茲將來我祖支下書完然後按各支而書非敢昭穆失序亦因我祖至萬邑最先且後裔尚少遺漏其他從修者多闕不詳例已言明識者諒之若夫以上各支祖世系一線於卷一重錄長寧鈔譜中可便稽閱至是不複備述,明天啓乙醜年生,殁未詳,葬三天源祠封門癸山丁向黄龍揄珠形又號牛形立有碑記,有圖。配邱氏,例封安人,生殁未詳,葬本邑大埠頭黄門橋邊鄒姓屋側牛形肚皮穴壬山丙向立有碑記。有圖:子四:聖良;聖恭;聖儉;聖讓。是爲江西萬載溫氏始祖。
編輯本段溫姓名人
溫姓歷史名人

  溫嶠:(公元288~329年),字太真;太原祁人(今山西祁縣)。著名東晉大臣。 溫嶠勸說陶侃的“騎猛獸安可下哉”一句話,後來演變成了成語“騎虎難下”。

  溫羨:(生卒年待考),字長卿,太原祁人,漢護羌校尉序之後。著名晉朝大臣。
  祖恢,魏颺州刺史。父恭,濟南太守。兄弟六人並知名於世,號曰“六龍”。羨少以朗寤見稱,齊王攸辟爲掾,遷尚書郎。惠帝即位,拜豫州刺史,入爲散騎常侍,累遷尚書。及齊王冏輔政,以羨攸之故吏,意特親之,轉吏部尚書。
  先是,張華被誅,冏建議欲複其官爵。論者或以爲非,羨駁之曰:“自天子已下,爭臣各有差,不得歸罪於一人也。故晏子曰:‘爲已死亡,非其親昵,誰能任之?’里克之殺二庶,陳乞之立陽生,漢朝之誅諸呂,皆積年之後乃得立事。未有事主見存,而得行其志於數月之内者也。式乾之會,張華獨諫。上宰不和,不能承風讚善,望其指麾從命,不亦難乎!況今皇后譖害其子,内難不預,禮非所在。且後體齊於帝,尊同皇極,罪在枉子,事不爲逆,義非所討。今以華不能廢枉子之後,與趙盾不討殺君之贼同,而貶責之,於義不經通也。”華竟得追複爵位。
  其後以從駕討成都王穎有勳,封大陵縣公,邑千八百戶。出爲冀州刺史,加後將軍,範陽王虓敗於許昌也,自牧冀州,羨乃避之。惠帝之幸長安,以羨爲中書令,不就。及帝還洛陽,征爲中書監,加散騎常侍。未拜,會帝崩。晉懷帝即位,遷左光祿大夫、開府,領司徒。論者僉謂爲速。在位未幾,病卒,贈司徒,諡曰元。有三子:祗、允、裕。
  祗字敬齊,太傅西曹掾。允字敬鹹,太子舍人。裕字敬嗣,尚武安長公主,官至左光祿大夫。
  史臣曰:晉氏中朝,承累世之資,建兼並之業,衣冠斯盛,英彥如林。此數公者,或以雅望處台槐,或以高名居保傅,自非一時之秀,亦曷能至於斯。惜其參緘於論道之辰,獨善於兼濟之日,良圖鯁議,無足多談。然退已進賢,林叔弘推讓之美;自家刑國,宣伯協恭孝之規。子若之儒素爲基,偉容之苦節流譽,慶垂來葉,不亦宜哉!石鑒以公亮升,溫羨以明寤顯,屬於危亂,不隕其名。歲寒見松柏之後凋,斯人之謂矣。
  讚曰:讓矣密陵,孝哉廣陸。欽既博雅,表亦貞肅。鑒績克宣,溫聲載穆。同鏘玉振,爭芬蘭鬱。
  溫子升:(生卒年待考),字鵬擧,太原人(今山西太原)。著名北魏大臣、文學家。 當時的邢劭、魏收與溫子升齊名,號稱“三才”。溫子升是東晉大將軍溫嶠的後代,世居江左。他的祖父溫恭之,是南朝時宋國彭城王劉義康的戶曹,爲避戰亂遷回北魏,居住在濟陰冤句(今山東荷澤),因此也有人認爲溫子升是濟陰冤句人。他的父親溫暉,曾任州左將軍長史,掌管濟陰郡的行政事務。

  溫彥博:(公元573~637年),字大臨,並州文水人(今山西文水)。著名唐初大臣。
  他的父親溫君悠,是北齊時文林館學士,入隋爲泗川司馬,後“見朝政不綱,謝病歸”。溫彥博與他大哥溫大雅、三弟溫大有都是唐初的知名人士,在輔佐李淵建唐、太宗"貞觀之治"中都有功績。

