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姓溯源


年姓
拼音:nián xìng

  年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497位。在2007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300位以外。

年姓溯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春秋时期齐襄公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路史》记载:“齐太公后有年氏。”
  上古西周初期,周族军师太公姜尚助周武王姬发建立周王朝后,受封而建立了齐国,所以又称之为齐太公。
   齐国传至春秋时期,齐国的君主齐襄公姜诸儿(公元前697~前687年在位),是位昏庸荒淫之君,在他当太子时,就跟亲妹妹艾姜私通。后来,艾姜嫁给鲁 桓公姬允(姬轨)为妻,不久,鲁桓公到齐国省亲,这时齐襄公已经继位,他利用这个机会又跟艾姜在宫中淫乱。后来,这件事被鲁桓公察觉,齐襄公怕丑事败露, 就暗杀了鲁桓公,但这事还是被齐国大夫、齐襄公的叔父姜夷仲年知道了。
姜夷仲年是齐釐公姜禄甫(姜禄父,公元前730~前698年 在位)的弟弟,虽然同样是齐釐公之后,却只能称自己的哥哥为君,他却并无半点怨言,为了国家的事情任劳任怨、四处奔走,堪称齐国贤臣,却结果积劳成疾,英 年早逝,只留下一个儿子姜无知(公孙无知)。当时夷仲年长叹道:“兄妹淫乱,已无廉耻,今后齐国必有大乱。”于是他辞去大夫之职,回到自己的封地隐居起 来,不再过问世事。
  过了不久,齐襄公果然被大夫连称等人谋乱杀死,之后立姜夷仲年的儿子姜无知为国君,即齐釐公。可叹齐釐公继位仅一个月,又被杀了,再次引起了齐国的内乱。
  幸好,在周庄王姬佗十二年(公元前685年)抢先继位的齐釐公之子姜小白非常英明,在管仲、鲍叔牙、召忽等一批贤臣的辅佐下使齐国转危为安,并迅速强大起来。姜小白就是后来的第一位春秋霸主齐桓公。
  传说,齐桓公认为齐釐公为君只一个月就被杀,是一个凶兆,为了辟邪,就以前朝贤臣、祖父姜夷仲年名字中的“年”字为后代的姓氏,称年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年氏正宗。
  年氏族人大多尊奉姜小白为得姓始祖。

