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毛伯溫 朱厚熜(明世宗)

送毛伯溫


【作品名稱】送毛伯溫 
【創作年代】明朝   
【作者姓名】朱厚熜(明世宗)
【文學體裁】七言詩

2作品原文

送毛伯溫
大將南征膽氣豪②,腰橫秋水雁翎刀③。
風吹鼉鼓山河動④,電閃旌旗日月高⑤。
天上麒麟原有種⑥,穴中螻蟻豈能逃⑦。
太平待詔歸來日⑧,朕與先生解戰袍⑨。

3作品註釋

①毛伯溫:字汝厲,吉水(屬江西)人。明武宗正德年間進士。1539年(明世宗嘉靖十八年)派他討伐安南(越南)莫登庸之亂。他出征一年多,兵不血刃,平定安南,因功被加封太子太保。
②大將:指毛伯溫。
③橫:橫挎。秋水:形容刀劍如秋水般明亮閃光。雁翎刀:形狀如大雁羽毛般的刀。
④鼉鼓:用鱷魚皮做成的戰鼓。
⑤旌旗:指揮作戰的軍旗。
⑥麒麟:一種傳說中的神獸,這裡用比喻來稱讚毛伯溫的傑出才幹。
⑦螻蟻:螻蛄和螞蟻,這裡用來比喻安南叛軍不堪一擊,不成氣候。
⑧詔:皇帝的詔令。
⑨朕:皇帝的自稱。先生:指毛伯溫。

4作品譯文

將軍你爭伐南方,膽氣豪邁無比,   
腰間的鋼刀如同一泓秋水般明亮 。  
風吹電閃之中旌旗飄,
戰鼓擂動,山河震動,日月高標。
將軍神勇天生,猶如天上麒麟的後代,   
敵人如同洞里的螻蟻一般,怎麼能逃走呢?   
等到天下太平,將軍奉詔,班師回朝的時候,   
我(指嘉靖自己)親自為將軍解下戰袍,為將軍接風。

5作品簡析

這是毛伯溫出征安南時,明世宗朱厚熜(cōng)為其寫的壯行詩。首聯寫主將氣概和出師時的裝束,充滿豪壯之氣。頷聯寫鼓鳴旗展,以襯軍威。前四句是對毛伯溫和將士們的讚揚,稱讚他們豪氣凜然,撼動山河。頸聯作敵我分析,言麒麟有種,螻蟻難逃,用「螻蟻」來蔑視叛軍,比喻中有議論。尾聯既表達了對毛伯溫出征必勝的信心,更是對毛伯溫的信任和鼓勵。全詩寫得明白曉暢,鏗鏘有力,氣勢非凡,反映出明世宗早期勵精圖治的精神面貌。[2-3]

6作者簡介

朱厚熜(1507-1566),明朝皇帝。明憲宗之孫,明武宗堂弟。明武宗死,無嗣,乃至京即位。他是明朝第十一代皇帝,在位四十五年。早期曾斬殺權貴,還田於民,但到晚期,迷通道教,二十餘年不理朝政,一心只求長生不老,致使國家危機四伏,邊患迭起。卒葬永陵(北京昌平),廟號世宗。
  

毛伯溫[編輯]

毛伯溫

大明光祿大夫柱國太子太保兵部尚書
籍貫江西吉水縣
族裔漢族
字號字汝厲,號東塘
出生成化十八年(1482年)
江西吉水縣
逝世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
江西吉水縣
出身
  • 正德三年戊辰科同進士出身
毛伯溫(1482年-1545年),字汝厲,號東塘,江西吉水縣人。明朝政治人物。嘉靖朝曾官兵部尚書,征討安南,得勝還朝。

生平[編輯]

仕途多舛[編輯]

毛伯溫祖籍浙江三衢初,其先在吉州為官,定居于吉水縣。正德二年(1507年),毛伯溫中舉人,次年聯捷進士,任紹興府推官。正德六年(1511年),擢河南道監察御史,先後巡按福建河南,所至有政聲。世宗登極,清理正德弊政,伯溫上疏請斬宦官同黨蕭敬,中官屏氣。嘉靖元年(1522年),任大理寺丞,升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寧夏。因「李福達獄」牽連,被削職歸里。嘉靖十一年(1532年)九月,官復原職,理都察院事。次年,進左副都御史。不久又因趙府宗人祜椋訐攻而解官。[1]

