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兩代,汀州府一直屬於福建,下轄八個縣,分別是長汀、寧化縣、清流縣、歸化縣(今明溪縣)、連城縣、上杭縣、武平縣、永定縣。汀州府全境八縣,講的方言可能不盡完全相同,但都屬於客家方言的閩西客家話,也是海內外客家人的客家原鄉之一

汀州府

汀州府兩代中國福建省的一個名,乃明洪武元年(1368年)自元朝汀州路更名而來,府治在長汀縣
明清兩代,汀州府一直屬於福建,下轄八個縣,分別是長汀、寧化縣清流縣歸化縣(今明溪縣)、連城縣上杭縣武平縣永定縣。汀州府全境八縣,講的方言可能不盡完全相同,但都屬於客家方言閩西客家話,也是海內外客家人的客家原鄉之一。
1913年(民國二年),廢汀州府,各縣併入汀漳道,最後一任知府王德相。今日,原先汀州府舊地8縣,北邊的寧化縣、清流縣、歸化縣三縣改歸三明市管轄;南邊的長汀縣、連城縣、上杭縣、武平縣、永定縣5縣,改歸龍岩市管轄

汀州

汀州唐朝時設置的
開元二十四年(736年)析福州撫州置,治所長汀縣(今屬福建省)。屬江南東道天寶至德間屬臨汀郡。《元和郡縣誌》汀州:「因長汀溪以為名。」轄境當今福建省武夷山脈以東,三明永安漳平龍巖永定等市縣以西地區。大曆後轄境東北部縮小。
宋朝時,汀州屬福建路。北宋時常每歲秋冬,田事既畢,往往數十百為群,持甲兵旗鼓,往來虔、汀、漳、潮、循、梅、惠、廣八州之地,所致劫人穀帛,掠人婦女,與巡捕吏鬪格,至殺傷卒吏,則起為盜。[1]南宋丘文通晏彪等人於此造反,1949年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將此行為稱為農民起義元朝福建行省至元十五年(1278年)升為汀州路

汀州客語[編輯]

汀州片
Thin-chû-phién
母語國家和地區中國大陸
區域 主要分布在中國福建省龍巖市三明市
母語使用人數480萬[1](2012)
語系漢藏語系
官方地位
作為官方語言
管理機構
語言代碼
ISO 639-1zh
ISO 639-2chi (B)
zho (T)
ISO 639-3hak
ISO 639-6tigz
tiou
汀州客語,或客家語汀州片是漢語客家語的一個支系,主要分布在中國福建省西部的古汀州府區域。[1][2]

劃分與特點[編輯]

對於客家語的劃分一般有兩個版本,新的分片則加入不少福建客家話方言島。

1987年版《中國語言地圖集》[編輯]

中國社科院和澳大利亞人文科學院合編的1987年版《中國語言地圖集》將中國客家語分成八個大片,汀州片為其中之一。此片包括龍巖市的長汀、上杭、永定、武平、連城,三明市的寧化、清流、明溪等8個縣市境內。

2007年《客家方言的分區》[編輯]

謝留文、黃雪貞在《客家方言的分區》將中國客家語分成八個大片,汀州片為其中之一。在1987年版的基礎上,加入了福建省漳州地區和龍巖市中心的客語,這些地區包括詔安縣的秀篆、關陂、太平,平和縣的九峰、長樂,南靖縣的曲江,龍巖市的大池、萬安等鄉鎮。

特點[編輯]

汀州片裡閩西七縣的客語可再細分為南、中、北三個小片。南片包括上杭、永定、武平、北片包括清流、寧化、明溪,中片包括連城和長汀。南片和北片語音特點上有很大的差異,中片的語音特點則介於南片與北片之間。這三片的特點分別是:
小片特點分布
塞音韻尾古去聲來母逢細音泥來母的分混
北片按聲母清濁分為陰去和陽去沒有讀[t]的現象可自由變讀為[n]、[l]清流、寧化、明溪
中片按聲母清濁分為陰去和陽去有讀[t]的現象嚴格對立,分別讀作[n]、[l]連城、長汀
南片有喉塞音[ʔ][-k]韻尾古去清今讀為陰去而古濁去字今讀上聲有讀[t]的現象嚴格對立,分別讀作[n]、[l]上杭、永定、武平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60句精選關於『知識』的經典語錄

在涅貴不缁:處在污濁的環境中,貴在不被污染

《典 論•論文》是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第一篇文學專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