  第二个渊源:源于契丹族,出自唐朝时期契丹族遥辇氏部落联盟,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改姓为氏。
  唐朝时期,契丹民族中有一遥辇氏部落。
  契丹民族原来是东部鲜卑的一支。公元344年,由鲜卑慕容部建立的前燕政权攻破宇文部,契丹遂从鲜卑民族中分裂出来,后游牧与潢河与土河一带。
   在北朝时期,契丹分为八部,隋、唐时期又分成十部。在唐朝初年,契丹族人中形成了统一的大贺氏联盟。当时北方草原突厥称雄,契丹酋长就辗转臣服于唐朝和 突厥之间。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一朝以后,大贺氏联盟酋长窟哥率部内属,唐太宗置松漠都督府,其各部分置十州,授窟哥为使持节十州诸军事松漠都督,并赐姓李 氏。
  大贺氏联盟瓦解后,契丹族人又建立了亲突厥的遥辇氏部落联盟,首领开始称可汗,依附于后突厥汗国。一直到(公元745年),后突厥汗国为回纥民族所灭,此后百年间,契丹族人一直为回纥汗国所统治。
  到了唐玄宗李 隆基执政时期,当时可突于杀邵固后立屈列烈为主,屈列即史籍《辽史》中的洼可汗,是遥辇氏部落联盟时期的开始。但遥辇氏盟主地位的稳定是经过了一场激烈的 斗争形成的,也即当时亲唐的大贺氏势力与亲后突厥的遥辇氏两个贵族集团之间进行了一场严酷较量。邵固被杀后,邵固之妻东华公主逃奔唐王朝的平卢军(治所在 营州,今辽宁朝阳),可突于率部并“胁奚众”共降后突厥。
  唐玄宗得知后,下诏幽州长史赵含章等统八总管兵讨之,可突于不能抗, 只得遁逃。次年,可突于在突厥援助下,再次集中部族侵扰唐朝边境,时为幽州长史的薛楚玉率万骑往击,结果折将两员,万人被杀。唐玄宗闻之后大怒,擢善将张 守珪为幽州长史,可突于知后惊恐,退却西北。原为松漠都督府“衙官”的李过折,时与可突于“分掌兵马”,属于大贺氏势力一派的人物,守珪暗派人结之,过折 乘可突于兵败之际,夜斩可突于、屈列及其党羽数十人降于唐王朝。
  唐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唐玄宗拜过折为北平郡王、命 为松漠府都督,权位又归于大贺氏集团手里。可是过折等人得不到契丹各部的支持,同年又被可突于的余党涅里(泥礼或雅里、涅礼,即后世的辽国始祖)所杀,涅 里立迪辇俎里(李怀秀)为阻午可汗,遥辇氏又夺回权位。旋涅里等也不复亲靠后突厥,于唐天宝四年(公元745年)转而附唐,唐玄宗即拜李怀秀为松漠都督, 封崇顺王,以宗室出女独孤为静乐公主妻之。在李怀秀为契丹可汗后,遥辇氏为契丹各部盟主的地位才稳定下来。
  到了宋仁宗赵祯庆历三年(辽兴宗耶律·宗真重熙十三年,公元1044年),涅刺部族人肖韩家奴上辽圣宗耶律·隆绪疏中云:“臣闻先世遥辇可汗洼之后,国祚中绝;自夷离堇雅里立阻午,大位始定”。
  遥辇氏掌控契丹民族时期,契丹社会内部仍分为八部,几经改组,前后名称几乎全异。在《辽史》中记载载遥辇时,有遥辇氏八部、遥辇阻午可汗二十部,实则遥辇氏联盟时的部落前后均只有八个。这是由于遥辇氏后又附突厥,《辽史》作者未将部落、氏族或显贵家族区分清楚所致。
   遥辇氏八部,是在李万荣“营州之乱”失败后,契丹内部互相残杀,使“部落凋散”,族众耗减,“仅存五部”的基础上改组的。其名号为:旦利皆部、乙室活 部、实活部、纳尾部、频没部、纳会鸡部、集解部、奚嗢部,是为前八部,存在时间短,只有时余年;后又再次改组的八部为后八部,曰迭刺部、乙室部、品部、楮 特部、乌隗部、突品不部、捏刺部、突举部。从名号上看,前八部与后八部除乙室活部与乙室部名称接近,可能为同一部外,其余从名称上找不出任何联系。