征討安南[編輯]

嘉靖十五年(1536年)冬,禮部尚書夏言疏言安南多年不貢,請求出兵討伐。於是推毛伯溫為右都御史,與咸寧侯仇鸞協同治兵待命。毛伯溫以父喪推辭,朝廷不許。次年五月到達京師,上呈方略六事。此事,安南世孫黎寧派遣陪臣鄭惟僚等控訴莫登庸弒逆,請明廷興師復仇。世宗疑其不實,下令暫緩出師,並敕兩廣、雲南守臣核實後上報,而命伯溫協理都察院事。御史何維柏疏請放伯溫終制,世宗不許。伯溫則引疾不出,直到守喪期滿方才視事。[2]
嘉靖十六年(1538年)冬,遷工部尚書。嘉靖十七年(1539年)春,黔國公沐朝輔等以莫登庸已上降表為由,請求寬免其罪,並批准入貢,廷議不可。於是改毛伯溫兵部尚書兼右都御史,準備領兵南下。然而世宗以用兵事重,征討之意並不堅決,特欲以威服之。朝論也多主不應興師。朝制下發數月,兩廣總督侍郎張經稱,須兵三十萬,餉百六十萬石。欽州知州林希元則極言登庸易取,請求即日出師。兵部尚書張瓚本即無所策劃,於是又請廷議。世宗不悅,出師之事復止。命毛伯溫仍協理都察院事。[3]
此時,莫登庸害怕明廷征討,數次上表請降。世宗本欲藉此招撫,於是派侍郎黃綰招諭。黃綰多有要求,世宗怒,將其罷官,又下廷議,眾臣皆言應該征討。嘉靖十八年閏七月,世宗命毛伯溫、仇鸞南征。毛伯溫等到達廣西,會同總督張經,總兵官安遠侯柳珣,參政翁萬達張岳等議,徵集兩廣、福建、湖廣官兵十二萬五千餘人,分三哨,自憑祥龍峒思陵州入安南,以奇兵兩支為聲援,又檄雲南巡撫汪文盛帥兵駐蓮花灘,也分兵三路進軍。部署方定,仇鸞因罪召還,以柳珣代替。嘉靖十九年秋,毛伯溫等進駐南寧,將檄文發往安南。莫登庸大懼,請降。毛伯溫承製受降,宣天子恩威,納其圖籍。回報京師,世宗非常滿意,詔改安南國為安南都統使司,以莫登庸為都統使,世襲。毛伯溫受命一年有餘,不發一箭即平定安南,論功加太子太保[4]

整飭邊防[編輯]

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正月,毛伯溫還朝,仍理院事。邊關數度有警,伯溫請築京師外城。十月,兵部尚書張瓚病卒,伯溫代理其職。張瓚貪腐瀆職,伯溫上疏建言邊防二十四事,整飭軍紀,革除冗員。[5]
次年二月,世宗南巡承天府。詔毛伯溫總督宣、大、山西軍務。不久,遴選宮僚,加兼太子賓客。大同管轄的鎮邊、鎮川、弘賜、鎮河、鎮虜五堡,相距二百餘里,距離蒙古營帳極近。此前,巡撫張文錦因築堡招致兵亂,此後即無人再敢倡議重修。毛伯溫道:「變所由生,以任用匪人,非建議謬也。」最終將五堡重新營建,募軍三千防守。以此功,加太子少保[6]

削籍歸返[編輯]

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秋,順天巡撫朱方以秋防結束為由請求撤兵。不久,蒙古入侵,直逼近畿。世宗震怒,總督翟鵬遣戍,朱方杖死。御史舒汀揭發,朱方僅僅建議撤薊兵,而撤宣、大,則是毛伯溫與職方郎韓最之罪。世宗於是削伯溫籍,杖韓最八十,遣戍極邊。毛伯溫歸里,後背發而卒。穆宗即位,厚賜撫恤。天啟初年,追諡襄懋[7]

著作[編輯]

毛伯溫工詩,有《毛襄懋集》18卷、《東塘詩集》10卷及《毛襄懋奏議》20卷。

評價[編輯]

《明史》評價毛伯溫「氣宇沉毅,飲啖兼十人。臨事決機,不動聲色。」[8]

注釋[編輯]

