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古斯特洛夫號郵輪當中以威廉·古斯特洛夫號最為慘烈,成為歷史上死難者最多的海難。

威廉·古斯特洛夫號郵輪

Bundesarchiv Bild 183-H27992, Lazarettschiff "Wilhelm Gustloff" in Danzig.jpg
1939年9月23日,停泊在但澤港內作為醫療船的威廉·古斯特洛夫號
艦歷
國籍 British Blue Ensign 德國
建造廠 漢堡布羅姆與沃斯船塢
安放龍骨 1936年8月4日
下水 1937年5月5日
服役 1938年3月15日
結局 1945年1月30日被擊沉
性能諸元
排水量 25,484 GRT
艦長 208.50 公尺
艦寬 23.59 公尺
吃水 船頭6米/船尾7米
動力 Four 8-cylinder MAN diesel engines 9,500 馬力
速度 15.5 節
航程 12,000 海里 @ 15 節
容積 1,465 乘客 (設計)
船員 417 (郵輪) - 173 (海軍)
附註 489 客艙 (248 two-bed and 241 four-bed)
威廉·古斯特洛夫號德語Wilhelm Gustloff)是一艘納粹德國郵輪,由布羅姆與沃斯船塢(Blohm + Voss)所建造,她的名字是來自納粹黨瑞士分部的領袖威廉·古斯特洛夫,於1937年5月5日下水。在二戰末期,此船被用作載走被蘇聯紅軍圍困在東普魯士德國人(包括平民及少數官兵),最後在1945年1月30日於波羅的海蘇軍潛艇發射三枚魚雷擊沉。遇難人數估計由5,300至9,931人不等[1][2],是鐵達尼號的六倍有多,成為歷史上遇難人數最多的海難。湊巧的是,當天正是威廉·古斯特洛夫50歲冥壽,也是希特勒上台的12週年。

歷史

這艘船原是作為納粹德國力量來自歡樂」組織(Kraft durch Freude,縮寫KdF,一個專責為工人提供文娛康樂活動的工會組織)的郵輪,價值約為二千五百萬帝國馬克(RM)。直至1939年為止,威廉·古斯特洛夫號是KdF的郵船隊的旗艦
1939年9月,納粹德國開始對歐洲各國發動侵略,威廉·古斯特洛夫號被軍隊徵用作醫療船至1940年11月。之後這艘船被用作運兵船,負責運載U-潛艇的見習乘員到東普魯士但澤灣Bay of Danzig,現波蘭格但斯克灣(Bay of Gdańsk))畔的哥德哈芬港Gotenhafen,現波蘭格丁尼亞Gdynia))接受訓練。