   遥辇时期契丹族人的居住区域,前后差别很大。前期区域似未超出大贺氏时期的范围,延续约一百年。到了公元九世纪下半叶(唐咸通~光启年间),势力范围在 北、南、西三面皆比前有扩大,北达嫩江下游的洮儿河一带,南迄幽、蓟地区,西控奚人而役使之。《辽史·地理志》称其“迨于五代,辟地东西三千里”,比大贺 氏时期的“地方二千里”,显然大多了。
  史书记载,“契丹旧俗,其富以马,其强以兵”,“挽强射生,以给日用”,说明遥辇氏执政 时期的契丹畜牧业生产有很大发展,同时狩猎业仍是社会生产的一个部门。自公元九世纪中叶起。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祖父匀德实“相地利以教民耕”,是契丹族 人有农业生产的开始。手工业生产也迅速发展起来,史称阿保机父撒拉的开始置铁冶,“教民鼓铸”。叔父述澜接替撤拉的“执政柄”后,开始教民种桑麻,习纺 织,“兴板筑,置城邑”。当时契丹社会内有原始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的门类在逐渐增多,则是事实。这不仅与契丹族人在不久后建立国家,符合社会发展的一般规 律;也与前述契丹族人在公元九世纪中叶以后有实力拓展疆土,北征于厥、室韦,南略易(今河北易县)、定(今河北定县)二州,西定奚、雷二族,及此后社会有 迅速发展相一致。
  这一时期,遥辇氏部落组织还存在,但国家机制的许多因素已在萌芽,体现在三个主要方面:
   第一,部落联盟的酋长(可汗)和军事首领,已为显贵家族专有。联盟可汗一职,虽然史载常推一大人建鼓旗以统八部,岁久,或有灾疾而畜牧衰,则八部聚议, 以鼓旗立其次而代之,被代替者以为约本如此,不敢争,实际上、自洼可汗至唐哀帝李柷天佑四年(公元907年)耶律·阿保机取代痕德堇为契丹可汗的一百六十 多年间,已知的洼、阻午、胡刺、苏、鲜质、昭古、耶澜、巴刺、痕德堇九汗,不仅未出迭刺部,且多属遥辇氏家族。又军事首领一职,从涅里至耶律·阿保机,也 未出迭刺部,且又为耶律家族担任。耶律氏家族还世为迭刺部部长。事实表明,这一时期契丹社会内实际存在的是一种向阶级社会世袭制过渡的世选制度。
   第二,职官、刑狱开始出现。契丹社会职官的产生,始于公元七世纪中叶唐王朝封其部酋、可汗为刺史、都督之时。到了遥辇时期,“闻河北藩镇受唐官名,于是 太师、太保、司徒、司空施干部族”,即契丹族人自己亦设官制署了。草创阶段的官职可能还有名无实,但高居于部族民众之上的显贵集团已在形成。刑罚、牢狱出 现在阻午可汗时,如阻午可汗知涅里“贤”,使“掌刑辟”,涅里受命后,为惩治不法者,“穴地为牢”。又如肖敌鲁家族,其五世祖胡母里,“世为决狱官”。契 丹民族当时尚无文字,“刻木为契”,无疑是依据不成文的习惯法,然由专人司其职,又以监狱来关押违法者,一种新制度已应时而生。
   第三,阶级分化日趋激烈,在大贺氏时已开始,李万荣为唐兵所败,率家奴宵遁时,又为家奴所杀,说明家庭奴隶已经出现。当时奴隶数目不多。到了遥辇时期特 别在后期,奴隶制迅速发展起来。从两方面看出:一是向邻近民族掠夺牲畜、财物时,亦掠夺人口。如在鲜质可汗时,耶律·阿保机之父撒刺的(德祖)征乏奚族, 将奚王府的七百部曲“徙于饶乐之清河”,以供役使;二是契丹族人犯罪者的家属因连坐而沦为奴隶。如在痕德堇可汗时已有“籍没之法”。蒲只姑等三族虽为贵 族,但因谋害耶律·阿保机的叔父耶律·释鲁(耶律·述澜),家属等亦均被没入“瓦里”服劳役。
  从此以后,遥辇氏部落联盟的契丹 社会形式从原始氏族制度解体,大量的汉族文化开始进入契丹民族的文化体系,统治机构形式、规章法典制度、文化礼法典制等等多仿照汉族封建体制建立,当时其 族人中即有以“遥辇”的谐音汉字“年”为汉化姓氏者,称年氏、辇氏等,在宋朝时期逐渐融入汉族、土族、蒙古族、女真族等其他民族,皆世代相传至今。