  溫彥宏(大雅):(公元?~627年),字大雅。著名唐初大臣。
  溫彥宏奉行“良臣擇主而事”的古訓,積極追隨和支持李世民。
  公元617年,幫助李淵自太原起兵反隋,被任命爲大將府記室參軍,專掌文書。李淵即位後,溫彥宏任黄門侍郎。
  李世民誅建成、元吉,大雅公曾貢獻密策。李世民即位,溫彥宏官至禮部上書。
  著有《大唐創業起居注》三卷,述李淵起兵反隋至即位之事頗詳,爲後人研究唐初李氏父子創業過程的一部極爲重要的史籍。
  溫彥博(大臨):(生卒年待考),太原祁人。著名唐朝宦官。隋開皇末年對策高第,官文林郎、幽州總管羅藝的司馬,後隨羅藝歸唐。曾以並州道行軍長史在太穀與突厥作戰,兵敗被俘,因不肯說出唐兵多少、國内虛實,被囚禁在陰山苦寒之地。唐太宗時被放還,官中書令(宰相),封虞國公,盡心政務,有關國家利害的事知無不言,後任尚書右僕射。
  溫彥將(大有):(生卒年待考),太原祁人。著名唐朝宦官。溫彥將隋朝仁壽年間官羽林騎尉。唐高祖起兵時,任他爲太原令,後隨秦王李世民攻西河,官大將軍府記室。武德初年官至中書侍郎,封清河郡公。
  溫璋:(生卒年待考),大雅六世孫。著名唐朝官吏。以父蔭累官大理丞,擢邠寧節度使轉京兆尹,爲政嚴明,後爲直諫,貶振州司馬。
  溫庭筠:(生卒年待考),原名岐,字飛卿,並州祁祁人,溫彥博裔孫。著名唐朝詞人和詩人。

  溫仲舒,北宋河南(治今河南洛陽東)人,字秉陽。太平興國進士。累遷知三班院。召對,言河北自平北漢以來戰事不斷,民生凋弊,請加撫綏。淳化二年(991),爲樞密副使,進同知樞密院事。四年,罷知秦州,安撫羌戎,使諸部獻地内附。至道三年(997),爲參知政事。鹹平初罷政。敏於政務,與寇雀同進樞府,時稱“溫寇”。

  溫日觀:(生卒年待考),華亭人(今上海松江)。著名宋末元初畫家。僧人,法名子溫。善草書,喜畫葡萄,須梗枝葉,皆草書法,時人以溫葡萄稱之。傳世《葡萄圖》流入日本。

  溫新、溫秀:(生卒年待考),河南洛陽人。著名明朝官吏、詩人。兄溫新官戶部主事,精於詩;弟溫新亦善詩,官知襄陽府同知。
  溫如璋:(生卒年待考),字孚德;福建漳州海澄人。著名明朝官吏。
  明萬曆己醜年進士。初授貴溪令,有治聲,歸(丁辛)服闋。補霍邱令,甫下車,境内盜横行,捕其魁,殲之。
  歲大疫,施藥予方,所活甚多,招歹逃亡,六百餘家,俾複舊業。
  擢廣西道御史,直言無忌,多所匡濟。
  出視兩浙差政,釐清宿弊。海寧陳某,倚持其父威力,噬螫鄉曲,如璋逮治之,其黨授多方營救,不能脱。
  嗣按東土,複疏彈税監馬堂暴横,所部當爲氣縮,竣事。請假還里。
  起奉命按三吳,行有期矣,病瘍,卒。眾皆惜。
  溫純:(生卒年待考),陝西三原人。著名明朝名臣。官左都御史,倡諸大臣伏階泣請皇帝罷礦税,清白奉公,肅百僚,振風紀,時稱名臣。
  溫達:(生卒年待考),洲鑲黄旗人。著名清朝内閣大臣。曆任陝西道御史、鑲黄旗管旗大臣、内閣學士、戶部侍郎、吏部尚書、文華殿大學士等職,頗受康熙大帝重用。
  溫體仁:(公元1573~1639年),字長卿;浙江烏程南潯輯里村人(今浙江湖州)。著名明朝宰相。
  溫體仁是明萬曆二十五年(公元1597年)擧人,時年十六歲,補博士弟子員。明萬曆二十六年中進士,明萬曆二十八年授翰林院編修,明萬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升少詹事,掌南京翰林院印。
  明天啟二年(公元1622年)升禮部右侍郎,協理詹事,次年回部任左侍部。明天啟七年(公元1627年)晉南京禮部尚書。
  明崇禎三年(公元1630年)任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加太子太保,進文淵閣,明崇禎五年(公元1632年)加少保兼太子太保,戶部尚書,進武英殿。
  溫體仁既入閣,勢力益擴張,陰結黨羽,陷害異己。時首輔周延儒政績敗壞,引起民憤,受各方指責。溫體仁乘機排擠周延儒,於明崇禎六年(公元1633年)終於達到目的,取代了周延儒,出任首輔,溫榮忱《輯里村志》載:“馬溪(馬腰)世家沈氏有相國焉(指沈淮),潯溪世家有朱氏相國焉(指朱國禎),吾里之顯亦家相也(指溫體仁)”。按:相國即宰相,俗稱閣老,三閣老各相距七里,故南潯民間有“七里三閣老”的傳說。
  溫體仁善察形辨色,迎合帝意,居相位八年,爲人外曲謹而内奸詐,同僚都敬而遠之。帝漸悟其奸,溫體仁亦有所覺察,遂於明崇禎十年(公元1639年)佯稱因疾引退,試探帝意。自以爲帝必加慰勉留任,及得旨,竟出乎意料放歸故里,人心大快。明崇禎十二年(公元1639年)逝世,終年六十七歲。
  明崇禎末期,福王立於南京,尚書顧錫疇乘機提議應考慮諸臣意見,福王准奏,削溫體仁贈諡。
  按溫體仁故里所產蠶絲,質量勻細潔白,用以織造,光彩奪目,人皆喜愛,乃以產地爲名,稱輯里絲,溫體仁在帝後前又大肆宣颺,内宮及諸織造局,均選作上品絲織原料,聲譽遂大颺。
  溫以燠:(生卒年待考),嘉應州人(今廣東梅縣)。著名清朝學者。文章詩詞,均斐然可觀。工書法,師顏真卿,瘦硬似柳公權。
  溫文禾:(生卒年待考),歸安人(今浙江吳興)。著名清朝大臣、書畫家。清道光十六年進士,官工部主事。山水宗黄公望,著墨淹潤,神韻天然。有《辛夷花館詩稿》。

