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毒渦鞭毛藻 介形蟲

有毒渦鞭毛藻[編輯]


有毒渦鞭毛藻
有毒渦鞭毛藻(toxic dinoflagellate)是一類會產生毒素的渦鞭毛藻(甲藻門),日本的長崎,美國的華盛頓皆有繁殖。現存的海洋藻類約有19,000-25,000種,其中有30-40種渦鞭毛藻含有毒性成分,最常見的是麻痺性貝毒,一旦魚類或人類不當食用有毒渦鞭毛藻,毒素不會排出體外,長年蓄積在體內。

分類[編輯]

有毒渦鞭毛藻所産生的毒性種類如下,大致可分四種。
  1. 與魚貝類直接作用,是一種食物鏈的直接反應。無毒的西施舌食用毛藻後成為有毒的西施舌。
  2. 麻痺性貝毒 (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ing)
  3. 下痢性貝毒 (Diarrheal shellfish poisoning)
  4. 神經性貝毒 (Neurotoxic shellfish poisoning)

主要的有毒渦鞭毛藻[編輯]

Alexandrium 屬
會產生麻痺性貝毒(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ing; PSP)的渦鞭毛藻。
Dinophysis 屬
會産生下痢性貝毒(diarrhetic shellfish poisoning; DSP)的渦鞭毛藻。

毒種類[編輯]

有毒渦鞭毛藻所産生主要毒素。

Saxitoxin
saxitoxin; STX
生物鹼的一種,屬於麻痺性貝毒。分子量299.29、CAS登録號碼是 35523-89-8。1975年決定其結構。



介形蟲
介形蟲在奧陶紀出現,一直延續到現代。介形蟲是生長在水域中的無脊椎動物。大的像米粒,小的肉眼看不清,通常只有o.5~1毫米大小。找石油總少不了它。因為在陸地上或海洋中的沉積中,介形蟲的模樣不一樣。憑著這樣一些不同形狀、花飾的介形蟲,石油地質工作者就能判斷深到幾千米鑽孔內的地層時代。通過許多鑽孔資料的綜合分析,就能掌握油田含油地層的分佈規律。

1 介形蟲 -基本信息   

介形蟲介形蟲
       介形蟲
  mussel shrimp
  介形蟲
  基本翻譯
  ostracoda
  網路釋義
  介形蟲類:ostracodes
  亦作seed shrimp或ostracod。
  介形亞綱(Ostracoda)的甲殼動物,分佈廣。

2 介形蟲 -一般特徵

介形蟲介形蟲
節肢動物門甲殼綱介形蟲亞綱,個體微小(0.4—2mm,最大達5—7cm)。軟體被包在兩瓣殼內。殼形多樣
軀體兩側對稱,不分節,被包在兩個殼瓣之間。殼面光滑,但不具生長線。 器官發育較完善,身體分頭部和胸部。具附肢, 末端具尾叉。兩殼瓣可不相等,殼質分兩層外層——鈣質層;內層——幾丁質,邊緣可鈣化。具雙形現象。生活領域廣泛,能適應淡水、海水等多種生活環境。自早寒武世出現,一直到現代還相當繁盛。


3 介形蟲 -現代介形蟲

主要構造
1、軟體
介形蟲身體兩側對稱,不分節,外被兩瓣殼包裹,個體雖小,但結構複雜,各種器官發育比較完善身體分為頭部和胸部,二者的接合處不明顯。頭部大,約佔身體大小的一半,胸部末端生有一對尾叉。眼位於頭部背側,通常為單個的眼,多數介形蟲不具眼,有的屬種幼年期具眼,到成年期消失。介形蟲身體某些部位生有剛毛,通過殼壁的毛細血管伸出殼外司感覺作用。消化系統位於頭部腹側的口、食道、胃、腸及位於身體後端的肛門組成。無腮,通過薄的體壁自然擴散進行呼吸。除了個體較大,浮遊類型的目之外,均缺少血管和心臟。肌肉系統複雜。
頭和胸部具7對分節的附肢,基本是雙枝型,包括兩個明顯的分支:外側的外肢和內側的內肢。附肢上具剛毛,末端為爪。頭部生有4對附肢,位於前面的第一觸角,為長而向前逐漸變細的單肢型附肢,用於爬行、游泳和攝食。其後第二觸角用於爬行、游泳和攀登。口附近的雙肢型大顎基部堅硬具強齒,幫助咀嚼食物。口後邊雙肢型小顎可以攪動水體提供濾食水流,同時加強動物體周圍的水循環有助於呼吸作用。胸部生有3對附肢,常為單肢型,主要用於爬行和挖掘。
2、繁殖和個體發育
雌雄異體,多數以單性生殖方式產生後代,有些屬種行兩性生殖,也有兩性生殖和單性生殖都可以進行。雌性生殖器官由位於身體後部的卵巢及輸卵管組成。在任何時候都可以生殖。在不適宜的環境行單性生殖,而在適宜的環境行兩性生殖。卵呈圓形或卵圓形,耐乾旱及寒冷性很強,利於適應低溫、乾旱環境,並可較長距離擴散,在適宜的溫度下孵出幼蟲。它的增長是不連續的由卵孵化出幼蟲稱第一齡期,當身體生長對殼體來說已經過大時,堅硬的雙殼脫落,隨之身體迅速增長和發育,同時形成新的殼並硬化。由第一期至成年,通常經過8個這樣的齡期,蛻殼8次,沒蛻殼一次,個體增大一些,各器官、附肢不斷增加、完善,最後達到成年。期發育過程中,殼形、殼飾及各種構造特徵也發生一定規律性的明顯變化。
介形蟲介形蟲