 
  第三个渊源:源于芈姓,出自元末名初年遇春,属于音讹改姓为氏。
  年遇春,本姓严,其父为元朝一名武官,元末镇守滁阳,与起义军对抗中殉职。年遇春遂避难至安徽怀远县,隐居在县北许家河柘塘村。明朝初期占籍,遂以当地乡音讹“严”为“年”,为怀远年氏之始祖。
  该支年氏一族的代表人物,有后来明朝时期著名的的户部尚书年富、清朝时期著名的抚远大将军年羹尧、中华人民共和国著名的人民英雄年四旺等。
  年富,公元?~公元1465年待考,字大有,安徽怀远人。据史籍《明史·年富传》上的记载:“年富,本姓严,讹为年。”
明朝永乐年间,年富考试中榜,当了县官,他清廉而正义,做事认真积极,于是历官给吏科事中、陕西左参政、河南右布政使、右副都御史巡抚、兵部右侍郎、山东巡抚、累升为户部尚书。
  年富为人廉正强直,始终不渝,遇事果敢有为,权势莫能挠,与王翱同称大明名臣。但是他“生性好疑,尤恶干请。属吏黠者,故反其意尝之。欲事行,故言不可,即不行,故言可。”不过,正是因为如此,时朝堂上的奸佞贪官反而摸不着头脑,屡被年富或弹劾、或治罪,却莫可奈何。
  年富一生历经明成祖朱棣、明仁宗朱高炽、明宣宗朱瞻基、明英宗朱祁镇、明代宗朱祁钰、明宪宗朱见深六朝,为明朝一代名臣,其后裔子孙繁衍昌盛,形成了一支庞大的年氏家族,世代相传至今。