溫姓近現代名人

  溫朝鍾:(1878~1911),字靜澄,號果齋,别名溫而厲、孔保華、恍惚道人。著名清末民主革命先驅。
  清光緒四年出生在黔江縣大路壩下場(今湖北鹹豐)。
  幼年的溫朝鍾,穎悟過人。貧寒的家境使他勤奮好學,於經史之外,旁及諸子百家、佛道經典,還以其精湛的醫術救人。不論嚴寒酷暑,山高路遠,一喊即應,藥到病除。對貧苦人家,則分文不取。人們尊稱他爲“溫神仙”。
  1906年,他改名溫而厲,隨師王雲笠赴成都,投考省師範學校,成績第一。主考官在他論議朝政的試卷上批道:“文怪、字怪、名怪”,破格接見他。由於溫朝鍾大談國事,抨擊朝政,主考官認定他爲“狂生”,降爲第二名。不久,他遇到了黔江同鄉、日本留學歸來的同盟會員程芝軒,經程介紹加入同盟會。於是,溫朝鍾放棄學業,遍游川鄂湘黔,廣交革命志士。還在漢口學造炸彈,操習劍法,練就一身功夫。
  隨後,他帶着《革命軍》、《同盟會宣言》等革命書籍回到黔江,翻印《滅清八策》,進行革命宣傳。每逢集市,即在群眾中演說。還倡建“風俗改良會”,提倡“習武強身,強身保國”,入會群眾達一萬餘人。在雄厚的群眾基礎上,溫朝鍾與黄玉山等人,籌建革命武裝團體。因其決心“以鐵與血來抵抗敵人,洗雪國恥”,遂將這個新成立的革命武裝團體取名“鐵血英雄會”,會址設在黔江城北小南海朝陽島上。川鄂邊區毗鄰縣聞風而動,入會者達六、七萬人。
  1909年,“鐵血英雄會”更名爲“川鄂湘黔鐵血英雄聯誼會”,提出“義聯英俊,協和萬邦;推翻滿清,打倒列強;複興中華,實行共和”的政治綱領。此時中國的形勢,已如幹柴烈火,一觸即發,革命黨人積極活動,清政府惶恐不安。清宣統二年(公元1910)年,湖北施鶴道貼出告示,通緝溫朝鍾等人。溫改名孔保華,到四川江律、永川等地,聯繫同盟會友,商討起義事宜。返回後,時值“黔江縣令王熾昌又藉名苛征”,群情激憤;各地起義消息紛紛傳來,令人鼓舞。溫朝鍾賦詩:“瀛海(黔江小南海)劫灰猶化塵,神州獅睡繼爲春。龍將沼池雲先起,虎未嘯林風已生。漁父尚輕亡國奴,漢兒甘作醉鄉民?皇天有命誅殘暴,誰是攀龍附鳳人?”抓緊武裝起義的籌備。
  1910年12月底,溫朝鍾與王克明等以朝山爲名,到鳳池山聚會,商討起義事宜,不料消息走漏。溫朝鍾等當機立斷,決定提前起義。1911年1月3日(庚戌年臘月初七)革命軍誓師鳳池山,公共溫朝鍾爲義軍總司令,發布反清檄文,剪除發辮,臂佩白布章,外衣前後粉書“國民軍”三字,手持長矛、馬刀、火鎗、土炮等武器,擧着“奉天承命,掃清滅洋”的大旗,向黔江縣城挺進。黔江縣“福”、“壽”兩營官兵,晝夜巡邏。1月7日清晨,大霧彌漫,義軍取道大埡口,從仰頭山進攻縣城。孔常禮帶“福”字營官兵駐守大埡口,用火鎗封鎖義軍進路。溫朝鍾領部分人馬抄後路襲擊,打死孔常禮,敵軍落荒而逃。義軍長驅直入,一擧攻占黔江縣城。義軍打開監獄,走上街頭,宣傳革命,補充人員鎗械。鏇又主動撤離縣城,在兩會壩整編起義隊伍爲“國民軍”。
  爲了實現“攻打彭水,出涪陵,沿長江上重慶,與各地同盟會匯合,向全川與外省擴展”的計劃,義軍在整訓後,兵分兩路再次攻打黔江縣城。時清軍援兵已到。臘月十二日傍晚,溫朝鍾部到達城郊,從上沙壩涉水過河時,突遭埋伏在萬柳堤的協防軍的猛烈射擊。溫朝鍾一馬當先,仗劍指揮義軍奮勇還擊。由於眾寡懸殊,激戰到三更,義軍傷亡慘重,被迫退至湖北鹹豐縣破水坪,以圖據險固守。然清廷征調的川鄂湘三省部隊,接踵而至。臘月二十七日,義軍再退駐飛龍寺,被追來的敵軍團團圍困。在這生死關頭,有人建議他化裝出逃,溫朝鍾毅然拒絕,說:“首其事者當其難,何逃焉?”次日拂曉,溫朝鍾從容地燒掉會友名冊及文稿,挺立飛龍寺樓門前,面對敵軍朗聲道:“我就是溫朝鍾,一切皆我所爲,不與他人相幹,朝我開鎗吧!”官軍射殺溫朝鍾後,竟肢解了他的屍體,蜀軍得頭,鄂、湘軍分其手足。三十二歲的溫朝鍾用鮮血和生命繪出一幅壯麗的丹青。
  溫朝鍾視死如歸、臨危不懼的革命精神激勵了將士們。1911年l1月13日,溫朝鍾餘部攻克黔江縣城,成立軍政府,宣布獨立,迎來了辛亥革命的勝利。
  四川軍政府追認溫朝鍾爲烈士,授予他“鐵血英雄”匾額。湖北鹹豐縣城的一條街命名爲“朝鍾路”,黔江縣城爲其建有碑亭。溫朝鍾的英雄事蹟一直在川鄂湘邊區傳頌着。
  溫友松:(1867~?),回族,名仁椿;四川巴縣人。著名近代實業家、金融家。
  他自幼好學,從長兄溫鶴汀讀書。清光緒十五年(公元1889年),溫友松考取秀才。清光緒十九年(公元1893年)他至成都考擧人,因學台大人討厭戴眼鏡,特在考場門前掛了一個牌子,上寫有:"禁止面掛眼鏡"的規定。溫友松因近視戴眼鏡遭到學台訓斥。溫友松不服與學台頂撞起來,互不相讓。他竟氣憤颺袖而去,未參加考試便返回重慶。從此他痛恨清朝官場制度腐敗,以教書爲業。