  1. ^ 《明史·卷一百九十八》:毛伯溫,字汝厲,吉水人。祖超,廣西知府。伯溫登正德三年進士,授紹興府推官。擢御史,巡按福建、河南。世宗即位,中官張銳、張忠等論死,其黨蕭敬、韋霦陰緩之。伯溫請並誅敬、霦,中官為屏氣。嘉靖初,遷大理寺丞。擢右僉都御史,巡撫寧夏。李福達獄起,坐為大理時失入,褫職歸。用薦起故官,撫山西,移順天,皆未赴。改理院事,進左副都御史。為趙府宗人祐椋所訐,解官候勘。已,復褫職。
  2. ^ 《明史·卷一百九十八》:十五年冬,皇嗣生,將頒詔外國。禮部尚書夏言以安南久失朝貢,不當遣使,請討之。遂起伯溫右都御史,與咸寧侯仇鸞治兵待命。以父喪辭,不許。明年五月至京,上方略六事。會安南世孫黎寧遣陪臣鄭惟僚等訴莫登庸弒逆,請興師復仇。帝疑其不實,命暫緩師,敕兩廣、雲南守臣勘報,而命伯溫協理院事。御史何維柏請聽伯溫終制,不許。伯溫引疾不出,至禫除始起視事。
  3. ^ 《明史·卷一百九十八》:其冬遷工部尚書。十七年春,黔國公沐朝輔等以登庸降表至,請宥罪許貢。先是,雲南巡撫汪文盛奏登庸聞發兵進討,遣使潛覘。帝已敕遵前詔進兵,文盛又納安南降人武文淵策,具言登庸可破狀,復傳檄安南令奉表獻地。及是,下朝輔奏付廷議,僉言不可許。乃改伯溫兵部尚書兼右都御史,剋期啟行。帝以用兵事重,無必討意,特欲威服之。而兵部尚書張瓚無所畫,視帝意為可否。朝論多主不當興師,顧不敢顯諫。制下數月,兩廣總督侍郎張經以用兵方略上,且言須兵三十萬,餉百六十萬石。欽州知州林希元則極言登庸易取,請即日出師。瓚不敢決,復請廷議。議上無成策,帝不懌,讓瓚,師復止。命伯溫仍協理院事。
  4. ^ 《明史·卷一百九十八》:是時登庸懼討,數上表乞降。帝亦欲因撫之,遣侍郎黃綰招諭。綰多所要求,帝怒,罷綰。再下廷議,咸言當討,帝從之。閏七月命伯溫、鸞南征。文武三品以下不用命者,許軍令從事。伯溫等至廣西,會總督張經,總兵官安遠侯柳珣,參政翁萬達、張岳等議,征兩廣、福建、湖廣狼土官兵凡十二萬五千餘人,分三哨,自憑祥、龍峒、思陵州入,而以奇兵二為聲援。檄雲南巡撫汪文盛帥兵駐蓮花灘,亦分三道進。部署已定,會鸞有罪召還,即以珣代。十九年秋,伯溫等進駐南寧。檄安南臣民,諭以天朝興滅繼絕之義,罪止登庸父子,舉郡縣降者以其地授之。懸重購購登庸父子,而宣諭登庸籍土地、人民納款,即如詔書宥罪。登庸大懼,遣使詣萬達乞降,詞甚哀。萬達送之伯溫所。伯溫承製許之,宣天子恩威,納其圖籍,並所還欽州四峒地。權令還國聽命。馳疏以聞,帝大悅。詔改安南國為安南都統使司,以登庸為都統使,世襲,置十三宣撫司,令自署置。伯溫受命歲余,不發一矢,而安南定,由帝本不欲用兵故也。論功,加太子太保。
  5. ^ 《明史·卷一百九十八》:二十一年正月還朝,復理院事。邊關數有警,伯溫請築京師外城。帝已報可,給事中劉養直言,廟工方興,物力難繼,乃命暫止。其年十月,張瓚卒,伯溫代為兵部。瓚貪黷,在部八年,戎備盡墮。伯溫會廷臣議上防邊二十四事,軍令一新。言官建議,請核實新軍、京軍及內府力士、匠役,以裕國儲。伯溫因上冗濫當革者二十餘條,凡錦衣、騰驤諸衛,御馬、內官、尚膳諸監,素為中貴盤踞者,盡在革中。帝稱善,立命清汰。宿弊頗厘,而左右近習多不悅。
  6. ^ 《明史·卷一百九十八》:明年二月,帝幸承天。詔伯溫總督宣、大、山西軍務。俄選宮僚,加兼太子賓客。大同所轄鎮邊、鎮川、弘賜、鎮河、鎮虜五堡,相距二百餘里,極邊近賊帳。自巡撫張文錦以築堡致亂,後無敢議修者。伯溫曰:「變所由生,以任用匪人,非建議謬也。」卒營之。募軍三千防守,給以閒田,永除其賦。邊防賴焉。錄功,加太子少保。
  7. ^ 《明史·卷一百九十八》:二十三年秋,順天巡撫朱方以防秋畢請撤客兵。未幾,寇大入,直逼畿輔。帝震怒,並械總督翟鵬遣戍,斃方杖下。御史舒汀言,方止議撤薊兵,而並撤宣、大,則伯溫與職方郎韓最也。帝遂削伯溫籍,杖最八十,戍極邊。伯溫歸,疽發背卒。穆宗立,復官,賜恤。天啟初,追諡襄懋。
  8. ^ 《明史·卷一百九十八》:伯溫氣宇沉毅,飲啖兼十人。臨事決機,不動聲色。安南之役,萬達、岳策為多。伯溫力薦於朝,二人遂得任用。