 
  第四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年尼雅氏,亦称尼扬尼雅氏,源出辽国时期契丹族遥辇氏,辽国被金、宋联手所灭之后,部分族人被裹胁入女真部落,逐渐融入女真族,满语为Niyangniya Hala,汉义“马箭”,世居费达木村(今辽宁新宾)等地,后多冠汉姓为年氏、白氏、杨氏等。
   ⑵.满族扎拉哩氏,亦称查拉里氏、贾拉喇氏,源出元朝时期旧姓“扎剌儿”,以部为氏,满语为Jalari Hala,世居瓦尔喀(今南自长白山区、图门江以北,北自黑龙江下游乌扎拉地方以南,东至俄罗斯滨海地区南部)、乌喇(今吉林永吉乌拉街至辉发河口、拉发 河流域、双阳县境)、扎库木(今辽宁新宾伊勒登河西岸)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冠汉姓为年氏、张氏、詹氏、白氏等。
 

得姓始祖

  姜小白、年富(严富)。
 

迁徙分布

  年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但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未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六百一十二位,望族出怀远郡。

西宁年氏之迷

  今青海省西宁市有一支年氏族人,分为两家。如今谁也说不清其来源,众说纷纭,其中一说是年羹尧的后裔。
   年羹尧戎马一生,屡立战功。然而,功高过摇,风云骤变,弹劾奏章连篇累牍,直至被雍正帝削官夺爵,赐自尽,留给人们一个千古之谜。在大清王朝,威名举国 皆知的“年大将军”身败名裂、家破人亡,族中任官者一律被革职,嫡亲子孙被发配遣边充军。曾经叱咤风云的年大将军,落此下场,令人扼腕叹息。
  传说,在“门源永安城”,年大将军的两位如夫人葬在了青海、西宁年家是年羹尧的后裔……很久以来,青海人都有这样的说法。
   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初,年羹尧下令诸将“分道深入,捣其巢穴”。各路兵马遂顶风冒雪、昼夜兼进,迅猛横扫敌军残部。在这突如其来的猛攻面前, 敌军土崩瓦解。这次战役历时十五天,大军纵横千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横扫敌营,大获全胜。“年大将军”的威名也从此震慑西陲,享誉朝野。
   这一段历史对于许多青海人来说并不陌生,年大将军也在青海大地上留下了许多踪迹,门源永安城就是其中的一处。现在的永安城已经没有了的史书中记载的模 样,但从残存的城墙中我们仍可看到它当年的宏伟和坚固。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一座古城岿然屹立,吹来的微风中仿佛还有当年的烟火味,站在城头,好像还能听 到当年的金戈铁马声。据当地人说,永安城里埋葬了年羹尧的两位如夫人,有些人从这里挖出了铜元、印章一类的东西。
  根据这一史料 可以肯定,年羹尧曾经率部到过青海。那么假设一下:年大将军在离开青海时,出于对这片土地的眷恋,是不是留下了本家族的一些人?或者他出事后,家族受到牵 连,有人千里迢迢来到青海,在这里生活了下来?还有一种可能是当地的一些人家,仰慕年将军的威名,改姓为年?或者说是从外地一些年姓人家迁徙来到高原,他 们与年羹尧没有任何家族关系?
  如今已经是八十三岁高龄的年烜说,关于我族溯源,已经很难找到文字史料,传说则有二:一是说我先 祖在清嘉庆年间由安徽巢湖移居到西宁,与西宁另一年家不是同族,是武功世家。二是说:我族系清代年羹尧将军后裔。先祖年光汉曾说“西宁年氏一族是大将军年 羹尧遗留在兰州的幼子年寿一支的后裔。”长兄年炳在遗稿中写道:“我西宁年氏,相传为清康熙抚远大将军年羹尧后裔,随军留在湟滨之裔。其后遭遇雍王朝变 故,子孙蒙难,遂隐姓埋名,藏身四方,至嘉庆朝,恢复原姓,始乃定居西宁。故我等以前所见家谱牒庚,最早为嘉庆朝先世,以上朝代湮没焉。”但是,由于年代 久远,这个家族的谱系在那个年代被烧毁了,寻本溯源很难有定论,非常遗憾。
  年煜说,从《西宁府续志》中可以看出,我们年姓人家 在清朝嘉庆年间(公元1800年),就定居西宁城内宏觉寺街,虽然家境清贫,但不气馁,自强自立,以孝悌忠信仁义道德的传统古训教育子女,耕读传家读书明 理。在我的记忆中,我们家老宅门前有两棵大榆树,而且还很大,看样子年代非常久远了。所以,先祖常常以“双榆主人”或“双榆草堂”自居。那时候,祖屋中藏 有一红绸中堂,用金粉写就先祖阵亡过程,每逢年节悬挂于上屋,让儿孙诵读瞻仰。
  年靖海告诉记者,听祖上说,年家的坟茔迁过几 次。年家的老坟原在西宁南滩,因为洪水泛滥,先祖年光汉和族人一起将坟茔迁到了西宁东郊曹家寨。事后深感家业兴旺,但无系统谱牒记载,先祖创业之艰辛有遗 忘之虞,愧对先祖,便经过多年努力后修成了《年氏家谱》。谱籍原来存放在宏觉寺街祖屋宗龛内,逢婚丧嫁娶生儿育女时,及时在家谱上填写,我们小时候曾经看 见过。1987年,年家的坟茔又从南滩迁到了大堡子。在迁坟的过程中,我看到规模非常大,还有许多陪葬品,耳环等首饰很多,衣物虽然已经腐烂了,但有些地 方还是能看出色彩艳丽、做工精美。
  对于年家的人来说,年氏家谱消亡使得他们失去了一切关于家族渊源的文献记录,现在他们只能根据先辈的口头传说和其它史料来寻找相关线索。但是,欣喜的是年氏族人保留了一些珍贵的先祖墨宝,其中双榆主人年兆亨的《诗品二十四则》让记者大开眼界。
年 福海说,先祖年兆亨自幼苦读四书五经,谙熟韬略,文武兼备,决心步其父辈鸿鹄之志,投笔从戎。承恩袭职云骑尉,在清代时任哈拉库图营守备及西宁镇标中营守 备,因功授朝庭牒文并赴北京觐见大清皇帝。《西宁府续志》记载任哈拉库图营守备,据现存的亲笔书写的扇面可以知晓,当时是在宣统元年。后来,他坚持“耕读 传家”的家风培育后代,在南大街经营杂货铺为业。从这本诗集可以看出他的敬业齐家的精神。
  青海地方史学者靳育德说,据《路史》 记载,上古时,姜太公帮助周武王建立周朝后,受封而建立了诸侯国齐国,所以姜太公又称齐太公。有一本叫《路史》的古书里说:“齐太公后有年氏。”也就是 说,姜太公的后代中有一支姓年。到了明朝时期,具有数千年悠久历史的年氏又有新的血液加入。这新的血液,就出自严姓。年姓的望族居怀远郡。据《明史·年富 传》记载,“年姓本姓严,后讹为年。”年氏望出怀远,即今安徽怀远县。明代永乐户部尚书年富,即怀远人,原本姓严后改为年。
  由于年氏家谱的不存在,许多地方史学者对西宁的年家是否与年羹尧有渊源不敢下结论。但是,年氏族人不是土著,而是迁入青海的,他们在高原上与众多民族共同生活,是青海的建设者,是高原历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年氏家族的变迁,也是高原民族融合史的见证。
  总之,该支年氏族人的真实渊源目前还是无法确定,有待进一步考证。

如今分布

  今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宁夏的盐池市,辽宁省沈阳市河北省保定市天津市北京市上海市松江区,青海省西宁市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省等地,均有年氏族人分布。

各支始祖

  年遇春:本姓严,其父为元武将,元末守滁阳殉职后,严遇春避难之怀远,居县北许家河柘塘村。明初占籍,以乡音讹“严”为“年”,称年遇春,为年氏之始。明朝户部尚书年富、清朝大将军年羹尧即出此族。是为安徽怀远始年氏一世祖。
  资料有待补充。