  反清的革命怒潮在全國各地興起,溫友松接受新思想,適應新潮流。他一面與本地士紳創辦萬智學堂;一面和來川的日本經營友鄰火柴公司,試圖以教育和實業入手拯救國家。友鄰火柴公司設在重慶南岸,招收女工二百餘人,生產一種被稱爲“洋火”的產品。在對當時的掃石取火,是一個進步。溫友松廣結各方面的革命志士,於1908年加入了同盟會。同年,創辦惠豐制革公司,生產皮鞋、皮包等日用品,使農村、山區得到廣泛使用,取代釘鞋、布包等落後用品。他還投資經營川江最早的輪船公司,有“蜀通”、“蜀亨”等輪船,打破了外輪獨霸川江的局面。
  同盟會員石青陽自1907年從日本返回重慶,除了進行同盟會的宣傳聯絡工作外,還於1908年在重慶南岸界石鄉籌設蜀眉絲廠,由於他奔走革命,絲廠成效甚微。繼有合川長明經在重慶磁器口設恒源絲廠,甫經設置,即被火楝。由溫將絲廠全部接買,加以修整,並從寧波聘清技師樂阿英夫婦來重慶,由樂負責安裝機器,其妻擔任繅絲的技術訓練工作。當時重慶的青年婦女不願在外“抛頭露面”,廠方通過樂妻與當地婦女們以“拜姐妹”等方式,多方串聯,邀約進廠親自傳授技術,於是風氣漸開,女工不斷增多。溫布松見繅絲業得發展,由1910年又重新建生絲送巴拿馬萬國賽會展出,穫特等獎,爲四川絲業在國家外創出良好的信譽,並爲生絲銷售打入國際市場。
  1911年11月22日,重慶同盟會發動起義,溫布松接通知後,荷鎗實彈,與石青陽、盧漢臣等參加戰鬥的行列。辛亥革命成功後,商業資本在重慶已開始得到新的發展。溫布松是以文人經商,加之他樂於助人,而且疏財仗義,頗汪眾望,被推爲重慶公斷處長,專爲商會員排難解紛。後來溫布松得商業界同仁的擁護,當選爲重慶總研究會副會長,任期滿後又選爲重慶總商會會長。他對胞侄溫少鶴十分倚重,邀溫少鶴任總商會事務所長(相當於祕書),辦理會務。溫布松爲了發展商業,將重慶舊府台衙門改建爲總商會會址,又修建了商業場,還創辦了商業學校,促進重慶商業的發展。1914年,他出資創辦《商務時報》,聘請辦報能手周家楨主持報務。《商務時報》經常發表揭露軍閥部隊罪惡行徑的文章,引起了軍閥的痛恨,要對作者蘭銳甫下毒手。溫友松將講藏在家里,才使蘭免遭於難。溫友松常年忙於商務,應酬各方及代排難解紛。但他一有餘暇便抽空讀各種書籍和報刊。他的住宅"荆園"有數間書庫,放置有大量藏書。
  1917年以來,四川形成防區制,軍閥混戰連年不斷。重慶是四川的重要商埠,是軍閥必爭之地,進進出出重慶的四川大小軍閥和入川的滇、黔軍閥,要籌款、籌餉和籌開拔費,名目繁重,商民不堪其執,各行業的工商界人士都希望總商會出面應付各路軍閥,以維持重慶工商業的發展。溫友松身爲商會會長。但此重任,出面應付。特别是滇、黔軍與川軍開戰之前,局面更爲混亂,軍閥部隊不斷向商民提出籌款,若不答應便以軍隊要自由行動相威脅。溫友松爲使重慶市面免遭搶劫和糜爛,每天在柑子壩“荆園”住宅,大擺宴席招待各部將領,以聯絡“感情”,請各部長官維持地方治安、秩序,同時,也籌部頒款項分交各軍。
  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四川督軍熊克武、省長捌庶堪發出通電,贊助這一運動。溫友松也極力支持,6月9日,北京中等以上學生聯合會代表和留京四川學生救國團代表熊浚等四人來重慶。15日,重慶學界和商界聯合召開懇親會,歡迎四位代表。溫友松被推定爲大會主席。北京代表程鳴經在大會上提出:巴黎和會簽訂和約,有失我國主權,要重慶學、商界明確表態。溫友松當即答複說:“主權關係譬如佃房,惡佃盡可恃勢不遷,終不能不寫佃。今日本會主張修正條約。注意主權就是此意。此次和會我國加入協約,各國皆有所得,而我反喪失權,單這口氣,這個面子已輸不下,願大眾努力。今日世界和會如東獄廟之評管,自然是有錢有勢者優勝,無力者道理不得直,又受氣,又受辱,肯甘心嗎?隻望大家與外人拼一拼!”溫布松積極推動重慶工商界投入五四運動,6月22日他支持“川東學生救國團”召開商學聯合會學界預備會。28日,“川東學生聯合會”在商會開成立大會,並歡迎留日學生代表劉泗英、姚作賓到渝,討論了如何使運動持久的辦法。會上,眯友松與學界代表決議,以後調查日貨和處理奸商,概由商學聯合會執行。
