況鍾(1383~1442)字伯律,號如愚。明代江西靖安縣人。初爲縣書吏,吏部尚書呂震奇其才,薦授爲禮部儀制司主事

況鍾
拼音:kuàng zhōng
況鍾(1383~1442)字伯律,號如愚。明代江西靖安縣人。初爲縣書吏,吏部尚書呂震奇其才,薦授爲禮部儀制司主事。任職期間,先後受到明成祖朱棣31次嘉獎。仁宗洪熙元年(1425),被越級提升爲儀制司郎中。宣宗宣德五年(1430),被薦擧出任全國税糧中心地區的蘇州府知府,因政績卓著留任達13年之久,於英宗正統七年(1442)卒於任所。
  

人物簡介

  
況鍾
況鍾
       況鍾,明朝廉官。字伯律,號龍岡,又號如愚。江西靖安人。永樂四年(1406)出任靖安縣禮曹。十三年,以尚書呂震薦,授禮部儀制清吏司主事。二十一年升本司郎中。宣德五年(1430)以尚書蹇義等推薦特授爲蘇州府知府,帝親賜敕書,許以便宜行事。時蘇州府賦役繁重,豪猾舞文爲奸利,最難治理。況鍾爲人剛正廉潔,有治劇之才。知蘇期間,不懾權勢,不畏強暴,敏達敢爲,大力整頓吏治,嚴懲貪官污吏,執法如山,斷獄嚴明,凡有訟者必辯其是非,詳其情狀,爲民申冤昭雪。他還與江西巡撫周忱悉心計畫,奏減蘇州府税糧七十餘萬石,並建義倉,均徭役,疏免軍戶,招複流民,興修水利,發展生產。以政績顯著,三次守蘇達十三年之久。時稱能吏。吏民念其剛正廉潔,孜孜愛民,爲其立生祠,譽之爲“況青天”。正統七年(1442)卒於任。着有《況太守集》 。

  

人物生平


  況鍾早年曾在尚書呂震屬下爲小吏,因有奇才,爲呂震所重視,並推薦爲儀制司主事。明成祖朱棣永樂年間,因薦爲禮部郎中。宣德五年(1430)升任蘇州知府。當時蘇州豪強污吏相互勾結利用,百姓賦税繁重,是全國有名的難治之府。況鍾上任後,許多問題者等待他去處理。開初,不少屬下和群吏都站在他四周,看他如何理事。他假裝不懂,左顧右問,隻按群吏的欲望辦事,群吏們都很高興,私下以爲這位新任太守是很容易欺侮的。幾天後,他召集群吏宣布:前幾天某件事是應該做的,是某某不讓我做;某件事是不應該做的,是某某強行我做的!你們有些人長期以來玩弄這種手段,罪當死!於是將罪大惡極的數人處以死刑,並訓斥那些貪虐庸懦的官吏。因此大震全府,上下都奉法職守。   

  況鍾不僅剛正廉潔,而且孜孜愛民。前後各屆蘇州知府都不能與他相比。他在任期間,先後爲人民辦了許多好事。貪官污吏動不動對百姓處以酷刑,他先後酌情予以減免者近一千四百餘人。同時,他協同巡撫周忱,悉心籌劃,爲百姓奏免賦税糧七十餘萬石。他興利除弊,不遺餘力,鋤豪強,扶良善,是明代著名的清官。因此,百姓對他奉之若神。   

  正統六年(1441),況鍾在蘇州任期十年已滿,當地官民二萬多人向上級請求留任。他死後,很多人爲他哭泣,悲痛不已,並立祠紀念他。對於他的剛正清廉的思想品格和深入實際的求實精神,優秀傳統戲曲《十五貫》作了較深的刻畫,至今仍在人們心目中留下難忘的印象。   

  在文化教育方面,他十分重視培養人才。注重開辦地方學校,招收學生,以儒教培養學生。還重視招收貧困學生,並給他們一定的救濟,使很多單門寒士得以成就學業。有一個叫鄒亮的曾經向況鍾獻詩,請他指點。他看後很高興,覺得鄒亮很有才華,便推薦他當官。有的人爲此寫匿名信誣陷鄒亮,況鍾看信後風趣地說:“這不過是想要我更快地提拔鄒亮已。”不久,鄒亮果然被提任爲吏、刑二部司務,後又升爲御史,並成爲明代“景泰十才子”之一。   

