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客家人

廣東客家人

客家人,西秦武力消滅六國,實施暴政,中原移民開始大批南下。客家人下南方廣東、福建等地和東南亞、港澳台、開發居住。客家人,又稱為客家民系,是南方漢族在世界上分佈範圍廣闊、影響最深遠的民系之一。客家人分部在廣東全省每個市,廣東客家人口達2100萬之眾。近現代以來,湧現了葉劍英、葉挺、李光耀、何子淵、丘成桐、張國榮等傑出人物,為推動社會進步作出了卓越貢獻。
編輯摘要
中文名:廣東客家人中文名:廣東客家人
分佈:廣東、福建等地別稱:客家民系
代表人物:孫中山、葉劍英等人數:2500萬
風俗:客家山歌

簡介/廣東客家人編輯

廣東客家人,並非指我們平常所說的客居他鄉的客人,而是指居住在嶺南地區有上千年曆史的一個重要民系,是相對於廣府、潮汕民係來說的。請一些人不用總稱客家人是移民,台灣的閩南人和客家人都是清朝才遷去台灣的全都稱作本省人,而且改革開放後才遷來廣東的外省人都自稱廣東人,再說客家人遷來嶺南廣東已有上千年的歷史(也不是只有客家人才遷移過),早就成為嶺南廣東等等省份的本地重要族群之一。廣東省內的三大民系(廣府、潮汕、客家)都是雜糅了嶺南最早的原住民百越諸族而最終形成的。
廣東客家人廣東客家人圖冊
客家民係比廣府、潮汕民系形成的時間要晚,但客家人並不比其他兩個民系晚來於廣東,在廣東的河源、惠州等地最早定居的
就是糅合百越族的客家人,當時並沒有客家這個概念(客家這個概念的最終形成已經是很晚的事情)。此後,雖然南下的漢人與閩粵贛三角地區的古越族移民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混化,但其主體仍然是中原人。
客家人是嶺南三大民系之一,客家人的祖先源自中原和嶺南土著,而最終形成於嶺南大地。廣東客家人常常以那些英才男兒為榜樣,啟發教育兒孫,向功勳事業有成的前輩們學習。有人說:有太陽的地方就有中國人,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還有人說:哪裡有陽光,哪裡就有客家人;哪裡有一片土,客家人就在哪裡聚族而居,艱苦創業,繁衍後代。由於客家人行走天下,移民世界,且在海外商界不乏成功者,因此有“東方猶太人”之稱。
在海外,很多國家和地區都有廣東客家人的聚居地(起源於幾百年前的客家人下南洋運動),特別是東南亞的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泰國、新加坡等地,客家話、潮州話、閩南語、粵語是當地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

​廣東客家人/廣東客家人編輯

廣東客家人廣東客家人圖冊
廣東客家人的來歷:客家人的祖先源自中原,是從中原遷徙到南方,是漢民族在中國南方的一個分支。客家文化一方面保留了中原文化的主流特徵,另一方面又容納了所在地民族的文化精華。客家人常常以那些英才男兒為榜樣,啟發教育兒孫,向功勳事業有成的前輩們學習;如近代孫中山、、何子淵、黃遵憲、葉劍英等正是中原南遷漢人的傑出代表。
有人說:有太陽的地方就有中國人,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
還有人說:哪裡有陽光,哪裡就有客家人;哪裡有一片土,客家人就在哪裡聚族而居,艱苦創業,繁衍後代。
由於客家人行走天下,移民世界,且在海外商界不乏成功者,因此有“東方猶太人”之稱。
客家人是遷徙到南方的漢人
說到客家人,人們馬上會問:何謂“客家”?
