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月, 2017的文章

客家衣物簡介

圖片
肚褡 d u  dap du d a p 房子欽編寫 用途 :   小孩使用的肚兜 , 保暖用 補充說明 :  昔時臺灣,肚兜不僅大人穿,小孩子也穿。客家話中稱之為「肚褡」或「肚圍」。小孩在滿月,作四月或週歲生日時,通常由外婆家製好送來,以為外孫的贈禮。小孩穿肚兜可避免腹部受涼,保持腸胃健康,鄉村的孩童穿上肚兜,大都不再穿褲子,不僅活動方便,也可自由小便,省去換除褲子的麻煩。 帽子 m o  er mo è 房子欽編寫 用途 :  護頭 ,  美觀 補充說明 :   一般生活及在操作中的客家男女是不戴這種帽子的 ( 戴斗笠或涼帽 ),  只有過年 , 婚嫁時有錢人才會戴這種帽子。整體紋飾約可概分為花草紋、禽鳥紋、字形紋、線形紋,以及少許鑲綴性的裝飾。紋飾當然是為了增加美觀,可是對客家人來說,更大的作用似乎是寄託祈福致祥的一片心。 開檔褲 kòi dóng f u kói dòng fu 房子欽編寫 用途 :   給還沒學會自己尿尿的小孩穿著用 , 也可稱為蛙褲。 補充說明 :  古時候並沒有發明尿布 ,  小孩如果還沒學會自己尿尿 ,  那褲子常尿濕是很困擾母親的事情 ,  所以就有這種開襠褲 ,  小孩有尿意時立刻就地解決。 三寸金蓮 sàm c u n gìm lien s a m cun gím li e n 房子欽編寫 用途 :   官宦人家或有錢人家婦女穿著用 補充說明 :  基本上 , 客家婦女是沒有穿著三寸金蓮的。做粗工、下田都不可能讓客家婦女穿三寸金蓮的。所以這種東西是舶來品。除非有做官的人為了追求時髦 , 才會引進這種不好的東西。因為要穿這種小鞋子 , 小女孩從小就要纏腳 ,  那是非常非常不人道的。 花帶 fà d a i f a  dai 房子欽編寫 用途: 裝飾 補充說明: 花帶主要是分兩種,一是色彩繽紛的,整條花帶包括繸子用絲線織造;另一種是用白棉線作底,配上用絲或棉線織成的圖案,兩端留有繸子。花帶的用途廣泛,客家婦女平日多用它來繫涼帽,固定頭巾,或以之束圍裙。從花帶的顏色,有時更可以分辨出佩戴婦女之婚姻狀況,少婦喜愛紅或粉紅色的;老婦則黑或藍;而一般未婚少女則多佩戴顏色鮮豔的。花帶上精細而複雜的

客家人的服飾習俗

圖片
客家人的服飾習俗   養生之道網導讀:梅縣客家人的衣著穿戴,包括衣服、鞋、帽、裙、帕、首飾和雨具等項。古時衣著為漢唐服制遺風,比較古樸、大方,偏寬偏長,色偏深,多黑、藍、灰色,只…… 梅縣客家人的衣著穿戴,包括衣服、鞋、帽、裙、帕、首飾和雨具等項。古時衣著為漢唐服制遺風,比較古樸、大方,偏寬偏長,色偏深,多黑、藍、灰色,只有夏季用苧麻紡織的白布,富家用白綢緞,直至清未仍大體如此。茲分別略述如下: 衣服平時一船人家衣服,男女無多大區別,上衣是「大襟衫」。右邊斜下開襟,安布鈕扣,講究的用銅鈕,女服只在襟邊加一二條邊(講究的繡花邊),以示男女之別。衣服袖子寬長,袖口寬一尺左右。男裝另一式是「長衫」,俗稱「四圍齊」,長度以能遮蓋「腳眼仁」為準,此衫作禮服用,講究的外加穿「馬褂」,配上小官帽(俗稱「欖豉帽」),在年節或作客時才穿,褲子,則男女基本無別,一律寬頭大腳,褲腰是用較軟的布做的,穿時用紗織布帶(俗稱「褲頭帶」)紮緊,或乾脆不用布帶,將褲頭較叉絞緊反扎於內即可。褲管(俗稱「褲腳」)寬1尺8至2尺,一個褲筒穿兩條腿也還很寬,如果裁去一截,就象當今流行的時裝「裙褲」。 舊時,一船男女都不穿「底褲」(內褲),講究者多穿一件較短的長褲就是了,內衣,則一船都穿,俗稱「褂子」、「留眠衫」,有「大襟」、「正襟」兩式,比外衣狹窄,講究穿著內衣、內褲是近代以後的事。 寒暑服式無多大區別,只是暑天穿薄布,苧麻布(俗稱「夏布」),冬天用厚布。冬春禦寒之衣服則統稱「寒衣」,一般有「夾襖」,(即雙重厚布製成的外衣)、「棉襖」(棉衣)、「棉背褡」、羊毛衫,富裕人家多有皮襖。下套穿棉製「馬褲」,「馬褲」樣式古怪,只做兩條「腿」,左右各一,互不相聯,無褲腰,穿時左右腿各穿一條,上邊有一布條,將布帶結紮在褲頭上即可。 成人衣服大抵如此,其色澤多偏黑、藍、灰色。布是自己用棉花、苧麻紡織的,俗稱「家機布」,本色白底,用土染料染漂而成各色,染料是土製「靛粉」,也有用「薯莨」、「土珠」或「烏臼樹」等草木熬水染色的。 小孩至三、四歲穿的衣服,多不用鈕扣,只用布帶紮緊,上身為襟式,下身為「開襠褲」。一般要在六、七歲入學前,才制著成人式衣服。 富豪之家則穿綾羅綢緞。明清二朝間,在梅州地方出產有「程鄉繭」絲綢布,後來,由於四川天府綢