  況鍾的主要著作多收集在《況太守集》中。全書十六卷,卷首、補遺各一卷,爲光緒十年(1884)刊本,津河廣仁堂所刻,今全國隻有中國科學院圖書館、上海圖書館和甘肅省圖書館有全本藏書。另一《況靖安集》,全書八卷,首尾各一卷,爲光緒十七年(1891)刊本,原爲靖安縣城雙溪陳氏藏版,今存江西省圖書館。《四庫全書》均不錄。   
  
況鍾像
況鍾像
       他的詩作以規勸詩爲主,有一定的思想性和藝術性。如對農民,有《勸農詩》二首,其一:“嗟我微材愧牧民,車驅有句向農申。人生務本惟耕鑿,世道還醇重蠟豳。粒粒皆從辛苦出,般般無過樸誠遵。邇來弊革應須盡,並戴堯天荷聖仁。”其二:“田歌四起韻悠颺,阡陌循行勸課忙。父老挈觴隨旆右,兒童驅犢駐車旁。豐穰有光流亡免,游情無民風俗良。早納官租多積穀,防饑防盜樂無荒。”這兩首詩表現了一個正直清廉的封建官吏一方面維護封建統治階級利益的急切願望,另一方面又希望百姓能安居樂業的愛民心情。這可以說是全面表現作者精神面貌的代表作。盡管他是以封建統治階級利益爲前提,但他力圖興利除弊,寄希望於豐衣足食,在客觀上總是符合人民願望的,而且他懂得農民的艱辛,也是一種愛民的表現,所以當他任滿離開蘇州時,許多百姓老幼爲他送行,而他自己卻是“檢點行囊一擔輕”,“如水襟懷對大江”,“不帶江南一寸棉”,這正是他爲官清廉的寫照。   

  對於後代的教育,有《又勉子侄詩》:“存心立品貴無差,子孝臣忠兩盡嘉。惟有一經堪裕後,任貽多寶總虛花。膏腴竟作兒孫累,珠玉還爲妻女瑕。師劍古箴傳肖者,取之不竭用無涯。”作爲一個封建官吏能如此對待自己和教育後代是難能可貴的。   

