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圖書館百年回眸之二

中山圖書館百年回眸

來源:羊城晚報  發表時間︰2013-01-13 14:06


  杜定友館長(1898年-1967年)被譽為“中國圖書館的一代宗師”
  廣州名醫黃彪先生(1900年-1977年)捐獻800多冊珍貴古籍
2
三片福地,文脈傳承
年紀稍大的人都知道,以前的中山圖書館一直有“南館”、“北館”之分。南館(今文德路62號),它是中山圖書館創辦之地。這里過去叫“南園”,是廣 州最古老的文人集雅之地。明朝洪武年間,廣州籍人士孫、王佐、趙介、李德、黃哲在南園組織詩社,開嶺南風雅之先,于是人們稱其為“南園五子”。南園內有一 軒,孫命名為“抗風”,又有“昔在越江曲,南園抗風軒”之句。明代中葉,中原詩壇日趨凋敝,嶺南卻詩風大盛,人才輩出,時有歐大任、梁有譽、黎民表、吳 旦、李時行脫穎而出,人稱“南園後五子”。時至清朝,官員在這里建祠堂拜祭先賢。1887年,兩廣總督張之洞在南園故址建廣雅書局,聘請文學人士刊刻書 籍。中山圖書館在南館收藏古籍及地方文獻,一直到上世紀80年代後期才遷出。
北館(今文德路81號)的歷史更加悠久,今館內仍有番山、番山亭等古跡。清人屈大均說廣州城內有三山︰番山、禺山、粵秀山,傳說它們是廣州城最古老 的山。北宋紹聖三年(1096年),番山一帶為廣州府學,學宮內木棉如錦,松柏交翠,鷹鶴棲鳴。1933年10月19日,由美國、加拿大、墨西哥、古巴四 國華僑捐資興建的廣州市立中山圖書館在這里落成,北館紅牆綠瓦,頗為壯觀。爾後,省、市圖書館均在文德路,相隔百米,南、北二館之稱亦由此始。1956 年,市館連人帶書並入省館,北館成了中山圖書館借閱服務的主要場所。
新館(文明路213號),原系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由廣東巡撫李世楨倡建的廣東貢院,(今仍存明遠樓一座)。清末廢除科舉後,此地為兩廣 師範學堂,後來又是廣東大學、中山大學所在地。其中心是原兩廣師範學堂的鐘樓,1924年1月,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鐘樓舉行,國共第一次合 作。1927年1月,魯迅到中大任文學系主任兼教務主任,曾在鐘樓居住。這里因此也成了魯迅紀念館。前面是廣闊的廣場,它為北伐戰爭期間廣州各界游行集會 的地方,故也叫“革命廣場”。1986年,中山圖書館在文明路建設新館,2003年,省人民政府決定,省博物館遷往天河,省博原用地交付中山圖書館使用, 這讓後者建築面積達到10萬平方米,成為全國建築面積最大的省級圖書館之一。如果說南園、廣府學宮及貢院故址是廣東乃至嶺南的重要文脈的話,由中山圖書館 一脈相承,其文教淵藪極為深厚。