沉沒

最後一程

威廉·古斯特洛夫號最後的任務是由格丁尼亞撤離德國平民、傷兵及海員經波羅的海返回德國基爾(Kiel)港,船上已登記的海員及乘客總數是6,050人,但這數字並未計算沒有紀錄的數千名難民海恩茨·熊恩(Heinz Schon)於1980及1990年代對威廉·古斯特洛夫號沉沒事件作出過深入的研究,結論出當時船上搭載著173名船員(海軍武裝輔助隊)、918名第二潛艇訓練師(2.Unterseeboot-Lehrdivision)的士官及士兵、373名女性海軍醫護人員、162名受重傷的士兵及8,956名難民(當中只有4,424名難民有紀錄),合共10,582人。[2]這艘船本來的設計只能搭載2,000人以下,但是在充分利用所有船上的公共空間及遊樂設施後,就可以搭載上述人數作短程航行。也就是因為空間有限,船上不能帶太多救生設備,數量只夠少過半數人使用。
1945年1月30日的早上,威廉·古斯特洛夫號離開格丁尼亞港,隨行的船隻有滿載難民的漢薩號(Hansa)客輪和兩艘魚雷艇漢薩號和其中一艘魚雷艇發生故障後不能繼續航行,只剩下另外一艘魚雷艇獅子號(Löwe)[3]負責護送威廉·古斯特洛夫號。船上有四位船長,其中三位是民航船長,一位是海軍船長,他們在決定航線上意見出現分歧。曾當潛艇乘員的威廉·扎恩海軍中尉(Lieutenant Commander Wilhelm Zahn)建議把船駛在近岸的淺水中並關掉所有燈火,以避免受蘇軍潛艇伏擊; 經驗較豐富的總船長弗德里希·彼德遜(Friedrich Petersen)則持不同看法,決定把船駛出深水區。當他從無線電得知德國掃雷艦正迎面駛來時,彼德遜決定開啟船上紅綠兩色的導航燈以避免相撞。但這個錯誤的決定使威廉·古斯特洛夫號的位置在夜間暴露出來。
馬連尼斯高(Alexander Marinesko)領導的蘇軍S級潛艇S-13德軍忽略下冒險駛到但澤灣找尋建功的好機會,果然讓他在格羅森多夫(德語Großendorf波蘭語Władysławowo,也就是今日的符瓦迪斯瓦沃沃)及黎巴(德語Leba波蘭語Łeba,今名韋巴)之間離岸30公里的海面上發現了威廉·古斯特洛夫號和獅子號的行蹤,在當地時間晚上九時(UTC+1),希特勒電台上發表執政12週年的演講完結不久後,馬連尼斯高下令向他以為是軍艦的威廉·古斯特洛夫號發射四枚魚雷,四枚魚雷分別以俄文寫上:
除了寫上「為了史達林」的一枚魚雷卡在發射管外,其餘三枚全部命中目標。[2]第一枚擊中左舷的船頭,第二枚鑽進位於船身中間的游泳池,第三枚擊中尾部的發動機房,爆炸點附近的乘客即時喪命,包括擠在游泳池的女性醫護人員,而船上其他乘客都聽到響亮的爆炸聲。隨之而來的,是船上乘客的驚惶失措。有些難民紛紛湧向救生艇及爭奪救生衣,在混亂中好些救生設備掉下海去。有些人被湧入的海水溺死,有些是因為發生恐慌時在樓梯裡或甲板上遭踩死或壓死,也有些乘客跳進冰冷的海水裡凍斃。一月份的波羅的海水溫平均是攝氏4度,但當天是特別嚴寒的一天,氣溫只有攝氏-10至-18度,海面上有浮冰。有報告指出一些兒童及嬰孩在混亂中與家人失散,也有一些兒童因穿上不合身的成人救生衣而導致在水中頭下腳上,最後溺斃。
被魚雷擊中50分鐘後,威廉·古斯特洛夫號終告沉沒,掉到45米深的海底。之後,德軍方面派出艦艇進行搜救,以下是獲艦艇救起的生還者數字:
搜救艦艇 獲救人數
魚雷艇 T-36 564
魚雷艇獅子號(Löwe) 472
掃雷艦 M387 98
掃雷艦 M375 43
掃雷艦 M341 37
汽船哥丁根號(Gottingen) 28
魚雷回收艇 TF19 7
貨輪哥德蘭號(Gotland) 2
巡邏艇 1703 1
總數 1252
以上是海恩茨·熊恩研究得出的數字,從而推算出是次海難死亡的人數大約9,330人,成為世界航海史上最嚴重的海難。[2]
艾雲·卡比斯(Irwin Kappes)在《The Greatest Marine Disaster in History... and why you probably never heard of it》一書中提到威廉·古斯特洛夫號當時載著超過6,000名乘客。事發15分鐘後,魚雷艇獅子號趕到並盡量把生還者救起。本身載著1,500名難民的郵輪希柏上將號(Admiral Hipper),船長漢尼希斯特(Henigst)接獲瞭望台報告受魚雷襲擊後,仍然選擇繼續冒險救起海面上的生還者。卡比斯並確實地指出海難中的死亡人數應為5,348,但他並沒有在書中提出有關資料來源。[1]
海恩茨·熊恩的研究中對死難者數目作出不同方法的估算。探索頻道(Discovery Channel)節目《未解的歷史》(Unsolved History)中採用了電腦軟體maritime EXODUS根據目擊者有關船上載重密度的報告、模擬逃生路線以及沉船後隨時間過去的生還率作出分析,估算出死難人數達9,400人(以原本10,600 位乘客計算)。[4][5][6]

爭議

二戰中,同盟國軸心國都有不少搭載平民的船隻被擊沉[7],當中以威廉·古斯特洛夫號最為慘烈,成為歷史上死難者最多的海難。1999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君特·格拉斯(Gunter Grass)於2003年4月8日紐約時報的訪問中提到,其中一個令他寫作《蟹行》("Krebsgang")的原因是他不滿一些德國人的言論,說威廉·古斯特洛夫號事件是一樁戰爭罪行。而他覺得並不如此,他認為這樁事件只是戰爭引致的悲慘結果。[8]

殘骸

威廉·古斯特洛夫號的沉沒位置為北緯55.07度,東經17.41度的海底,於波蘭符瓦迪斯瓦沃沃Władysławowo)以西,韋巴Łeba)以東,離岸30公里。沉船附近之海域被劃為戰爭紀念遺址,於波蘭航海圖上以「第73號障礙物」標示。[9]
2006年,船上的一個打撈起來,用作波蘭一家海鮮餐廳的裝飾,之後被借到柏林的「Forced Path」展覽中展出。[10]

小說

蟹行》(2002),作者是1999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君特·格拉斯,這本書就是根據威廉·古斯特洛夫號事件寫作。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60句精選關於『知識』的經典語錄

在涅貴不缁:處在污濁的環境中,貴在不被污染

《典 論•論文》是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第一篇文學專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