客家人客家人圖冊
“客家”一詞,在客家語讀( KAKKA),含有“客戶”之意。《辭海》中是這樣解釋的:相傳在4世紀初(西晉末年),生活在黃河流域的一部分漢人因戰亂南遷渡江,至9世紀末(唐朝末年)和13世紀初(南宋末年)又有大批漢人南遷粵、閩、贛、川……即現在的廣東、福建、廣西、江西、湖南、台灣等省區以及海外。為了與當地原居土著居民加以區別,這些外來移民自稱自己是“客戶”,是“客家”,是“客家人”。
由此可見,客家人的祖先源自中原,是從中原遷徙到南方,是漢民族在中國南方的一個分支。客家人的主要聚集地在贛南、閩西、粵東,那裡有29個縣是“純客縣”。在宋末以前,寧化是客家人南遷的集散中心;在明末清初,嘉應州(現梅州市)是客家人的集散中心。客家人以此為軸心向中國南方逐漸擴展並形成了一個獨特的民系——客家民系,成為漢民族8大民系中重要的一支。
據考證,客家人的先民,有過6次大規模的南遷:
第一次南遷是在秦始皇時代。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為了政治和軍事的需要,派兵60萬人“南征百越”。南下的秦軍,從閩粵贛邊入抵揭嶺(即揭陽山,今揭陽縣北150裡),直抵興寧、海豐二縣界。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再派50萬兵丁“南戍五嶺”(今兩廣地區)。這些兵丁長期“戍五嶺,與越雜處”。秦亡後,兩批南下的秦兵都留在當地,成為首批客家人。
第二次南遷是在東晉“五胡亂華”時期。當時,為了避難,一部分中原居民輾轉遷入閩粵贛邊區。稍後,由於南北對峙,又有大約96萬中原人民南遷至長江中游兩岸。其中一部分人口流入贛南,一部分經寧都、石城進入閩粵地區。
廣東客家人廣東客家人圖冊
第三次南遷是在唐末黃巢起義時期。先是唐代安史之亂,給百姓帶來巨大災難,迫使大量中原漢人南逃。唐末黃巢起義,又有大批中原漢人逃入閩粵贛區。如宗室李孟,由長安遷汴梁,繼遷福建寧化古壁鄉。固始人王緒、王潮響應黃巢起義,率光、壽二州農民起義軍五千下江西,致使閩贛邊一帶人口激增。
第四次南遷是宋南渡及宋末時期。金人入侵,建炎南渡,一部分官吏士民流移太湖流域一帶。另一部分士民或南渡大庚嶺,入南雄、始興、韶州;或沿走洪、吉、虔州,而後由虔州入汀州;或滯留贛南各縣。南宋末年,元軍大舉南下,又有大量江浙及江西宋民,從蒲田逃亡廣東沿海潮汕至海南島。
第五次南遷是在明末清初時期。其時,生活在贛南、粵東、粵北的客家人因人口繁衍,而居處又山多地少,遂向川、湘、桂、台諸地以及粵中和粵西一帶遷徙。這次大規模的遷徙,在客家移民史上被稱作“西進運動”。四川的客家基本上來源於這次“西進運動”。當時四川人口因戰亂、瘟疫及自然災害銳減,清政府特別鼓勵移民由“湖廣填四川”。
第六次南遷是19世紀中葉太平天國時期。當時為避戰亂,有一部分客家人遷徙到南亞,有的被誘為契約勞工,被押往馬來西亞、美國、巴拿馬、巴西等地。
除以上6次大規模的南遷外,中原漢人也有因旱災水患逃荒而南遷者,另有歷代官宦、貶謫、經商、遊學而定居閩粵贛邊地區的,但並不是所有南遷的漢人都成為客家人,他們中只有閩粵贛系和源自這一系的人,才被稱為客家人。
據統計,現在生活在中國大陸的客家人,主要分佈在廣東、廣西、江西、福建、四川、湖南、湖北、貴州、台灣、香港、澳門等地區,總人口達5000萬以上,佔漢族人口的5%。在國外,客家人主要分佈在東南亞的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新加坡,東亞的日本、朝鮮,美洲的美國、加拿大、巴西,歐洲的英國、法國、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德國和奧地利等8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3000萬之眾。
客家先祖原本居住在北方,後來搬遷到江南,分住贛、粵、閩、湘、台、瓊諸省,並逐漸散及國外,漫布全球。贛南是客家先民南遷的第一站,也是客家人數最多居住最集中的地區之一。“客家”這一稱謂的來歷是與客家先民的遷徙相關聯的。對其居住地而言,這些人是從別處搬遷過來的“客”,可以說,離開了遷徙就不會有“客家”這一稱謂。
客家人遷徙的原因多種多樣。早期則主要是源於災害的脅迫。諸如殘酷的戰爭、水、旱、蟲等特大自然災害的打擊及瘟疫的流行。中國歷史上每次大規模的戰亂,幾乎都造成了客家人的大遷徙。據史料記載,南北朝時期就有過客家先民的大遷徙。試想,在漫長的歲月裡,“五胡十六國”,戰火不斷,哀鴻遍野,不逃離能活命嗎?據說們陳氏先祖就是在那個時期離開豫西故土輾轉來到江西最後定居贛縣的。“月是故鄉明”啊,開始,先民們也許只想暫時客住一段時間,但慢慢地也就習慣了。於是建造房舍,開墾田地,畜養豬牛,長久地居住下去。由暫時的客住到長久的家居。就這樣,也就永遠的“客家”了!