  在藝術上,他的詩作大多明曉通達,不過多追求形式美,比較質樸自如,熱忱奔放。不少語言口語化,接近民眾語言,因此能更好地爲表現内容服務。
  

人物軼事——況鍾斷案


  況鍾是蘇州知府,一天他奉命連夜監斬常州無錫縣的兩名通奸謀財害命罪犯。臨刑前,二罪犯口口聲聲喊冤枉,淒淒戚戚呼救命。況鍾從二人的申辯中察覺到此案有冤,認爲判處死罪缺乏真憑實據,斬不得。但他隻是奉命監斬,按常規此案已經原審、複審、朝審,三審定案,要複查實在困難,再說,蘇州知府不得審理常州案件,翻案無權。況鍾提起朱筆猶豫再三,他深知這支筆非同一般,一落下就喪二命;明知二人有冤,還要錯殺,這哪里還算得清官?在“刀下留人,時光有限”的危機關頭,他冒違反官場常規和丟官的危險,果斷決定去到“侯門深似海”的巡撫院,向巡撫申訴二囚犯的冤情,要求暫緩斬期數月,待他查明匯報再行處斬。這個巡撫怕影響自己的前程,責怪況鍾擅離職守,越俎代庖。況鍾椐理力爭,並以禦印作抵押。最後巡撫隻給他半月期限,並威嚇如果半月之内查不出結果,就奏明皇上。時間如此緊迫,後果吉凶未蔔,但況鍾一心爲民作主,抓緊時機,親自深入現場調查。他不顧别人的嘲諷,放下官架子,喬扮江湖蔔掛測字先生,在群眾的幫助下,以聰穎的智慧,細致的分析,善變的辭令,找到了真正的凶手婁阿鼠。並親手釋放了無罪的兩個冤民,把真正的凶手婁阿鼠打入了死牢。原來,無錫縣城有個屠夫尤葫蘆,生活貧困,想做小生意無本錢,便往姨娘家借了銅錢十五貫,重開肉店。晚上,他喝得醉熏熏地回到家中,繼女蘇小姐見爹爹拿回這許多錢,便問錢從哪里來。愛開玩笑的尤葫蘆不假思索道:“我把你賣了,這是賣身錢”,而後就昏昏入睡了。蘇小姐悲痛不已,本想求父看在亡母面上,退回賣身錢,可尤葫蘆熟睡不醒。蘇不願爲奴,隻得連夜出逃。半途迷路,恰好遇見幫人做生意的小夥計熊某。因顺路,便一起同行。蘇小姐逃出家門不久,城中專靠賭博爲生的地痞婁阿鼠,輸光賭盡,溜到街上伺機行盜。他見尤葫蘆家大門未關,燈火未熄,便溜進屋里,見尤葫蘆呼呼大睡,枕下還有一袋銅錢,這真是料想不到的好事。他驚喜萬分,躡手躡腳去偷錢,不料驚醒了尤葫蘆。婁阿鼠狗急跳牆,抓起尤葫蘆的肉斧,殺死尤葫蘆,忙亂奪錢而逃。 第二天清晨,鄰居發現尤葫蘆被害,女兒蘇小姐和借回的的十五貫銅錢不在,便認爲是蘇小姐謀財害父。眾鄰一面報官,一面追趕蘇小姐。趕上後,見蘇與一陌生男子同行,而且這男子身上也帶銅錢十五貫。蘇和這小夥被作爲凶犯嫌疑押送到知縣大堂。那知縣過於執,審案時,不讓二人申辯,不管二人有無關係,也不顧小夥所帶之錢的來曆,隻憑“十五貫”,分文不差,數相同,隻根據二人同行的表象,變推斷他倆是通奸、謀財、害命的凶犯,動用大刑,逼迫二人招供畫押。

  況鍾,作爲封建時代的官吏,他能體民苦、察民情,剛正不阿執法嚴明,斷案不搞逼、供、信,注重調查研究和真憑實據,反對主觀、武斷和想當然。這種精神爲曆代人民頌颺和稱讚,也值得那些大搞主觀主義,制造冤,假、錯案的人借鑒。
  

人物成就  

爲官政績

        明代初期,“天下繁劇難治之郡”有九:蘇州、松江、常州、嘉興、湖州、吉安、開封、溫州、瓊州,蘇州尤甚”(《況太守文集》)。首先是賦税繁重。其次是冗員腐敗。蘇州地處沖要,周近駐軍不少,駐軍的擾民問題亦很嚴重。他們甚至公開在長江、太湖中搶劫商船,殺人越貨。此外,民風奢靡,重享樂、工巧取,妓院賭場遍布大市小鎮;地痞惡少結幫團夥,横行城鄉。社會風氣與治安狀況十分惡劣。況鍾在此種情況下出任蘇州知府,挑起了這副歷史的重擔。

  “明主治吏不治民”、“施政以吏治爲先”,有着20多年縣吏、京官經歷的況鍾對此自是格外深明。他上任伊始,第一刀就開割吏弊這個大癰疽。他首先采取欲擒故縱的策略,表面上裝糊塗,一切聽任吏胥所爲,甚至對府衙通判趙忱多次有意的欺凌也不予計較,而在暗地里則將他們的主要罪惡仔細記錄並逐一查實。一個月後,他召集所屬吏胥及若幹父老當堂宣布:一、奉聖旨懲處“屬員人等中作*害民者”;二、令里老們秉公從速把自己轄下的人戶分列善惡兩簿開列上來(善惡簿冊格式欄目由況鍾新創作並當堂發放──規定積大善有大賞,累大惡受重懲;有小善則嘉勉。一月一報,一年一較)。場上人眾不禁悚然凛然。緊接着,況鍾喝出了六名作奸犯科的吏胥,一一列出他們所犯罪行,當堂處死,並將其罪狀遍示城鄉。不久,他通過調查,以貪污罪逮捕了通判趙忱、府經歷傅德、常熟知縣任豫;以無能之過罷免了昆山知縣汪士銘等12名縣級官員。況鍾的這些措施,整飭了府中吏制,也爲他樹立了很高的威信,蘇州地區的社會風氣與治安問題得到了改觀。