郡望堂号

郡望

   怀远郡:即怀远县。历史上的怀远县有二:①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北周建德三年(甲午,公元574年),在原汉朝饮汗城置怀远郡、怀远县(今宁夏银 川掌政乡洼路村),隶灵州管辖,此为银川设治之始。唐高宗仪凤二年(丁丑,公元677年),怀远县城遭黄河水患冲毁。第二年(戊寅,公元678年),在旧 怀远县城西唐徕渠东侧(今宁夏银川)筑怀远新城,为后来银川城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②在今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早在唐虞时代,怀远就是涂山氏国的聚居地, 为淮河文化、大禹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南宋宝祐五年(丁巳,公元1257年)置怀远军及荆山县,辖今怀远县及蚌埠市区西部、固镇县一部,今蚌埠市区东部 属濠州钟离县,均属淮南西路;南宋咸淳七年(辛未,公元1271年)置淮安军及五河县,辖今五河县,属淮南东路。元朝至元二十八年(辛卯,公元1291 年)撤销怀远军,改荆山县为怀远县,今蚌埠市区西属怀远县,东属钟离县,均属安丰路濠州;今固镇县属宿州,五河县属泗州。元至正二十七年(丁未,公元 1367年),濠州升为临濠府。明朝洪武年间,钟离县先后改为中立县、临淮县,增设凤阳县,今蚌埠市区西属怀远县,东属凤阳县,今固镇县分属宿州、怀远 县、灵璧县、五河县、凤阳县。临濠府先后改为中立府、凤阳府、宿州及怀远、灵璧县、五河、凤阳各县均属凤阳府所辖。民国元年(壬子,公元1912年),废 凤阳府,怀远县、五河县直属安徽省,后属安徽省淮泗道,同时废蚌埠三县司,今蚌埠市淮河以北划属灵璧县,淮河以南划属凤阳县;今固镇县仍为宿县、灵璧、五 河、怀远、凤阳五县分领。民国十六年(丁卯,公元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正式废道,凤阳县、怀远县、灵璧县、五河县先后直属安徽省。1983年 10月8日,国务院批准将宿县地区怀远、固镇、五河三县划归蚌埠市管辖。

堂号

  怀远堂:以望立堂。
  恭定堂:资料有待补充。
  兵严堂:年羹尧治军以军纪严明为最,族人因以为耀,因称“兵严堂”,后避年氏之祸,族人有改陈氏、连氏者。

年氏家谱文献

  安徽怀远恭定堂年氏宗谱五卷,首一卷,卷首载旧谱序及各支概况,余五卷为世系,(明)年富初修于明天顺八年(公元1464年),(现代)年铭恒等重修,2001年计算机排印本。
 

年氏字辈排行

  安徽年氏兵严堂字辈:“有宝德庆安康”。
  安徽怀远年氏字辈:“常言名(明)介四(士)福立庆同宗字在成为善心前后济公”。
  资料有待补充。

年姓楹联典故

  六言通用联:
  父子双封公爵;兄弟齐任显官: 上联典指清朝康熙年间湖广巡抚年遐龄,原任兵部主事,雍正初,以次子羹尧功,加太傅一等公。他的次子年羹尧,清康熙进士,累官四川总督、定西将军。平西 藏,授川陕总督。平青海,授抚远大将军,并封一等公,晋太保。下联典指清朝时期的抚远大将军年羹尧,与其兄年希尧,均在清廷任过要职(年希尧官至工部右侍 郎)。
 
  七言通用联:
  对数广运通中外;算法总纲焕古今:全联典指清朝时期的工部右侍郎年希尧,精于数学,著有《对数广运》、《算法纂要总纲》等多种。
 
  八言以上通用联:
  刚正朴忠,固超出乎士类;气节才识,尤绝远于名流:全联典指明朝时期的名臣年富。年富,字在有,怀远人。永乐中,以会试副榜授德平训导。历官户部尚书。他廉正强直,始终不渝,时号名臣。