值得一提的是,有一種特殊方式的遷徙。據說秦始皇為了建造阿房宮,驅趕數万“木客”往贛南興國伐木,沒累死的後來就留在了當地,這大概便是贛南客家最早的先民。
遷徙的過程肯定是艱險的。扶老攜幼,跋山涉水,到一個陌生的地方去安家過日子。客家先民披荊斬棘,排除險阻,“逢山開路,遇水架橋”。他們終於挺過來了,形成今天這樣一支有著數千萬人丁的興旺發達的民系群體。
遷徙的最後一道程序是建房造屋安下家來。一位客屬長者說:“安家最重要的是定屋場的位置。怎麼定呢?要看風水。這個風水,不是地理先生講迷信的那個風水。主要是採陽光,看風向,近水源,傍硬山,擇高地。而坐北朝南、向陽背風、柴近水便、視野開闊則是理想的選擇。”
人們常常讚歎客家人的勤勞、勇敢、堅毅和機智。客家作為一個民系群體,由於先民數代屢次長途的遷徙,它自然比其他群體更多樣更深層次地體驗了社會實際和生產實際,它也就必然受到了更多的錘煉和滋養,積累了更多的處理與自然界關係及社會人際關係的經驗。因此,客家群體中出現過大批的政治家、科學家、文學家、企業家……
客家先民,係來自中原。是歷代因戰亂從中原大規模直接遷徙而至,或輾轉遷入,或官宦、貶謫、經商等原因而落居。其先民遷徙有以下幾個時期:
(一)秦漢統一中國,中原移民開始南下。
1、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秦軍六十萬滅楚“南征百越之君”,集結餘乾之水的秦軍,於公元前221年置閩中郡後,即分兵南下,從閩粵贛邊入抵揭嶺,即揭陽山,今揭陽縣北一百五十里,直抵興寧、海豐二縣界。
2、秦始皇三十三年,五十萬人守五嶺,即趙佗“將卒以戍越”。由是觀之,閩粵贛邊有兩支秦軍屯戍,一戊南野之界,一戍揭嶺。
3、秦始皇三十四年,趙佗又在隔河二里築城以控武水,築萬人城於中宿湞山。趙佗又在龍川築城居之。這批築城者人數不詳,但同期徙往北方邊郡築城可考者,少者三萬戶,多者五萬戶。
4、秦始皇三十六年,估計秦駐閩粵贛邊之戍徙民約佔當地人口三分之一以上。
5、漢武帝元鼎五年(公元前115年),又大批中原士卒南戍嶺南,分駐於郡縣及軍事要衝。
6、漢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閩中及揭陽(潮、梅古為閩越地)的閩越人都搬走了,是地只留下秦中縣徙民的後裔。這說明自此起,閩粵贛邊居民是以中原移民為主體。
(二)漢末建安至東晉永嘉之際,中原人民避難,有一部分人遷入閩粵贛邊區。
東漢末年,中原人民避難入交州,曾掀起一次高潮,南遷主要由海道而來。
南北朝時,南北對峙,中原人民又一次大規模南遷,遷移人口約96萬,大部分穩定在長江中游兩岸,其中一部分入江西贛南,部分又經寧都、石城進入閩粵邊州縣。
永嘉之際,中原士族流入福建者眾。
(三)唐代安史之亂,戰禍給人民帶來巨大災難,中原人民大量南逃。
(四)唐末黃巢起義,中原人民避難者又大批逃入閩粵贛區。如宗室李孟,由長安遷汴梁,繼遷福建寧化古壁鄉。固始人王緒、王潮響應黃巢起義,率光、壽二州農民起義軍五千下江西。唐末至宋、閩贛邊人口激增。
(五)宋南渡與宋末再有大批中原人民逃難至粵中與閩粵贛邊地區。
建炎南渡,一部分官吏士民流移杭、秀、蘇、常、湖、即太湖流域一帶。另一部分而且是大部分隨隆皇太沿走洪、吉、虔州,皇太回臨安。這些士民沒有隨太后的條件,又勢不能北返,因而一部分南渡大庚嶺,入南雄、始興、韶州。一部分由虔州入汀州。一部分滯留贛南各縣。
南宋末年,元軍大舉南下,江浙及江西大量宋民,一路從蒲田逃亡廣東沿海潮汕至海南島。
(六)除以上所述因戰亂大規模南遷外,中原人民因旱災水患逃荒而南來,亦有歷代官宦、貶謫、經商、遊學而定居閩粵贛邊地區者。
從以上史料看,客家先民主要來自中原漢族。

文化/廣東客家人編輯

千百年來,客家人在由北向南的長途跋涉和頻繁的遷徙中;不僅保留了古老中原華夏漢民族固有的優秀文化傳統,而且還吸收了閩越、畬、瑤等族的優秀文化和風俗,從而使客家文化千情萬種、雲蒸霞蔚、獨具特色.成為漢民族文化中光彩奪目的一頁!