  況鍾清楚地知道,扭轉蘇州局面的根本性措施是把蘇州人民從重賦下解脱出來。爲此,他訪問農戶,了解税糧負擔實情,並上書請核減蘇州府官田、税食,並永爲定制。況鍾並不單純消極地懇求減免,而是(與巡撫周忱合作)制定出許多積極的具體措施:如農戶納糧,就近入倉。又如“濟農倉”的設置,更是一個創造-況鍾把免除長途解糧節省下來的耗糧一半直接讓農民得利,另一半作爲“濟農倉”的本金,無息貸予貧苦農民,扶助他們的生產與生活。此外,還制定了“納糧勘合簿”、“力役倉”等措施。時人讚之曰“周密而不疏,施行甚易而不煩”。

  況鍾在其任期内還着手選拔若幹德好幹練人員充實了府、縣衙的吏員;輪流至七縣問案治獄;制訂“禁棍惡積弊”、“革除圩長”、“欽奉清軍”、“戒奢侈”、“嚴贼盜”、“紳士約束子弟”等榜示法令,有力地整頓,改善了社會秩序與風氣。從而,況鍾得到11府7縣廣大民眾的愛戴,呼之爲“青天”!  

文學成就

       在文化教育方面,況鍾十分重視培養人才。注重開辦地方學校,招收學生,以儒教培養學生。還重視招收貧困學生,並給他們一定的救濟,使很多單門寒士得以成就學業。有一個叫鄒亮的曾經向況鍾獻詩,請他指點。他看後很高興,覺得鄒亮很有才華,便推薦他當官。有的人爲此寫匿名信誣陷鄒亮,況鍾看信後風趣地說:“這不過是想要我更快地提拔鄒亮已。”不久,鄒亮果然被提任爲吏、刑二部司務,後又升爲御史,並成爲明代“景泰十才子”之一。
  
況鍾
        況鍾
        況鍾的主要著作多收集在《況太守集》中。全書十六卷,卷首、補遺各一卷,爲光緒十年(1884)刊本,津河廣仁堂所刻,今全國隻有中國科學院圖書館、上海圖書館和甘肅省圖書館有全本藏書。另一《況靖安集》,全書八卷,首尾各一卷,爲光緒十七年(1891)刊本,原爲靖安縣城雙溪陳氏藏版,今存江西省圖書館。《四庫全書》均不錄。他的詩作以規勸詩爲主,有一定的思想性和藝術性。如對農民,有《勸農詩》二首,其一:“嗟我微材愧牧民,車驅有句向農申。人生務本惟耕鑿,世道還醇重蠟豳。粒粒皆從辛苦出,般般無過樸誠遵。邇來弊革應須盡,並戴堯天荷聖仁。”其二:“田歌四起韻悠颺,阡陌循行勸課忙。父老挈觴隨旆右,兒童驅犢駐車旁。豐穰有光流亡免,游情無民風俗良。早納官租多積穀,防饑防盜樂無荒。”這兩首詩表現了一個正直清廉的封建官吏一方面維護封建統治階級利益的急切願望,另一方面又希望百姓能安居樂業的愛民心情。這可以說是全面表現作者精神面貌的代表作。盡管他是以封建統治階級利益爲前提,但他力圖興利除弊,寄希望於豐衣足食,在客觀上總是符合人民願望的,而且他懂得農民的艱辛,也是一種愛民的表現,所以當他任滿離開蘇州時,許多百姓老幼爲他送行,而他自己卻是“檢點行囊一擔輕”,“如水襟懷對大江”,“不帶江南一寸棉”,這正是他爲官清廉的寫照。對於後代的教育,有《又勉子侄詩》:“存心立品貴無差,子孝臣忠兩盡嘉。惟有一經堪裕後,任貽多寶總虛花。膏腴竟作兒孫累,珠玉還爲妻女瑕。師劍古箴傳肖者,取之不竭用無涯。”作爲一個封建官吏能如此對待自己和教育後代是難能可貴的。