參考資料



官銜
前任:
張瓚
明朝兵部尚書
嘉靖十七年
(1538年)
繼任:
張瓚
前任:
劉天和
明朝兵部尚書
嘉靖二十一年-二十三年
(1542年-1544年)
繼任:
戴金
[隱藏]
閱   論   編
正德三年(1508年)戊辰科殿試金榜
第一甲
賜進士及第
共3名
呂 柟 - 景 暘 - 戴大賓
第二甲
賜進士出身
共115名
焦黃中 - 邵 銳 - 黃 芳 - 劉 仁 - 歐陽重 - 江 曉 - 鄭 瓚 - 孫 經 - 宋 卿 - 方 鵬
劉大謨 - 吳 恕 - 邊 偉 - 楊 薰 - 楊 式 - 黃志達 - 嚴承範 - 宿 進 - 盛 茂 - 侯宜正
汪克章 - 吳 山 - 鄒 相 - 蔡 芝 - 陸巽章 - 鄭 諫 - 張正蒙 - 周 坤 - 王 棟 - 周尙化
徐 度 - 劉天和 - 沈良佐 - 楊叔通 - 茹鳴鳳 - 周 礽 - 葛 恆 - 吳仕典 - 姚 鵬 - 周 金
甘公亮 - 馮 馴 - 于 鏊 - 劉鶴年 - 張 欒 - 王大用 - 楊 易 - 周崇義 - 丁 奉 - 王 寵
胡 忠 - 郁 采 - 劉 文 - 歐陽席 - 王 淮 - 鄭文炳 - 韓邦奇 - 夏邦謨 - 路 迎 - 張 鍵
邵 鏞 - 王 浚 - 王用賢 - 滕 謐 - 許廷弼 - 劉 鵬 - 伍 全 - 林 紹 - 汪 賜 - 曾 璵
李 琚 - 李 滄 - 劉鍾英 - 章 槩 - 汪 玉 - 張 福 - 王崇仁 - 林 通 - 王九峯 - 胡 止
樊守愚 - 黃嘉愛 - 錢 宏 - 成 周 - 陸 溥 - 歐陽申 - 陳大中 - 徐文元 - 周 卿 - 鄧 炳
顏 正 - 祝 鑾 - 王崇慶 - 陳維藩 - 韓邦靖 - 徐金陵 - 唐 昇 - 張 淮 - 劉文煥 - 余 志
姜 龍 - 楊 最 - 馬允中 - 凌 楷 - 戴 冠 - 楊士魁 - 翟 鵬 - 胡 德 - 黃 流 - 吳期英
姚 潛 - 段 金 - 徐 愛 - 周 愚 - 曹 㴱 - --- - --- - --- - --- - ---
第三甲
賜同進士出身
共231名
胡纘宗 - 李志學 - 韓守愚 - 張 楠 - 羅 輅 - 潘 鵬 - 李 墀 - 李翰臣 - 黃 重 - 沈 灼
邵 錫 - 張世衡 - 吳 巖 - 方 鳳 - 吳天俸 - 朱 鑑 - 雷 雯 - 于 溱 - 楊時周 - 胡 椿
王 相 - 朱寔昌 - 丁 貴 - 程 昌 - 成敏華 - 方 宸 - 吳 瓚 - 陳 翀 - 劉 璿 - 張以莊
張行甫 - 吳 欽 - 張 紘 - 毛伯溫 - 唐 鵬 - 歐陽鐸 - 余 珊 - 何文邦 - 胡大全 - 王 諤
李 穩 - 張 煥 - 徐文華 - 夏良勝 - 寇天敍 - 王 疇 - 唐鳳儀 - 江萬實 - 陸 禮 - 史 魯
杜 昌 - 宋 滄 - 李 緯 - 趙 淵 - 盧 楫 - 曹 鍷 - 陳天錫 - 張 璿 - 謝 艮 - 謝 階