語言
客家人有自己的語言,是客家話,以廣東梅州市區(含梅江區、梅縣區)梅城口音的客家話為代表。
客家話主要特點是: 語音上:多送氣音,古全濁聲母,不論平聲仄聲,大多變讀為送氣清音,如,“別,步,抱”多讀作[p'],
“地,大,弟”讀作[ t'-],“在,字,坐”讀作[ ts'-],“舊,舅”讀為[ k'-]。古非敷奉聲母部分字今讀作,而客話讀重唇音,如“斧,分,放,腹”念[p-],“孵,訃”讀[p'-],“扶,肥, 飯”也念[p']。古曉匣母合口字,客家話中多讀[f]聲母或[v-],如火,花念[f-],“話黃換”念[v-]。古是曉組聲母(如“基,欺,希”的聲母),在細音前不腭化,仍保留舌根及喉音[kk' h]的讀法;大部分地區沒有撮口呼韻母,撮口呼韻母混入齊齒呼韻母;古鼻音韻尾和塞音韻尾各地不同程度地保留著;聲調上,多數地區是6個聲調,少數地區有5個或7個聲調。閩西長汀話,連城,清流都沒有入聲,剩下平聲分陰陽,去聲分陰陽,上聲自成調共5個調。
總的來講,粵語沒有以上特徵。步仍讀[b'],地仍讀[d'],在仍讀[z'],
粵語中共有九個聲調,粵語的1、2、3、4聲一般與國語的發音一致,而廣東話中基本的發音大多都可分重音和低音兩種,
娶親
閩西客家人的迎娶婚禮別有風趣。男家的迎親隊抵達女家,新娘出門站在畫有八卦太極圖的米篩中換上新鞋,稱為“過米篩”象徵留下娘家的活土(財氣),到婆家去重創業。接著背出家門,上車(古時用轎)時兄弟用一碗水潑到車上,表示嫁出去的女,潑出去的水。此時,新娘放聲慟哭。到達男家後,在一福命婦手捧盛著柑橘(寓甘甜,吉祥的園盤)的牽引下跨過火紅的木碳爐,以示“興旺”。入門時,新娘跨雞而過,稱“攔門雞”。進入廳堂拜堂後,即入洞房,婚宴開始。深夜鬧洞房,酣樂為止。
迎春
是在農曆立春日,州官縣尹親赴郊外舉行迎春牛儀式,由官員親自扮春官鞭打紙紮春牛或真牛下田犁田,以示重農勤桑。農村則在神前祭祀,家家戶戶採摘冬青樹枝和桃李花,扎在竹竿上,製成“春把”,從天井伸向高空,堂前擺上供品,“立春”時辰一至,焚香燭、放鞭炮,稱“迎春接福”,祈求全家安居樂業,稻菽豐收。有的地方,用土捏成春牛或紙紮春牛,分送各戶,置於灶君之旁,以祈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涼帽
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涼帽用薄薄的蔑片或麥桿編成,斗笠的頂部縫有布,有的還繡著花(多繡梅花),邊沿四周,除正面外,還垂掛著五寸來長的褶疊均勻五彩斑斕的布,遠遠望去像一朵朵飄逸的艷麗鮮花。未婚的姑娘還在垂布的兩端編織著五顏六色的彩帶。彩帶便成為客家姑娘婚否的標誌。涼帽除有遮擋陽光,防雨水、防塵、防沙外,亦是客家婦女的獨特的頭飾。
連城“走古事”
連城縣境以祈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民間娛樂活動。走古事,以戲曲裝扮的兒童立於轎台之上,由22名青壯年抬著,於正月十四上午十點許,在菩薩轎、萬民寶傘、彩旗、十番鼓樂隊的簇擁下,一路鳴銃,在數以萬計的鄉民和遊客的圍觀中,開始競賽,直走到領先的“天宮”棚同第二棚“古事”脫節時,鳴銃進入寸中,第一次“走古事”結束。第二次是正月十五日“古事”列隊到村中的溪流裡。鼓樂隊相互潑水透濕,然後響三銃,“古事”棚蜂擁下水,逆水徑走,他們不顧天寒水深,河石苔滑,跌倒了再爬起來,勇往直前,激烈兢爭,直至抵達終點方允遏止,人們在歡娛中取樂,在兢爭中健身,是春節期間獨特民間體育、娛樂活動。
龍巖採茶燈舞