介形蟲介形蟲










4 介形蟲 -殼

根據運動前進方向分左、右兩瓣
1、殼的成分與構造
介形蟲介形蟲

介形蟲的殼主要成分為鈣質和幾丁質。鈣為主要元素,佔90%以上,其次是Si、Al、K、Mn、Fe等,含量都很少。不同地史時期殼的各種元素含量變化較大。課分為外壁和內壁。殼可分為上表皮、外表皮、內表皮和表皮細胞四層。上表皮極薄,不能保存為化石;外表皮為鈣質。常保存為化石;內表皮也為鈣質;表皮即由節肢動物的表皮細胞組成。內殼層由幾丁質組成,甚薄,僅邊緣部分鈣化成較厚的鈣化孹,起著增進殼的自由邊緣閉合的作用。幼年期和某些淡水介形蟲及浮遊的麗足介目的大多數種屬的殼質鈣化弱,不一保存為化石。

2、殼的外形、殼飾及雙形現象
側視有近圓形、半圓形、橢圓形、腎形、紡錘形、三角形、菱形及梯形等。背視主要為各種凸度的透鏡體及橢圓形等。端視多為橢圓形和三角形。多數兩殼不等大,較大的殼常以邊緣疊覆與較小的殼上,稱為超覆或疊覆。左
介形蟲介形蟲
殼邊緣疊覆與右殼稱為左超覆,反之,右超覆。某些殼面光滑,多數殼面具各種不同紋飾。位於前背部的圓形小結節或小坑稱眼痕。具雙形現象,即同一種的雌雄不同殼體的形態特徵往往存在顯著差別。
3、鉸合、肌痕、邊緣構造
殼內側構造:鉸合構造——殼內側、背部邊緣、突起的齒、脊和凹入的齒窩、槽組成
肌肉印痕——閉殼肌痕、大額肌痕
邊緣構造——內緣板、結合帶、結合線、毛細管帶
這些都具有重要的鑒定意義

5 介形蟲 -系統分類

介形蟲介形蟲
節肢動物門(Arthropoda)
     甲殼超綱(Crustacea)
          介形蟲綱(Ostracoda)
                高肌介目(Bradoricopida)
                豆石介目(Leperditicopida)
                古足介目(Palaeocopida)
                速足介目(Podocopida)
                麗足介目(Myodocopida)
分類依據
1、肌肉印痕
2、殼面裝飾類型
3、雙形現象
4、殼形及兩殼的超覆關係
5、鉸合構造
6、內邊緣構造
7、眼點

6 介形蟲 -地史分佈

介形蟲介形蟲
高肌介類是已知最早的代表,從寒武紀早期出現,化石分佈於亞、歐、澳及北美地區。奧陶紀是古足介目全盛時期。三疊紀時速足介目開始占統治地位。侏羅紀時,浪花介超科、金星介超科、小浪花介科等大量繁盛。同時,達爾文介超科、土菱介超科等仍繼續發展。白堊紀開始,介形蟲動物群再次出現大發展時期。更新世至現代介形蟲屬的數量巨大。
生物地層意義:中新生代海陸相地層中介形蟲可分為很多組合,具有重要的地層學意義。


7 介形蟲 -生態與應用

介形蟲介形蟲
湖相介形蟲古生態學應用:1、研究介形蟲種屬的分類、組合、丰度及分異度、殼體的大小、形態、結構、殼飾及厚度;2、分析水化學條件: 鹽度、離子組成、溫度、深度、食物的供給等;3、水體的溫度、鹽度、酸鹼度影響介形蟲生態特徵;4、介形蟲的古生態學,可以提供重要的環境變化信息,掌握鹽度和離子組成對介形蟲種屬變化的影響;4、了解介形蟲生命歷史和生態消長的過程。
介形蟲——海洋與湖泊的測深儀
要想測量海洋的深淺,除了使用各種測深儀實際測量外,還可從介形蟲得到大海深淺的數據。介形蟲有自己固定的棲息地,從不到處漂泊,例如在深海生活的種類決不到淺海處棲居;在淺海處生活的種類也決不到深海去邀游。地質學家根據介形蟲的這一習性,就能估算出大海的深淺。例如,在中國南黃海西北部地區海底泥沙中介形蟲的分佈,南部以中華麗花介為主,北部以穆賽介為主,東部以克利特介為主。這三種介形蟲分別生活在0-20m、20-50m和大於50m水深的海區。因此,根據這些介形蟲種類的分佈情況,就能繪製出一幅簡單的海底地形圖。

8 介形蟲 -相關圖片

介形蟲介形蟲
介形蟲介形蟲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60句精選關於『知識』的經典語錄

在涅貴不缁:處在污濁的環境中,貴在不被污染

《典 論•論文》是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第一篇文學專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