中山圖書館百年回眸

來源:羊城晚報  發表時間︰2013-01-13 14:06


  廣東提學使沈曾桐提議建立廣東圖書館
  民國時期的廣東省立圖書館(南館)
3
捐獻公藏,回報社會
1922年4月,杜定友先生任廣東省圖書館館長。盡管在他之前已有十多位領導者,但只有到了杜定友當館長時廣東省圖書館才開始采用規範的分類編目和 圖書館管理方法,杜先生是中國圖書館的一代宗師,後人有“北劉(國鈞)南杜”之譽。杜定友先生認為,圖書館不是機關衙門,而是讀者園地,所以館務尤賴各方 協助與愛護,他希望大眾以“圖書館是我們的”的態度,向圖書館捐贈藏書及各種出版物。1938年,廣州淪陷在即,省圖書館向市民發出了征求圖書的告示,希 望各機關團體及個人將不便攜帶和暫不需用的圖書移送到圖書館去寄存。抗戰期間,省圖書館在曲江縣重新開辦,無錢無物,全靠社會的支持,當時不僅收到各界送 來的書刊,還有時鐘、台布、椅墊、地席、書架、家具等物。在曲江,杜定友強調“本人從事圖書館事業,二十五年如一日,茲者主持省立圖書館,願對粵文獻之保 存,盡其職責,故不論戲票廣告、會議錄、眾卷、傳單,以至片斷之白紙黑字,莫不搜集珍藏,以為日後之信史。近日置‘文化袋’,即將此項材料,加以整理分類 收藏。望大家當圖書館為字紙簍,投之以廢紙。”當圖書館是“字紙簍”,在杜先生的這一指引下,圖書館工作者努力征集和社會各界踴躍捐獻,中山圖書館今天擁 有古籍善本、廣東地方文獻各40多萬冊,居華南各省之首。在將館藏文獻免費開放的同時,中山圖書館影印出版《廣州大典》、《清代稿抄本》等叢書,將昔日難 得一見的古籍化身千百,飽眾眼福,嘉惠士林。
從1921年廣雅書院首任院長梁鼎芬後人第一次向廣東省立圖書館捐贈圖書開始,後來主要有黃蔭普(1956年、1984年兩次捐獻,首次捐贈即有廣 東文獻944種3717冊)、黃子靜(1956年捐獻古籍518種4907冊)、王貴忱(1963年、1980年兩次捐贈古籍3種36冊,其中明刻本《韻 譜》在中國大陸屬孤本)、何建華(1984年捐贈線裝書358種894冊,其中有1套《淹留》雜志)、石景宜(1992年、2001年兩次捐贈,其中有 《貝葉經》5冊)、容庚(1956年、1998年兩次捐贈古籍尺牘、金石拓片等461種2153冊)等,近百年來社會對中山圖書館的捐贈從未間斷。 2006年,廣州西關著名中醫黃彪先生後人的捐獻是一個典型例子。是年6月,在香港開中醫館的黃文江醫生返穗掃墓,順便來到西關和平西路的祖屋,開門時大 吃一驚,故宅被賊人光顧了,原擺放在廳里的家具不翼而飛,連電線也被剪掉了!黃醫生一口氣沖上了漆黑的小閣樓,向牆邊用塑料布的書箱摸去,他如釋重負地長 嘆道︰“幸虧書還在!”原來閣樓上存放著他父親遺留下來的800多冊珍貴古籍。黃氏後人大都旅居海外及港澳,經過商量,他們決定把古籍全部捐獻給國家。當 中山圖書館的工作人員在幾乎沒有光線和布滿厚厚灰塵的閣樓上以手電筒照明,小心翼翼地從書箱里將一冊冊古籍取出,大家喜出望外,劫後余生的書箱里有明刻本 19種124冊,清刻本88種560冊,其中清代探花李文田批注本《昌邑黃先生醫書八種》,字里行間蠅頭小楷,丹鉛滿紙,李文田當年潛心醫籍、鑽研醫學的 情形躍然紙上。黃氏後人不僅捐出了古籍,還將4套古色古香的酸枝台椅送給了中山圖書館。
去年12月18日,中山圖書館百年慶典那天,筆者有幸接待黃彪先生的孫女黃佩璋醫生,我們一齊瞻仰瓖嵌在中山圖書館庭院大理石上黃彪先生的生平事 跡,黃佩璋醫生對我說︰“由于爺爺的墓在香港,我們時常會來這里看看,寄托對爺爺的懷念。”听聞此言,我深深領悟包括黃氏後人在內的社會人士向中山圖書館 捐贈古籍的意義———他們已經與圖書館融為一體,大家共同去實踐孫中山先生所倡導的“天下為公”。
  李文田批注本《昌邑黃先生醫書八種》
  廣東人民圖書館(中山圖書館前身)及工作人員(1950年)
  油畫《中山圖書館新館》(曹畫)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60句精選關於『知識』的經典語錄

在涅貴不缁:處在污濁的環境中,貴在不被污染

《典 論•論文》是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第一篇文學專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