  在藝術上,他的詩作大多明曉通達,不過多追求形式美,比較質樸自如,熱忱奔放。不少語言口語化,接近民眾語言,因此能更好地爲表現内容服務。
  

人物影響


  況鍾不僅剛正廉潔,而且孜孜愛民。前後各屆蘇州知府都不能與他相比。他在任期間,先後爲人民辦了許多好事。貪官污吏動不動對百姓處以酷刑,他先後酌情予以減免者近一千四百餘人。同時,他協同巡撫周忱,悉心籌劃,爲百姓奏免賦税糧七十餘萬石。他興利除弊,不遺餘力,鋤豪強,扶良善,是明代著名的清官。因此,百姓對他奉之若神。正統六年(1441),況鍾在蘇州任期十年已滿,當地官民二萬多人向上級請求留任。他死後,很多人爲他哭泣,悲痛不已,並立祠紀念他。對於他的剛正清廉的思想品格和深入實際的求實精神,優秀傳統戲曲《十五貫》作了較深的刻畫,至今仍在人們心目中留下難忘的印象。

  近600年來,況鍾的遺體一直安葬在本縣高湖崖口的神仙山上。然而“文化大革命”浩劫難逃,“法行民樂,民留任遷。青天之譽,公無愧焉”(蘇州滄浪亭五百賢侯祠像讚)的況鍾也被掘墓暴屍剖腹。1983年,在他誕辰600周年之際,縣人民政府又在縣城東郊風景秀麗的登高山上(今況鍾園林内)重新爲況鍾造墓、塑像並建“清風亭”於墓後,彰其業績,激勵來者。2002年6月13日,靖安縣組織學習考察團首次亮相蘇州召開“2002年況鍾故里─江西靖安蘇州)推介懇談會”,與蘇州市聯手共推“況鍾”形象,2003年7月8日蘇州市滄浪區黨政考察團回訪靖安,到況鍾故里探尋清官遺蹟,勉懷歷史,將況鍾的歷史故事繼續傳颺。
  

人物評價


  “勝作十年救時宰相”——海瑞 “況青天”——蘇州人民   

  “法行民樂,民留任遷。青天之譽,公無愧焉”——蘇州滄浪亭五百賢侯祠像讚   

  太守祠前面女牆,城南猶認況家坊。姑蘇逸事鄉人道,兩字青天萬古香。——舒夢蘭   

  “鍾剛正廉潔,孜孜愛民,前後守蘇者莫能及。鍾之後李從智、朱勝相繼知蘇州,鹹奉敕從事,然敕書委寄不如鍾矣。”——《明史·況鍾傳》
  

況鍾墓

  
況鍾墓
  況鍾墓
        近600年來,況鍾的遺體一直安葬在本縣高湖崖口的神仙山上。然而“文化大革命”浩劫難逃,“法行民樂,民留任遷。青天之譽,公無愧焉”(蘇州滄浪亭五百賢侯祠像讚)的況鍾也被掘墓暴屍剖腹。1983年,在他誕辰600周年之際,縣人民政府又在縣城東郊風景秀麗的登高山上(今況鍾園林内)重新爲況鍾造墓、塑像並建“清風亭”於墓後,彰其業績,激勵來者。
  

《明史 列傳第四十九》——況鍾傳


  況鍾,字伯律,靖安人。初以吏事尚書呂震,奇其才,薦授儀制司主事。遷郎中。

  宣德五年,帝以郡守多不稱職,會蘇州等九府缺,皆雄劇地,命部、院臣擧其屬之廉能者補之。鍾用尚書蹇義、胡濙等薦,擢知蘇州,賜敕以遣之。蘇州賦役繁重,豪猾舞文爲奸利,最號難治。鍾乘傳至府。初視事,群吏環立請判牒。鍾佯不省,左右顧問,惟吏所欲行止。吏大喜,謂太守暗,易欺。越三日,召詰之曰:“前某事宜行,若止我;某事宜止,若強我行;若輩舞文久,罪當死。”立捶殺數人,盡斥屬僚之貪虐庸懦者。一府大震,皆奉法。鍾乃蠲煩苛,立條教,事不便民者,立上書言之。