距今有150多年曆史。採茶燈舞以“採茶”和“撲蝶”為基調,配上輕鬆流暢的民間小調,輕歌曼舞,充滿歡快熱烈的氣氛,是福建民間舞蹈的一朵奇葩。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曾把此曲收入文庫。
姑田遊大龍
元宵佳節遊大龍是連城姑田傳統的群眾性文娛活動,始於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姑田紙紮龍直徑70厘米,長600餘米,由一百五十節組成,由600餘名青壯年參舞,被譽為“天下第一龍”。
閩西漢劇
具有獨特風格,廣泛流行於閩西客家地區和龍巖、漳平等地,是福建省主要的地方戲曲劇種之一。分生、旦、醜、淨四門行當;樂器方面有頭弦、月琴、三弦、琵琶4大件,還有二胡、笛子、嗩吶、大小鑼,銅鑼、碗鑼、堂鼓、大小錢板、夾板等。經收集記錄有本子的傳統劇目達200多個。
閩西木偶戲
木偶多至36個,每個木偶由10多條線操吊,木偶身長76.59厘米,頭約8.32厘米,眼珠會轉、嘴會張合和四肢能活動。分文、武小生,文、武老生,正、武、醜、老旦,文、武淨和文丑等角色。音樂唱腔分“高腔”和“亂彈”兩種。“高腔”的基本曲調為“九調十三腔”,以清為主,用客家話演唱;“亂彈”則吸收閩西漢劇的西皮、二黃唱腔,用官話演唱,木偶戲劇目有幾百個。50年代,閩西木偶戲代表隊曾赴上海參加華東區地方戲曲會演,榮獲“特種藝術表演獎”。

風俗/廣東客家人編輯

客家山歌
客家山歌:流傳千載的天籟之音,“客家山歌遠傳揚,條條唱出情意長,條條唱出郎心事,聲聲唱出妹心腸”。客家山歌是我國著名的民歌之一,是祖國藝術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它繼承了詩經三百篇的風格,世代相傳,具有鮮明的主題和地方特色,富有濃郁的鄉土生活氣息;其藝術風格獨特,語言通俗易懂,生動傳神,流暢自然,文采內涵,耐人尋味。
客家山歌用客家話唱,基本是四句七字體,第一、二、四句押韻;唱時往往觸景生情,即席歌唱,隨口而出,情深意切;唱腔豐富多彩,節奏自由又富於變化,同是客家山歌而同中有異,如梅城山歌、鬆口山歌、石馬山歌,腔調不同,僅梅州就有100多種腔調,但都是曲調高亢、嘹亮、抒情、悠揚,十分動聽;演唱藝術上繼承賦比興的傳統手法,又常用直敘、比喻、雙關、歇後、誇張、疊字等手法;種類和體裁上有山歌號子、愛情山歌、抒情山歌、尾駁尾、虛玄歌、逞歌、猜調等;唱的形式有獨唱、對唱、表演唱等。
千百年來,客家人用它來歌唱勞動生活、抒發情思和鼓舞鬥志,用它來交流感情,聯絡友情,娛樂身
山歌節盛況
心,如:“山歌緊唱心緊開,井水緊打緊有來,唱到青山團團轉,唱到蓮花朵朵開。”但是,舊封建時唱山歌層層受禁,只在山林田間唱,從50年代起才發展到大庭廣眾中唱,唱到北京及至海外。
梅州是客家人聚居中心,客家山歌流行,素稱“山歌之鄉”,哺育出許多著名山歌手,先日有劉三妹,刁嫂子等,現代有餘耀南、湯明哲、陳賢英等。“東教場裡搭歌台,八方歌手逞歌才。山歌好比梅江水,源遠流長滾滾來”。為弘揚客家文化,梅州每逢中秋舉辦山歌節,大打山歌擂台,非常熱鬧。
酒俗文化
家人十分好客,每當親朋戚友到來,他們都喜歡以家釀米酒相待,這種米酒又稱“水酒”,如是初開壇提取的酒,稱之為“酒娘”。這種“酒娘”好喝,度數雖然不高,但後勁大,容易醉人。他們在喝酒時,很注意禮節。
客家人喜歡使用四方桌,俗稱“八仙桌”,一種可供八個人同坐的木頭桌。上座時,他們很重視席位的安排,一般按親朋戚友的尊卑入席就坐。宴席間的大小位,是這樣安排的,如正廳只排有一張桌子,這時以面對大門的左側為首位,右側為第二位。然後從左到右,穿插論序,面對正廳的右側為最小。如果安排二張桌子,這時候以左邊桌位為大,右邊為小,席位大小也是穿插而行。如果安排三桌,稱之為“一品席”,這種情況,以首席為尊。如果安排五桌,一般要排成“梅花席”。