  6月12日,溫友松在重慶總商會召集各邦開特别會議,討論提倡國貨,一致對外問題。他在會上指出:“山東問題迎來群情激憤,渝中風潮日烈,北京學界願爲此次救國,主動派代表到渝,曾與本會接洽,其宗旨洽與本會相符。本會擬趁此提倡國貨,日内即當擬定章程,規定辦法,即日呈請官府着手辦理。”溫友松主持重慶產權學聯合會擬定了聯合會的簡章及附則八章,共十二條,向全國發出通電。7月7日,商學聯合會又在總商會開會,作出了重慶商學聯合會抵制日貨的詳細辦法決議案,把抵制日貨的愛國運動推向高潮,商人們還組織了“商界十人團”,沿街散買日貨,不運日貨,不用日貨。在這一愛國運動的影響下,華商收回了裕豐輪的主權,解除了聯華輪的租約。日本駐重慶領事松崗壽八來重慶總商會,請溫友松維持日貨,溫友松以"買賣自由,不能逼人買"爲理由加以拒絕。在溫友松的帶動下,重慶各商邦停止了向日商武林擧行付三十萬兩的貸款。在五四運動時期,重慶很少見到日貨。日貨逐漸被國貨所代替,爲民族工商業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1921年7月,川軍第二軍軍長劉湘率部進駐重慶,就任川軍總司令,他爲了在重慶站穩腳跟進而建成長久的基地,首先盡力拉攏地方各界人士。劉湘親自出面與溫友松交朋友,取得經濟上的支持。劉湘爲了打軍備戰,籌措軍費,除了重征田賦,百業加税外,還開銀行視爲搖錢樹,借助印鈔機的快速運轉,以濟軍需。但老百姓對劉湘要辦的銀行采取不信任態度;隻對工商界的頭面人物相信。劉湘不得不將中和銀行采取軍商合辦的方式,資本額爲六十萬,軍商各占股份爲二與四之比。劉湘請總商會會長溫友松任經理,前任總商會會長趙資生任辦理。
  1922年7月7日熊克武、但懋辛的第一軍與劉湘的第二軍開戰,劉湘戰敗退出重慶時將貴重財物和上千把電扇均寄存在溫友松家。熊克武、但懋辛進占重慶市。以友好的態度與溫友松交往,托請代第一軍向重慶工商界籌辦軍餉。溫友松又出面接待,安撫勝利進入重慶的各軍部隊。當時,溫友松所的繅絲業得到了較大的發展,他又在柑子壩開辦了華康絲廠,爲了購買原料不斷派出各廠負責人到嘉陵江上游一帶收購蠶繭。當時大小軍閥在全川混戰,匪幫盜蜂起,一次土匪將溫友松派出的三個人抓去,要勒索巨款。幾經交涉,匪方提出請溫友松設法保釋被關在重慶的匪幫首張海雲爲條件,才肯放人。溫友松出面和第一軍駐重慶的負責人提出之後,張海雲果然被釋放。張海雲死里逃生出獄後,就可以溫家叩頭致謝時說:“日後溫會長的銀子在川北涼起也沒有人再敢動一兩!”重慶駐軍常有對大小商號勒索、抓人的事發生,溫友松都出面妥善解決。所以,在軍閥混戰時期,工商界與軍方之間出了各種麻煩事,都找溫友松來調解。
  除了辦絲廠外,溫友松又辦重慶永慶輪船公司。五年穫利百餘萬元。後期溫友松培養溫少鶴接辦他的企業和重慶總商會工作。
  溫生才:(1869~1911),字練生;廣東梅縣人。著名民主革命先驅。
  溫生才幼失怙,謀生南洋,見革命書報,種族思想勃然而生。慕國父之名,亟思一見,見後即以身許黨。辛亥年(公元1911年)春,黄興、趙聲等奉國父命謀大擧於廣州,溫生才聞之,乃自南洋返粵。鏇致南洋同志絕筆書曰:“弟别後返省城,在朋友處暫住,想欲先尋頭路棲身,然後緩圖心事。看滿賤種太無人道,恨火焚心。時刻不能忍。自從徐(錫麟)、汪(兆銘)二君事失敗後,繼起無人,弟思欲步二君後塵。因手無寸鐵,亦無鬼炮,莫奈何,暫忍。能得手有鬼炮時,一定有好戲看。弟心己決,死之日即生之年,從此永别矣。望君等盡力而行,達目的而後止,勿學我溫某謀事有頭無尾也。”
  溫生才知黨人屢次在廣州起義失敗,多挫於清水師提督李准之手,乃決心除之以去障礙。農曆3月10日馮如在城外燕塘演放飛機,滿清大吏空城往觀,溫生才懷手鎗候於東門外谘議局前茶樓,蓋此地乃燕塘進城必經之路。日將暮,見有呵道而來者,前後夾以軍隊,氣甚盛,意爲李准也。伺轎至,突然沖轎前,攀轎向内射擊,前後軍隊皆爲鳥獸散,始知死者爲廣州將軍孚琦。
溫生才鏇爲巡警逮捕。初刑訊於番禺縣署,繼刑訊於營務處,溫生才悉侃侃而談主義,斥清吏不少餒。及清兩廣總督張鳴歧集群僚親訊,問曰:“何故暗殺?”
  溫生才正言:“我這是明殺。”
  張鳴歧又問:“何故明殺?”
  溫生才大義凛然道:“滿清無道,日召外侮,皆此輩官吏階之厲耳!殺一孚琦固無濟於事,但藉此以爲天下先,此擧純爲救民族起見,既非與孚琦有私仇,更非有人主事。”
  張鳴歧等爲之嘿然。
  農曆3月17日,溫生才就義於谘議局前擊斃孚琦處。行刑途中,自言自笑,迨至人多處,乃大聲告觀者曰:“今日我代同胞復仇,各同胞務須發奮做人方好。”又喝道:“許多事歸我一身擔當,快死快生,再來擊贼。”
  聞者無不感動,溫生才就義之年四十二歲。