  清軍御史李立勾軍暴,同知張徽承風指,動以酷刑抑配平人。鍾疏免百六十人,役止終本身者千二百四十人。屬縣逋賦四年,凡七百六十餘萬石。鍾請量摺以鈔,爲部議所格,然自是頗蠲減。又言:“近奉詔募人佃官民荒田,官田准民田起科,無人種者除賦額。昆山諸縣民以死徙從軍除籍者,凡三萬三千四百餘戶,所遺官田二千九百八十餘頃,應減税十四萬九千餘石。其他官田沒海者,賦額猶存,宜皆如詔書從事。臣所領七縣,秋糧二百七十七萬九千石有奇。其中民糧止十五萬三千餘石,而官糧乃至二百六十二萬五千餘石,有畝征至三石者,輕重不均如此。洪、永間,令出馬役於北方諸驛,前後四百餘疋,期三歲遣還,今已三十餘歲矣。馬死則補,未有休時。工部征三梭闊布八百疋,浙江十一府止百疋,而蘇州乃至七百,乞敕所司處置。”帝悉報許。

  當是時,屢詔減蘇、松重賦。鍾與巡撫周忱悉心計畫,奏免七十餘萬石。凡忱所行善政,鍾皆協力成之。所積濟農倉粟歲數十萬石,振荒之外,以代民間雜辦及逋租。其爲政,孅悉周密。嚐置二簿識民善惡,以行勸懲。又置通關勘合簿,防出納奸偽。置綱運簿,防運夫侵盜。置館夫簿,防非理需求。興利除害,不遺餘力。鋤豪強,植良善,民奉之若神。

  先是,中使織造采辦及購花木禽鳥者踵至。郡佐以下,動遭笞縛。而衛所將卒,時凌虐小民。鍾在,斂蹟不敢肆。雖上官及他省吏過其地者,鹹心憚之。鍾雖起刀筆,然重學校,禮文儒,單門寒士多見振贍。有鄒亮者,獻詩於鍾。鍾欲薦之,或爲匿名書毁亮。鍾曰:“是欲我速成亮名耳。”立奏之朝。召授吏、刑二部司務。遷御史。

  初,鍾爲吏時,吳江平思忠亦以吏起家,爲吏部司務,遇鍾有恩。至是鍾數延見,執禮甚恭,且令二子給侍,曰:“非無僕隸,欲籍是報公耳。”思忠家素貧,未嚐緣故誼有所幹。人兩賢之。

  鍾嚐丁母憂,郡民詣闕乞留。詔起複。正統六年,秩滿當遷,部民二萬餘人,走訴巡按御史張文昌,乞再任。詔進正三品俸,仍視府事。明年十二月卒於官。吏民聚哭,爲立祠。

  鍾剛正廉潔,孜孜愛民,前後守蘇者莫能及。鍾之後李從智、朱勝相繼知蘇州,鹹奉敕從事,然敕書委寄不如鍾矣。

  李從智,宜賓人。

  朱勝,金華人。勝廉靜精敏,下不能欺。嚐曰:“吏貪,吾不多受牒。隸貪,吾不行杖。獄卒貪,吾不系囚。”由是公庭清肅,民安而化之。居七年,超遷江南左布政使。

  初與鍾同薦者,戶部郎中羅以禮知西安,兵部郎中趙豫知松江,工部郎中莫愚知常州,戶部員外郎邵旻知武昌,刑部員外郎馬儀知杭州,陳本深知吉安,御史陳鼎知建昌,何文淵知溫州,皆賜敕乘傳行。  