朱 璣 - 張 縉 - 竇 信 - 劉澄甫 - 吳 吉 - 胡 守 - 黎 龍 - 李 元 - 葉 寬 - 銀 鏡
丁致祥 - 趙 春 - 姚 永 - 孫 綬 - 龍 琰 - 唐 龍 - 蕭 瑞 - 何 鰲 - 褚元良 - 李 顯
鄭主敬 - 堯 弼 - 李 金 - 陸 伸 - 周 鎬 - 況 照 - 姜 岐 - 蔣 愷 - 廖 珊 - 許 路
王 珮 - 張元電 - 張申甫 - 周朝佐 - 毛 鳳 - 呂 經 - 周文興 - 石天柱 - 潘 鑑 - 史 紳
李邦用 - 孔孟富 - 田 龍 - 蕭 海 - 謝能繼 - 張 俅 - 黃 雄 - 田 蘭 - 俞 緇 - 吾 翕
趙 鶴 - 童 寬 - 詹 惠 - 林近龍 - 高 瑁 - 薛 瑞 - 陳 銘 - 樊 文 - 嚴 謹 - 王瑞之
呂秉彝 - 祝 壽 - 陸 範 - 胡文靜 - 周期雍 - 胡克忠 - 方 選 - 朱志榮 - 王汝舟 - 魏 璄
劉 洙 - 朱 冕 - 彭辨之 - 程啓充 - 武 文 - 王 鉼 - 閻 欽 - 田惟祜 - 牛天麟 - 錢 琦
蘇 恩 - 陳 傑 - 潘 塤 - 朱 槩 - 賴 鳳 - 張 鉞 - 武尙文 - 孫 璽 - 陳伯諒 - 易 蓁
馮 裕 - 劉 儒 - 陳 談 - 熊 相 - 柳 稷 - 胡 潔 - 楊 鳳 - 盛 瀧 - 許 逵 - 陳 華
陳昊元 - 李 玘 - 尤 樾 - 孫孟和 - 王 光 - 燕 澄 - 毛汝乾 - 潘 湘 - 李文輝 - 林 鉞
邢 寰 - 胡 巍 - 申 惠 - 牛 鸞 - 唐 勳 - 劉秉監 - 萬 鎡 - 梁敏政 - 朱 冠 - 王 度
謝 顯 - 龍 誥 - 陸 震 - 張 宏 - 王德明 - 李 彥 - 張 英 - 袁宗儒 - 汪 瑛 - 張 麃
孫 鳳 - 楊 谷 - 姚 僖 - 孫 佐 - 王 鑾 - 馬 錄 - 郭 郊 - 鍾卿密 - 楊 琠 - 李 純
李 璣 - 盧 銳 - 成 英 - 方 仕 - 陳 恩 - 許 振 - 顧可適 - 郭 仕 - 王 言 - 趙 鏊
王 芳 - 王 崧 - 王應鵬 - 將 達 - 駱用卿 - 黃 卿 - 王 潮 - 方 豪 - 徐 潭 - 葉廷會
盧 煦 - 石 麟 - 賈 運 - 張永泰 - 劉司直 - 張文魁 - 李 覺 - 郭 震 - 楊 淳 - 陳常道
杜 寀 - --- - --- - --- - --- - --- - --- - --- - --- - ---
前一科:弘治十八年乙丑科 · 後一科:正德六年辛未科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60句精選關於『知識』的經典語錄

在涅貴不缁:處在污濁的環境中,貴在不被污染

《典 論•論文》是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第一篇文學專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