典故、趣事

  年羹尧后代改姓连的过程
   在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博物馆保存着一副金银线绣制的盔甲,外有铆钉,内无甲片。据专家查考有关资料,这种盔甲系皇帝国所赐武官上朝时穿戴的礼服,不是真 正用于战场的铠甲。这副盔甲的主人是清雍正皇帝之心腹抚远大将军年羹尧,盔甲的出处又与金塔连姓人有关。年羹尧是清汉军镶黄旗人,后因功高权重,为清雍正 皇帝所猜忌,于清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农历4月22日被贬为杭州将军,同年农历9月28日被下狱治罪,农历12月10日赐其自尽,终年四十七岁。皇 帝诏“令年羹尧自裁,其父年遐龄,兄年希尧革职,子年富,斩立决,其余十五岁以上之子发遣广西、云南、贵州极边烟瘴之地充军,嫡系子孙将来长至十五岁,皆 次弟照例发遣,永不赦免。”在封建时代,刑罚极其残酷,发配极边之地看似一条活路,其实生不如死。年羹尧给儿子们聘请的教书先生叫岳钟举,为人刚正讲义 气,极受年羹尧信赖。年羹尧及长子年富被处死后,岳钟举冒着被朝庭通辑杀头的危险,带上年氏钟爱的小儿子年忠和年羹尧的一副盔甲仓惶出逃。他们首先逃到岳 的山西老家,此时山西正遭水患,百姓流离失所两人无依无靠。无奈之下,岳钟举想到年羹尧的五个老婆中有一个是甘肃武威一带的人,年羹尧在时对其家看顾颇 多,且河西地旷人稀,远离京城,易于避难,于是就带着年忠来到了甘肃镇番(今甘肃民勤)。逃难途中,为了应付官府的盘查,将“年”姓以谐音谎称为“连”, 自此年忠就成了“连忠”。岳钟举将连忠安置在镇番以做小买卖维持生计。清乾隆元年(公元1735年)由镇番懋迁(边做生意边迁移)到金塔落脚,如今连忠的 后人大多居住金塔乡红光村三、四组。他们在金塔繁衍生息至今已有二百七十余年,约四十余户,十代传人。岳钟举冒着生命危险救下了年羹尧的一个儿子。他在金 塔为连忠娶妻盖房,维持生活多年,自己一生却没有留下一个后人。他去世后,连忠将他埋葬在自己的田地边。每逢年头节下,连家子孙都要先给他烧纸,这个习惯 一直延续至今,“先有岳家坟,后有连家人”的歌谣也在红光村世代流传下来。岳家坟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农业学大寨”时被平整成耕地,这块地的名字现在仍叫 “岳家坟地”,由红光四组村民连成富承包耕种。岳钟举和连忠带来的年羹尧盔甲,被连家视为传家宝,代代承袭下来。解放初期,因各种政治运动频繁,连家后代 恐保存盔甲招致不测,决定将其交由政府保管。因当时金塔尚无文物管理部门,他们也不愿在当地张扬此事,就把盔甲交给了酒泉县文化馆。据原酒泉市文化馆副馆 长郭仪讲,盔甲确实是一个三十多岁的金塔男子送来的,用一个木制箱子盛放着,是他亲自接收的,来人不愿透露姓名。确切时间是1955年,地点是钟鼓楼。据 高正刚先生(原酒泉市文化馆馆长、文化局副局长,现已退休)讲,1955年他刚参加工作,碰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往钟鼓楼上搬送文物,他亲眼见到了那副装在箱 子里的盔甲,因出于新鲜好奇还试穿过。金塔乡红光村连步春保管的家谱证实,他们的祖先连忠确实是从镇番迁到金塔安家落户的。金塔县县志办干部赵发理讲,过 去,“连”就读作“年”,金塔连氏是年羹尧后代这一说法,在他刚写县志时就听说了。当时很多人证明,早在民国初期,连家供桌上就供着年羹尧和岳钟举二人的 画像。还有人见到连家有半截剑,半截玉带,据称都是年羹尧用过的旧物。红光村村民连步勤家珍藏的象牙筷子、象牙碗、玉带扣、眼镜盒子等,也是年羹尧留给后 人的遗物。红光村四组村民连得元称:他们连家祖坟内有昭穆碑一个,上书“年羹尧”三字。早年归并坟时,他见到的昭穆碑原来是一块用城砖大小的东西做成的, 用红布包裹后装在谷草筐里埋入坟内。高永花证实她见过一块昭穆碑。笔者查了连步春保管的连氏家谱,内中也有“昭穆”一词。现年七十多岁的红光村三组村民连 步芳说,她小时候家里有一个用树皮做成的盒子,盒内放着一顶红缨大帽,大人不在家时她还戴在头上玩耍过,帽子的样式就跟电视剧《雍正王朝》中的官员戴的一 样,以后她嫁人,这顶帽子的去向就不清楚了。至于把盔甲送交酒泉的人到底是谁,至今仍然是一个谜。据金塔乡中学教师连成军说:“送交盔甲的人十有八九是连 中杰(已去世),因为解放初期他是大队干部,又当过兵,政治嗅觉灵敏,选择交盔甲而不露姓名的做法是很有可能的。