  溫少鶴:(1888~1968),回族,名嗣康;四川巴縣人。著名現代教育家。 先後擔任過民建重慶市委員會及市工商聯主任委員、市政協副主席、市人民政府副市長、重慶回民文化協進會主任委員、西南民族事務委員會委員、民建四川省工作委員會委員、省工產權聯副主任委員、全國工商聯常委、民建中央委員、政協全國委員會委員,重慶市、四川省和全國人大代表等職。
先後擔任過民建重慶市委員會及市工商聯主任委員、市政協副主席、市人民政府副市長、重慶回民文化協進會主任委員、西南民族事務委員會委員、民建四川省工作委員會委員、省工產權聯副主任委員、全國工商聯常委、民建中央委員、政協全國委員會委員,重慶市、四川省和全國人大代表等職。
  溫玉成:(公元1915~1989年),曾用名吳振興;江西興國縣人。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中將。
  1929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2年轉入中國共產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三軍第七師第二十團宣傳員,興國縣警衛營幹事,獨立第十二團總支書記、政治委員。紅八軍團第二十一師第六十二團政治委員、軍團直屬隊總支書記,紅五軍團騎兵團政治委員。參加中央蘇區曆次反“圍剿”和擧世聞名的兩萬五千里長征。
  抗日戰爭時期,盧溝橋抗戰爆發後,任新四軍政治部組織部組織科科長,第三支隊政治部組織科科長,江南人民抗日救國軍第三縱隊司令員。皖南事變後,任新四軍第六師第十八旅政治委員,後任旅長兼政治委員,並兼蘇中軍區第一軍分區司令員。參加了1941年蘇南反“清鄉”鬥爭,開辟江(都)高(郵)寶(應)根據地的戰鬥。1943年12月赴延安中央黨校學習。
解放戰爭時期,任松江軍區第一軍分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東北野戰軍第一四五師師長兼政治委員,縱隊副司令員,第四野戰軍第四十一軍副軍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第四野戰軍第四十一軍軍長。參加抗美援朝,任中國人民志願軍軍長。回國後,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十兵團軍長兼政治委員,廣州軍區參謀長、副司令員,解放軍副總參謀長兼北京衛戍區司令員,成都軍區第一副司令員。是中共第九屆中央委員。
  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榮穫二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榮穫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二級國旗勳章(兩枚)和一級國旗勳章、二級紅心功勳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
  1989年10月29日因病在南京逝世,終年七十四歲。
  溫先星:(公元1914~1990年),江西石城縣人。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少將。
  1932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一軍團第二師第五團排長。參加了擧世聞名的兩萬五千里長征。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第一一五師第五支隊連長、副營長,冀魯豫軍區第五支隊營長,教導第三旅第七團營長、副團長、團長。
  解放戰爭時期,任晉冀魯豫軍區第一縱隊第三旅副旅長,冀魯豫軍區第四軍分區副司令員,晉冀魯豫軍區第八縱隊第二十二旅副旅長,第十八兵團第六十軍第一七八師副師長、師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師長兼四川軍區綿陽軍分區司令員,川西軍區副參謀長,四川軍區副參謀長,成都軍區副參謀長,成都軍區司令部顧問。是第四、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1年晉升爲少將軍銜。榮穫三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
  1990年10月9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終年七十六歲。