宴席間第一回斟酒(亦稱篩酒),是按尊卑長幼次序先後斟酒,最後再給自己斟酒。酒斟好後,酒壺嘴不能對客人,要對著自己,否則就是失禮。敬酒時,敬酒者要站起來,左手摁胸(表示尊敬和誠意),右手舉杯講幾句祝頌的吉祥語,並且要先喝表示敬意。有人遲到,視不同情況罰酒1-3杯,婦女半杯。如中途退席,要喝1-3杯,才能離席。
客家人喝酒時,為了增添酒興和熱鬧氣氛,在各種宴會場合,或俗、或雅、或簡、或繁,都有猜拳助興的習俗。猜拳時還有一些規則,比如出三時,不能拇指、中指、食指一起出。出一時,大拇指要側向,不能往上翹。出二時,如使用大拇指、食指表示,出手時要側向,不能像燈駁殼槍一樣食指指向對方,以表示禮貌。
客家人酒令,具有豐富的知識性。猜拳的數字從零到拾,如猜中雙方所出的手指合計數,即為勝方。如雙方同時猜中或均未猜中,也有採取“四字式”叫法,比如猜“一”時叫“一品高升”;猜“二”時,叫“兩家和好”;猜“三”時叫“三星高照”;猜“四”時叫“四季發財”;猜“五”時叫“五子登科”;猜“六”時叫“六六順心”;猜“七”時叫“七巧成圖”;猜“八”時叫“八仙慶壽”;猜“九”時叫“九久長長”;猜“十”時叫“十全十美”。所以喊的就是吉祥語。
喝酒猜拳時,一般以三杯酒為一組,輸拳者喝酒,三杯酒喝完就算過關。如餘興未了,可再來一組或幾組。如需請人代拳、代酒,應和對方協商,,徵得對方同意才行。除了猜拳斗酒外,還有出手指點數字斗酒,做法是席間指定一人為首,按大家所出手指的總數,算到誰,誰就得喝一杯,例如大家所出手指是六,從為首者算起,到第六位即為喝酒者。另外也有“轉湯匙”斗酒的,桌中擺一個湯匙,由一人旋轉湯匙,待湯匙停止轉動時,湯匙柄指向誰,誰就得喝一杯。除外還有“猜單雙”斗酒的,在手心中任意放入一枚或兩枚硬幣,讓別人猜單、雙,輸者喝酒。
客家人酒令花樣多,有文化的人還喜歡“字詞令”(包括地方特產令、農諺令等)、“詩詞令”,此外還有“通令”(多是別出心裁,涉及意趣,令人忍俊不禁。),包括猜謎等。客家人喜歡通過酒規酒令、這一群眾喜聞樂見的娛樂遊戲,增添酒興,消除寂寞困倦,直至盡歡盡醉。(摘自《三明僑報》)
婚姻禮俗
客家人的婚姻禮俗受古時風尚影響較重,主要仍以傳宗接代為目的。客家人男婚女嫁講究“明媒正娶”,客家社會正式的婚姻關係是一種“嫁娶婚”,招贅之風並不盛行。
客家社會雖不免亦存在重男輕女的成見,但總體上,男女關係還是較平等的。如,客家婦女與男子在家中同樣力作。因此,女子在娘家時​​,與兄弟平等;出嫁時,父母重視其婚嫁,夫家也必須按傳統禮節,循規蹈矩,才能娶得好媳婦。客家人的婚姻方式,都依照古制“六禮”。隨著社會的變遷,雖有更改,但大致上還是參照舊制辦理。六祀儀式:“說親,送定,報日子和送聘金,盤嫁妝,接親與送親,拜堂與吃麵碗雞”。和古之"六禮"大同小異。婚禮儀式中,仍有鬧房,圓房等舊俗。
新娘出嫁後第三天,娘家宴請女兒,女婿,謂之“請三朝”。這天,女兒不能在娘家住宿,一定得趕回夫家。有些鄉間,娘家過幾天請一些婦女親友到女兒家中做客;或娘家請女兒回家做滿月酒(結婚滿月時)。男女親家各擇日期,設宴互請,謂“上門”,以求加强两親家間的往來。
結婚宴請賓客,俗稱“喜酒”,禮節甚為隆重,過去尤其如此。其中,女方到男家的客人叫“大客”;男方要在門前放鞭炮迎接,他們未到席,不能開宴。新郎要在母舅的首桌執壺,從母舅開始輪流斟酒。賓客按尊卑遠近、長幼入席,外戚尊,本族卑。廳堂左上為首席,右為次,上坐老人,下陪客等等。