年姓名人

年姓历史名人

  年富:(公元?~1465年待考),字大有;安徽怀远人。著名明朝大臣。
  本姓严,因人错呼“年”,即以讹传讹,改“严”为“年”。
  历事明成祖、明仁宗、明宣宗、明景帝五朝,先后在地方和中央部门任职,不论在哪里,他都能清廉刚正,始终不渝,从而成为一代名臣。
   年富在他的从政生涯中,很突出的一点,就是比较关心民间的疾苦。当时江南百姓佃富人之田,每年要交纳很重的田租,可是一遇荒年凶岁,朝廷往往下诏蠲免税 粮。但在佃农向地主交租、地主向国家交税的情况下,蠲免税粮,只是恩及地主富户,而佃农的田租却一仍其旧,负担没有丝毫减轻。所以年富请求朝廷下令,凡 “被灾之处,佃农田租如例蠲免。”
  他通过调查发现,每逢饥年,当各地方政府没有现粮赈济贫民时,一些大户往往便囤积居奇,抬高 粮价以牟取暴利,州县官竟毫无救恤之方。因此,他奏准朝廷,今后凡遇荒歉,政府为贫民立券,贷富人粟分给贫民,候年丰偿还,富户不准提价,但官府可以免去 富人部分杂役,以为利息。

  年妃:(公元?~1725年待考),女,年遐龄之女,年希尧、年羹尧之妹;广宁人(今辽宁北 镇),汉军镶黄旗。著名清雍正皇帝敦肃皇贵妃。年妃是湖北总督年遐龄的女儿,雍正一朝重臣年羹尧的妹妹。早在胤禛继位前就嫁进王府,封为侧妃。年妃是清世 宗雍正皇帝爱新觉罗·胤禛的贵妃,雍正非常喜欢她,她甚至得到专房之宠。她之受宠,与其兄清廷名将年羹尧不无关系,而其兄由于妹之受宠而忘乎所以,遭致杀 身之祸。所幸,清雍正皇帝在年氏病逝后才将其兄处死,足见皇帝对她情谊之深了。
 
  年羹尧:(公元1679~1726年待考),字亮工,号双峰;原籍安徽怀远,后隶满洲汉军镶黄旗,改为广宁人(今辽宁北镇)。著名清朝大臣、将领。
 
  年希尧:(公元?~年待考),一作允恭,字希尧,年羹尧之兄;广宁人(今辽宁北镇),汉军镶黄旗。著名清朝初年文臣。
  年希尧凭着与雍正皇帝的亲密关系而官运亨通,由笔帖式,累官广东巡抚,工部右侍郎,清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授内务府总管,管理淮安板闸关税务。
  年希尧与刘源、郎廷极、唐英、继昌等人皆旗籍,而宦于江右以制瓷得名。在政治上却并无什么大的建树。
  年希尧的主要著作有《视学》二卷、《测算刀圭》三卷、《画体比例便览》一卷。
  年希尧还精于绘画,将西方的透视技法改编为《视学》在中国出版。而这一切,都跟他同西方传教士的交往和友谊分不开。
  年希尧后因其弟年羹尧之故,于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被雍正皇帝革职为民,永不录用。

年姓近现代名人

  年维泗:(1933~),河北秦皇岛人,生于北京。著名国家级足球教练。
  1981年5月担任国家体委训练局副局长兼中国足球协会副主席、国家队总教练。
  1988年4月任中国足球协会主席。
  1991年10月任中国棋院党委书记。
  1994年8月离休,现任中国足协顾问。
 
  年四旺:(1946~),安徽怀远陈集梅庄人。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期,“年四旺”是个光芒四射的名字,被誉为“毛主席的好战士”。
 
  年芸:(1982~),女;江苏人。著名现代游泳健将。1997年4月17日,年芸参加在哥德堡举行的第三届世界短池锦标赛, 与王璐娜、陈妍和单莺合作,以7分51秒92的成绩夺得4×200米自由泳冠军,并打破了由中国队于1993年在西班牙创造的世界纪录。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60句精選關於『知識』的經典語錄

在涅貴不缁:處在污濁的環境中,貴在不被污染

《典 論•論文》是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第一篇文學專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