  溫宗仁:(公元1940~今),安徽巢湖人。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上將。
  1959年1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61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曆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南京軍區裝甲兵政治部組織處副處長、坦克團政治委員、坦克師政治部主任、坦克師政治委員、軍政治部主任、集團軍政治委員、南京軍區政治部主任、蘭州軍區政治委員。2000年6月任軍事科學院政治委員。是中國共產黨第十四屆中央候補委員、第十五、十六屆中央委員。
  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將軍銜。19999年1月晉升爲中將軍銜。2002年5月晉升爲上將軍銜。
  溫應星:(1877~1968),字鶴孫;廣東新寧人(今廣東台山)。著名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
  溫應星畢業於南洋大學,後赴美留學,入弗吉尼亞兵工學校,西點陸軍士官學校,是美國西點軍校畢業的首位中國學生。
  公元1802年成立的美國陸軍軍官學校(United States Military Academy)位於紐約哈德遜河上游的西點,故俗稱西點軍校。西點軍校以“責任、榮譽、國家”(Duty,Honor,Country)爲培養之根本,造就了大批卓越的將軍和政治家,因而夙享盛譽,可謂全球軍事院校之頂峰。
  溫應星是在1905年6月15日首次入學西點的兩名中國學生之一。當時爲了西點軍校是否能接納中國學生,美國國會還特别通過法案批准。溫應星於1909年以全年級一百零三人中的第八十二名畢業,但他的“實用軍事工程”科目成績名列全年級第二。溫應星的同屆同學中有著名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盟軍副總司令戴維斯上將(JacobL.Devers)、盟軍第三軍團司令巴頓將軍(George.S.Patton)等等;巴頓原比溫應星高一屆,但當初因數學不及格而留級,故而與溫應星同屆畢業。
  溫應星回國後,先後擔任過孫中山的英文祕書,第三課課長,鐵路工程師,中東鐵路警務處長。
  1918年4~6月,溫應星在奉系軍閥進入北京時,清華學校校長張煜全棄校而逃,從保定軍警執法處處長被派來擔任第七任清華學校校長,不久,民國政府控制北京,北洋軍閥政府倒台,溫應星就此去職,校長之位讓予羅家倫。
  1930年,溫應星被調任上海公安局長,當時上海黑社會勢力很大,公安局長被視爲肥缺,在許多人心目中是撈油水的大好機會。但溫應星受美國職業軍人嚴格的訓練,恪守西點軍校“責任、榮譽、國家”的校訓,拒絕與惡勢力合作,因此受人排擠,遂掛冠求去。
  溫應星在1936年奉命調職,由黄傑繼任。税警總團在1937年8月13日上海保衛戰中,浴血奮戰,傷亡慘重,後來撤退到貴州都勻,成立了第三十八師,加上後來的第五十師和第二○○師,組建了新編第一軍,在抗日戰爭中擔任極重要的角色。
  1939年11月,溫應星赴美,11月22日當地報紙曾刊登溫應星對中日戰爭的看法,溫應星見解獨特,且洞燭先機。他說中日雙方均犯了一個很大的錯誤,日本誤認中國會很快被打垮,而中國錯以爲日本會因戰爭而經濟崩潰。溫應星又說,中國雖損失慘重,但會繼續奮戰下去。他還預測中日戰爭不會馬上結束,反而會比歐洲戰場持續更久。
  1944年,歐戰結束,美國把作戰的重心栘到遠東,美國爲了盡速結束對日作戰,擬定登陸中國沿海,切斷日本海陸聯軍,完成包抄夾擊的計劃,中國政府乃任命溫應星爲“全國戰地政務委員會”主任委員。1945年,日本無條件投降,這個機構因而解散,溫應星遂出任行憲前立法委員。
  1949年,溫應星外逃至香港定居。
  1951年,溫應星以中將官階退伍,之後,在華盛頓威斯康辛大道2328號開了一家機器洗衣店,他一生清廉自守,晚年甘於寂寞。一位西點軍校的高材生、功蹟顯赫的將領,流落異鄉,出賣勞力,以求溫飽的故事,曾被華盛頓郵報於1954年9月2日報導過,文情並茂,且附有溫應星在洗衣店中的工作照片,引起美國社會的震驚。