其他婚姻形式,如抱童養媳,贅婚,轉親,換親,改嫁等。有些現正逐步少見,消失。
過年習俗
過年“百節年為首”,客家人與全國全省多數地方一樣,視過年為一年中最為隆重和歡樂的節日。人們很早就開始準備過年。九、十月開始曬番薯片、米糕片供過年油炸和炒食。“冬至”一到,開始蒸酒。年近三十日,家家戶戶要蒸糖糕、做米果、殺豬、做豆腐、宰雞等,歡歡喜喜迎接新年到來。
祭灶十二月二十三日祭灶,二十三日晚後要把灶台刷乾淨,把舊的灶君取下燒掉,三十日晨把新像貼上,一送一迎,都要擺置酒肉、糖果、甘蔗、米果等,在灶前燒香、點燭、放紙炮。
入年界農曆十二月二十五日,入“年界”,加緊準備過年,外出的人都要趕回家過年。入年界限後,要教育小孩不能相罵,不能講不吉利的話。在入年界前後,要擇定吉日在屋內掃塵,打掃衛生。要清洗廚桌板凳,洗曬被褥蚊帳,幹乾淨淨過年。
過大年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是過年氣氛最為熱烈、最為歡樂愉快的一日。這天上午,家家戶戶要拜菩薩、敬神。大年三十,各家廳堂要掛起祖宗畫像,在大門口貼上鮮紅春聯,穀倉門上、禽畜欄前、傢俱床鋪以及水缸邊都要貼上紅紙條,叫做“封歲”,也叫“上紅”。大人小孩都要洗澡,穿上新衣,幹乾淨淨過年。各家廳堂還要陳設供桌,佈置香案,擺起雞、魚、肉、果品等,敬奉祖先。
除夕晚上,吃團圓飯,菜餚豐盛。桌上要多放幾副碗筷,以示請祖先回來一起過年。飯前,要先給祖先篩酒,將酒灑地,然後開始吃飯。席間,老人小孩吃雞腿,以示尊老敬幼。
守歲吃罷團圓飯,灶具要洗得乾乾淨淨,以備正月初一早上或全天吃素。晚上要守歲,辭舊歲,迎新春,每個房間要整夜燈火通明,叫“點歲火”,有些地方牛欄、豬舍也要點上燈。家長要給小孩發壓歲錢,有些地方還要給老人壓歲錢。
開大門正月初一按《通書》規定的吉利時辰開大門,頓時鞭炮聲此起彼伏,響徹雲霄。
拜年正月初一早上吃素。飯後人們相互拜年以吉利話相頌。小孩們穿著新衣,歡樂嘻戲,有的爭向年長者拜年:“公公叔叔家發財,糖子餅果拿給涯(我)。”
正月初二,走親戚拜年。特別是新婚女婿(岳家會用書貼來請)要去岳父母家中拜年。一般小倆口一起去,也有隻女婿一人去;有的當天回來,也有住五、六天的。去時要帶小母雞、米果、糖果和香燭、鞭炮等,到時要在岳家祖先靈前燒香、點燭、放鞭炮。中午岳家請客,女婿要喝醉,不醉不熱情。
吃歲飯初三早上吃“歲飯”(有的年前廿九日晚上蒸好,有的正月初二晚上蒸好),飯上插上筷子,家中有幾個人就插幾雙,再插上一根帶葉樹枝,有的還要放上桔、柚等水果。吃歲飯前先要把飯擺在“當天”神位上,供奉天神和祖先。吃歲飯要準備很多菜,有雞有肉,與大年三十吃團圓飯差不多。初三不能殺生,雞要在初二殺好或過年時留下。
出年界正月初五,出年界。廳堂的祖宗畫像要收起,紙門簾要取下燒掉,外出做工幹活的就可以啟程了。
元宵節正月十五日元宵節,又叫“上元節”,家家戶戶要籌辦菜餚,喝酒過年。要鬧元宵,新春遊樂活動到達高潮。
從過年開始到正月十五,各地遊樂活動不斷,以遊龍燈、舞獅為多,有的從正月初一、二起開始活動。龍燈和獅隊來到前,會預先發貼,來後要給他們送紅包、吃點心。龍燈、獅隊等除到各家各戶表演外,還要到村中各廟宇和祠堂向神靈及祖先拜年。逢到春節後的第一​​個墟期,各路龍燈、船燈、獅燈等都要到集上表演,叫做“開墟”。春節到元宵期間,各地還有以下一些遊樂活動:
送春牛一般在年初一,由三、五人組成一個小隊,向各戶送春牛圖,有吹嗩吶的,打小鼓的,敲小鈸的,在每家門口吹打,送上“恭賀新禧”紅貼,主人會給紅包。
稻草龍一截一截,插滿香火,由小孩抬著到各戶灶前和豬舍牛欄去舞,祝賀合家平安、六畜興旺,各戶要給紅包,小孩得歡樂,主人求吉利。