歷史評價

  “勝作十年救時宰相”——海瑞 “況青天”——蘇州人民

  “法行民樂,民留任遷。青天之譽,公無愧焉”——蘇州滄浪亭五百賢侯祠像讚

  太守祠前面女牆,城南猶認況家坊。姑蘇逸事鄉人道,兩字青天萬古香。——舒夢蘭

  “鍾剛正廉潔,孜孜愛民,前後守蘇者莫能及。鍾之後李從智、朱勝相繼知蘇州,鹹奉敕從事,然敕書委寄不如鍾矣。”——《明史·況鍾傳》
 

況鍾

況鍾(1383年-1442年),字伯律,號龍岡,又號如愚江西靖安人。明朝著名廉官。

簡歷[編輯]

永樂四年(1406年)任靖安縣禮曹。十三年,由禮部尚書呂震推薦,任禮部儀制清吏司主事。二十一年升本司郎中宣德五年(1430年)以尚書蹇義等人推薦任蘇州府知府。當時蘇州府賦役繁重,很難治理。況鍾為人處事剛正廉潔,不懾於權勢,不畏於強暴,開始大力整頓吏治,懲治貪官污吏。還與江西巡撫周忱合作,減蘇州府稅糧,建造義倉,均徭役,免軍戶,招復流民,興修水利。後來蘇州人民為其立生祠,譽之為「況青天」。
正統七年(1442年)卒,年六十。著有《況太守集》[1]。他與季亨魏觀王觀姚善被人稱為「姑蘇五太守」,並祭祀於學宮[2][3]

夫人[編輯]

娶熊氏,繼娶王、李、舒、萬四氏。

子女[編輯]

生五子二女。
  • 長子:況寧
  • 次子:況寰
  • 三子:況賓
  • 四子:況宇
  • 五子:況守
    • 孫:況淮、況沭、況溁、況溥、況澄、況清、況潔、況浚、況泮、況滔、況沖、況濠、況海、況涌、況瀾

參考文獻[編輯]


  1. ^ 明史》(卷161):「況鍾,字伯律,靖安人。初以吏事尚書呂震,奇其才,薦授儀制司主事。遷郎中。宣德五年,帝以郡守多不稱職,會蘇州等九府缺,皆雄劇地,命部、院臣舉其屬之廉能者補之。鍾用尚書蹇義、胡濙等薦,擢知蘇州,賜敕以遣之。蘇州賦役繁重,豪猾舞文為奸利,最號難治。鍾乘傳至府。初視事,群吏環立請判牒。鍾佯不省,左右顧問,惟吏所欲行止。吏大喜,謂太守暗,易欺。越三日,召詰之曰:「前某事宜行,若止我;某事宜止,若強我行;若輩舞文久,罪當死。」立捶殺數人,盡斥屬僚之貪虐庸懦者。一府大震,皆奉法。鍾乃蠲煩苛,立條教,事不便民者,立上書言之。」
  2. ^ 明史》(卷140):「王觀,字尚賓,祥符人。性耿介,儀度英偉,善談論。由鄉薦入太學,擢知蘇州府。公廉有威。黠吏錢英屢陷長官,觀捶殺之。事聞,太祖遣行人賫敕褒之,勞以御酒。歲大崐,民多逋賦,部使者督甚急。觀置酒,延諸富人,勸貸貧民償,辭指誠懇,富人皆感動,逋賦以完。朝廷嘉其能,榜以勵天下。守蘇者前有季亨、魏觀,後有姚善、況鍾,皆賢,稱「姑蘇五太守」,並祀學宮。」
  3. ^ 《古今圖書集成•氏族典卷•諸姓部》:況鍾,按《明外史況鍾傳》:「鍾,字伯律,靖安人。初以吏事尚書呂震,薦授儀制司主事,遷郎中。宣德五年,擢知蘇州,丁憂,去民,詣闕乞留,詔起複。鍾為政務,鋤豪強,植良弱,興利除害,不遺餘力,正統六年,鍾秩滿當遷,部民二萬餘人,走訴巡按御史張文昌,乞再任。詔進,二秩如民請,明年卒官。」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60句精選關於『知識』的經典語錄

在涅貴不缁:處在污濁的環境中,貴在不被污染

《典 論•論文》是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第一篇文學專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