  溫應星的夫人於1968年5月19日去世,九天之後的5月28日,溫應星也隨夫人駕鶴西返。溫應星的兒子不敢回國將父親歸葬廣東故鄉,因此寫信給西點軍校第四十八任校長柯斯特少將(1968年6月26日~1970年3月22日在任),穫准葬在西點軍校墓園内。
  溫應星臨終前曾向子女們囑咐,若不能返歸故土,希望能葬於西點軍校。溫應星逝世後,西點軍校根據溫應星的資曆和業績,同意溫應星夫婦入葬西點軍校墓園。
  在美國阿靈頓國家公墓的追悼禮拜中,溫應星當年的西點軍校同學戴維斯將軍等主動擔任榮譽護衛官。溫應星是第一位有此殊榮得安葬於西點軍校的“外國人”,更是西點軍校墓園里惟一有中英文對照的墓碑,因而成爲校園一景。
  溫端邦:(生卒年待考),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少將,台灣省“行政院國家安全局”特訓處處長。
  民國二十年(公元1931年)首任憲兵第三團團長。
  民國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3月6日,溫端邦率憲兵第三團進紮北平常駐。
  民國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6月10日,民國軍事委員會北平分會代理委員長何應欽,與日本華北駐屯軍司令官梅津美治郎簽訂了無恥的“何梅協定”。根據協議規定,河北省、北京、天津全部由華北自治,11月26日軍事委員會取消北平分會,憲兵第三團由團長溫端邦率領撤出北平,進駐西安。
  抗戰勝利後,溫端邦改任憲兵第四團團長,團部設在福建省南平市紫雲崗上古廟里。
  民國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初,憲兵第四團抵台灣,與憲兵第九團防務交接後,尚留一個營駐福州(憲四團第三營)。10月5~8日憲四團第三營第五連何承先率該連官兵一百零六名自福州乘船至台北。溫端邦在此期間曾率領憲兵第四團參加福清剿匪,慘殺中共要員十餘名。
  民國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3月8日,憲兵第四團第三營全部抵達台灣基隆港上岸,回歸建制並駐北市憲兵第四團部。
  在台灣“二二八起義”事件中,應陳儀曾向溫端邦請求兵力支持,溫端邦黨紀率領憲兵第四團大力參與“二二八事件”,在鎮壓過程中着墨極深。
  民國三十八年(公元1949年)10月16日,溫端邦曾率領憲兵第四團與人民解放軍激戰於廈門,敗後撤逃台灣。
  溫哈熊:(生卒年待考),中國國民革命軍二級陸軍上將。1984年8月晉升二級陸軍上將軍銜,1984年7月~1989年11月出任台灣省聯合勤務總司令、“總統府”戰略顧問。
  溫家寶:(1942~),天津人。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

  溫吉遴:中國人民武裝警察少將,廣西壯族自治區武警總隊總隊長。

  溫凱賓:中國人民武裝警察少將,江蘇省武警總隊政治委員。

  溫懷光: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少將,前第十兵團副司令官兼第十九軍軍長。

  溫漢民: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少將,前第三十五軍第二六九師師長。

  溫瑞安:著名武俠小說作家,筆名有溫涼玉、舒俠舞、王山而、項飛夢、溫晚、柳眉色、風玲草等。

  溫兆倫:香港男演員

  溫碧霞:香港女演員

  溫悦球:香港新界東區議員

  溫世仁(1948年1月21日~2003年12月7日):台灣台北人,台灣大學電機工程研究所畢業,是台灣的企業家。他曾穫青年獎章,曆任三愛電子廠長、金寶電子總經理、英業達廠長、總經理、英業達集團總裁、副董事長。曾大力投入公益及出版事業,也寫過武俠小說。其小說《秦時明月》改編爲動畫播出後,引起巨大反響。爲了紀念他,其創辦的明日工作室擧辦溫世仁武俠小說百萬大賞。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60句精選關於『知識』的經典語錄

在涅貴不缁:處在污濁的環境中,貴在不被污染

《典 論•論文》是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第一篇文學專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