廣東客家人

圖片
廣東客家人 客家人,西秦武力消滅六國,實施暴政,中原移民開始大批南下。客家人下南方廣東、福建等地和東南亞、港澳台、開發居住。客家人,又稱為客家民系,是南方漢族在世界上分佈範圍廣闊、影響最深遠的民系之一。客家人分部在廣東全省每個市,廣東客家人口達2100萬之眾。近現代以來,湧現了葉劍英、葉挺、李光耀、何子淵、丘成桐、張國榮等傑出人物,為推動社會進步作出了卓越貢獻。 編輯摘要 編輯信息模塊 中文名: 廣東客家人 中文名: 廣東客家人 分佈: 廣東、福建等地 別稱: 客家民系 代表人物: 孫中山、葉劍英等 人數: 2500萬 風俗: 客家山歌 簡介 /廣東客家人 編輯 廣東客家人,並非指我們平常所說的客居他鄉的客人,而是指居住在嶺南地區有上千年曆史的一個重要民系,是相對於廣府、潮汕民係來說的。請一些人不用總稱客家人是移民,台灣的閩南人和客家人都是清朝才遷去台灣的全都稱作本省人,而且改革開放後才遷來廣東的外省人都自稱廣東人,再說客家人遷來嶺南廣東已有上千年的歷史(也不是只有客家人才遷移過),早就成為嶺南廣東等等省份的本地重要族群之一。廣東省內的三大民系(廣府、潮汕、客家)都是雜糅了嶺南最早的原住民百越諸族而最終形成的。 廣東客家人 圖冊 客家民係比廣府、潮汕民系形成的時間要晚,但客家人並不比其他兩個民系晚來於廣東,在廣東的河源、惠州等地最早定居的 就是糅合百越族的客家人,當時並沒有客家這個概念(客家這個概念的最終形成已經是很晚的事情)。此後,雖然南下的漢人與閩粵贛三角地區的古越族移民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混化,但其主體仍然是中原人。 客家人是嶺南三大民系之一,客家人的祖先源自中原和嶺南土著,而最終形成於嶺南大地。廣東客家人常常以那些英才男兒為榜樣,啟發教育兒孫,向功勳事業有成的前輩們學習。有人說:有太陽的地方就有中國人,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還有人說:哪裡有陽光,哪裡就有客家人;哪裡有一片土,客家人就在哪裡聚族而居,艱苦創業,繁衍後代。由於客家人行走天下,移民世界,且在海外商界不乏成功者,因此有“東方猶太人”之稱。 在海外,很多國家和地區都有廣東客家人的聚居地(起源於幾百年前的客家人下南洋運動),特別是東南亞的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泰國、新加坡等地,客家話、潮州話、閩南語、粵語是

臺灣新年[

圖片
臺灣新年 [ 新正 臺灣新年 新春期間 臺南市 神農街頭 的年節裝飾 別名 新正 、 正月 、 元旦 、 過年 、 舊曆年 、 新春 、 春節 (華語) 參與者 臺灣 、 澎湖 、 金門 、 馬祖 、 海外臺僑社群 類型 臺灣漢民傳統歲時節俗 意義 農曆正月歲首、 元始天尊 聖誕、 國定道教節 、 彌勒菩薩 佛誕 活動 尾牙、清黗、年貨、辭年、圍爐、新春開正、做客、行春、隔開 相關節日 新春 、 春節 、 臺灣元宵節 臺灣新年 閩南語名稱 ? 全漢 新正 / 新春 / 正月 元旦 / 新正年頭 全羅 Sin-tsiann / Sin-tshun / Tsiann-gue̍h Guân-tàn / Sin-tsiann-nî-thâu 臺灣新年 ,傳統稱呼有 新年 ( 臺 :Sin-nî、 馬祖話 :Siŋ1-nieŋ2)、 新正 ( 臺 :Sin-tsiann、 客 :Xinˊzangˊ、 馬祖話 :Sĭŋ1-tsiaŋ1)、 正月 ( 臺 :Tsiann-gue̍h, 客 :Zangˊngied)、 元旦 ( 臺 :Guân-tàn, 客 :Ngienˇdan)、 新春 ( 臺 :Sin-tshun, 客 :Xinˊcunˊ),又俗稱 新正年頭 ( 臺 :Sin-tsiann-nî-thâu, 客 :Sinˊzangˊngienˇteuˇ)、 過年 、 正月正時 、 舊曆年 。是指 臺灣 漢民 從農曆十二月十六 尾牙 到新年二月初二 頭牙 期間,慶祝 農曆新年 的 傳統節俗 。尤以 除夕夜 到 正月初五 隔開 (開工)為重。過年期間的傳統稱呼為「新正」,大年初一亦稱為「新正年頭」、「開正」、「正月初一」,拜年稱為「賀正」,與一系列節令、祭祀等活動。 「新正」,即 新正朔 ,為稱呼 正月初一 之意。進入 日治時期 , 臺灣總督府 曾頒布過「廢舊正月」,推廣 新曆元旦 ,惟總督府發行的民曆仍附有舊曆,而民間也曾同時過日式新曆新年與臺式農曆新年 [1] 。戰後, 國民政府 沿用原中國大陸 新年習俗 稱呼,改稱 春節 (國語),遂成通稱 [註 1] 。 臺灣地區 國曆 、 農曆 二種 曆法 並行,時序進入二種 曆法 的 一月一日 皆謂「新年」,無論是 跨年 至 國曆 元旦 ,或是 農曆 年的 春節 ,民眾見面祝賀語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