蝙蝠燈也由小孩逐戶去舞,“火龍進屋,要你蠟燭”,“恭喜發財,買田建屋”,蝙蝠燈不收紅包,只要蠟燭。
船燈燈狀似船,在陸地表演遊唱。春節前排練,鑼鼓隊,奏十番配合。到村以後,吃罷點心,在開闊場地表演,由船夫、艘婆唱“十月懷胎”、“十二月古人”、“瓜子仁”、“一枝花”等曲調,艘公只管划船不唱曲。晚上要在祠堂“開天官”,唱“天官賜福”等,最後喝酒吃飯。
獅燈有儺人出場,一個獅頭,一個獅尾,一個孫猴子,一個沙和尚,還有鑼鼓隊。獅、猴、沙和尚演唱完後,要進行武術表演,打拳、舞刀、耍棍、跳桌。獅隊過年前要請師傅教練武術。
春分二月春分,開始掃墓祭祖,也叫“春祭”。掃墓前先要在祠堂舉行隆重的祭祖儀式,殺豬、宰羊,請鼓手吹奏,由禮生念祭文,帶引行三獻禮。春分掃墓開始時,首先掃祭開基祖和遠祖墳墓,全族和全村都要出動,規模很大,隊伍往往達幾百甚至上千人。開基祖和遠祖墓掃完之後,然後分房掃祭各房祖先墳墓,最後各家掃祭家庭私墓。大部分客家地區春季祭祖掃墓,都從春分或更早一些時候開始,最遲清明要掃完。各地有一種說法,謂清明後墓門就關閉,祖先英靈就受用不到了。
清明三月清明,祭拜祖先。客家地區除大部分是春分掃墓祭祖外,也有一些地方是清明掃墓的。清明節這一天,也有一些地方要祭路旁土地伯公等神壇的。
端午節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家家戶戶買肉、殺鴨、包粽子、做米果過節。端午是個大節,許多地方在外面做工的都會回家過節。
中元節客家地區多以七月十五為“鬼節”。有些地方都要提早一天過節,謂“七月十四人過節,七月十五鬼過節”。
有些地方,客家也在七月半祭祖。
中秋節八月十五中秋節,俗稱“八月節”,也是個大節。吃月餅,賞月,慶團圓。各家各戶要置辦酒菜,買豬肉、宰雞鴨、做米果過節。中秋晚上,家人團聚過節,飯後吃月餅賞月。
重陽節九月初九日為重陽節,也叫重九節,俗稱“九月節”,是年尾大節,有“過了重陽無大節”之說,出門的人很多都要趕回家過節。這一天,很多地方人們要帶著小孩登高爬山,有的在高山上放風箏,謂可避邪、避瘟疫。很多老人都說,此俗系祖先從北方中原帶來,代代相傳至今。這一天,有些老人和婦女則上山到庵廟燒香拜佛。
冬至冬至在農曆十一月,也叫“過冬年”。過冬至要吃豬肉、牛肉,做米果、煮湯丸,有錢人要吃鹿茸、人參補冬

社團介紹/廣東客家人編輯

廣東客屬海外聯誼會廣東客屬海外聯誼會文化藝術委員會
深圳永定智力支鄉會深圳長汀智力支鄉會
深圳連城科技支鄉協會深圳市龍崗區客聯會
深圳大學中日影視《客家人》攝影組深圳市海外聯誼會
廣東客屬海外聯誼會廣州地區蕉嶺分會客聯雜誌社
暨南大學華僑華人信息中心梅州客家聯誼會
梅縣區客家聯誼會蕉嶺客家聯誼會
大埔客家聯誼會豐順客家聯誼會
五華客家聯誼會興寧客家聯誼會
平遠客家聯誼會汕頭市僑聯客屬海外聯誼會
惠州客家聯誼會鶴山市客屬聯誼會
湛江市客屬海外聯誼會龍川縣客家聯誼會
翁源縣客家聯誼會始興縣客家聯誼會
河源市客家聯誼會惠州市客家聯誼會
揭西縣客家聯誼會永定縣在穗人士支鄉聯誼會
連城縣在穗同鄉會長汀縣智力支鄉協會廣州分會
上杭縣在穗同鄉聯誼會武平縣在穗同鄉聯誼會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60句精選關於『知識』的經典語錄

在涅貴不缁:處在污濁的環境中,貴在不被污染

《典 論•論文》是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第一篇文學專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