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愷之(約344年-405年),字長康,是中國東晉時代的畫家,晉陵無錫(今江蘇無錫)人,約364年在南京為石棺寺畫維摩詰像,引起轟動。366年當上大司馬參軍,392年為殷仲堪參軍,405年升為散騎常侍

顧愷之

顧愷之
東晉時期畫家
顧愷之
畫像選自晩笑堂竹荘畫傳
姓名顧愷之
長康
官職參軍、散騎常侍
籍貫晉陵無錫(今江蘇無錫)
小字虎頭
其他名號虎頭將軍、顧虎頭
出生約344年
逝世405年
經歷
366年當上大司馬參軍
392年為殷仲堪參軍
405年升為散騎常侍
著作
《畫論》
《魏晉勝流畫贊》
《畫雲台山記》
顧愷之(約344年-405年),字長康,是中國東晉時代的畫家,晉陵無錫(今江蘇無錫)人,約364年在南京石棺寺維摩詰像,引起轟動。366年當上大司馬參軍,392年為殷仲堪參軍,405年升為散騎常侍
顧愷之多才,工,善書法,被時人稱為“才絕、畫絕、癡絕”,他的畫線條連綿流暢,如“春蠶吐絲”。著有《論畫》、《魏晉勝流畫贊(摹拓妙法)》和《畫雲台山記》三本繪畫理論書籍(以上三篇文章現今存在最早版本由張彥遠歷代名畫記抄錄以傳),提出“以形寫神”、“盡在阿堵中”的傳神理論。其與曹不興陸探微張僧繇合稱“六朝四大家”。

繪畫編輯]

顧愷之畫蹟甚多,有《司馬宣王像》《謝安像》《劉牢之像》《王安期像》《阮脩像》《阮咸像》《晉帝相列像》《司馬宣王並魏二太子像》《桂陽王美人圖》《蕩舟圖》《虎豹雜鷙鳥圖》《鳧鴈水鳥圖》《廬山會圖》《水府圖》《行三龍圖》《夏禹治水圖》等。傳世作品有《女史箴圖》、《列女仁智圖》卷、《洛神賦圖》卷。

女史箴圖編輯]

女史箴圖》長卷,傳顧愷之的作品,現剩 (8世紀)絹臨本藏於大英博物館,原為宮藏畫,在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時被搶劫到英國。另宋代白描紙臨本(一說為李公麟筆)於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晉惠帝時,賈后專權善妒,當時大文學家張華作《女史箴》一文來諷刺她,並藉此教育宮廷婦女。顧愷之根據張華原作的主要內容作畫內容是所謂婦女應遵守的清規戒律。一共12段(現剩9段),每段包含一個古代宮廷女人的“模範”故事,並在每段前面自己抄錄張華的一段賦。唐人摹本上面蓋滿了從8世紀起,歷代收藏家皇帝印章,後面有金章宗清朝乾隆皇帝的以及其他人的題跋乾隆皇帝親自畫的一束蘭花。畫後有顧愷之自己的簽字,這幅畫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有畫家簽字的畫。人物線條圓轉,後人稱之為“春蠶吐絲”,又叫“高古游絲描”,技法上受篆書影響。氣味古樸,其用筆的功力,線條的質量,都是後人很難達到的。
女史箴圖於1900年八國聯軍進攻北京時被一名不知情的印度英兵(一說是英軍大尉基勇松)為了玉畫扣從某貴婦廉價買下,1903年僅以二十五英鎊賣給大英博物館。前兩段已經流失。大英博物館曾經請日本專家進行修復,為了不使畫作在捲動的過程當中受損,修復後只供攤平展覽。
顧愷之所作《女史箴圖》摹本,現藏於大英博物館。摹本年代為南朝至唐初。此摹本並非全本,與北京故宮博物館所藏宋代摹本相比缺少兩個段落。該圖片在倒數第四段處有較明顯的修補。

洛神賦圖編輯]

現剩兩幅宋朝人臨摹的《洛神賦圖》,是根據曹植洛神賦畫的,畫中曹植和隨從在岸上遙望水上飄逸窈窕的洛神和各種神仙怪物。其中一幅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另一幅被末代皇帝溥儀捲逃到東北,日本投降後散落民間,後被遼寧博物館收藏。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洛神賦圖》,宋摹本
弗瑞爾藝廊藏《洛神賦圖》,宋摹本
遼寧省博物館藏《洛神賦圖》,宋摹本

列女仁智圖編輯]

列女傳》是代的名儒家學者劉向所寫。顧愷之以繪畫的方式傳達了書中列女的故事。《列女仁智圖》是人摹本。但仔細端詳,保留了顧愷之過人的畫技。現存《列女仁智圖》僅餘二十八個人物。在顧愷之的筆下,畫卷中人物的神態、氣質、身份被描繪得生動有趣,恰如其分。顧愷之對生活觀察十分細緻。這樣才可以將每一個人物的神態、氣質描繪得如此傳神。《列女仁智圖》省掉背景平列人像的畫法,是代同類題材大多采用的畫法,稱作"平列構圖佈局法",。顧愷之的畫技,通過人物的姿態表情,使平擺浮擱的人物之間有了內在聯繫。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斫琴圖/斲琴圖編輯]

斫琴圖 / 斲琴圖》傳為顧愷之之摹絹本。此圖描繪古代文人學士制琴的場景。畫中有14人,或斷板、或製弦、或試琴、或旁觀指揮,還有幾位侍者(或學徒)執扇或捧場,但從畫面的空間佈局上看,工藝流程的先後次序不明顯,而且人物之間的關係也缺乏確定性與連續性。由於沒有具體的歷史故事背景,也沒有相關的文字說明,因此很可能是脫離文字的故事性而強調人物的各自特徵。在古代的長卷人物畫中,通常都注重故事的敷演,表達一定的倫理道德觀念。此畫恰在這一點上忽略不計。此圖雖不及《洛神賦圖》有名,及具代表性,但在風格特徵上仍凸現出顧愷之的千古一絕。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姓名朝代作畫題材專長作品
顧愷之東晉
(一千六百年前)
人物畫畫女人,女神女史箴圖(傳)洛神圖..
  顧愷之(約公元345~406年),字長康,晉陵無錫 (今江蘇無錫) 人。曾任大司馬參軍、荊州刺史、散騎常侍。他是東晉著名畫家,多才藝,工詩賦,擅冉法,尤精於繪畫。畫學衛協, 長於佛道、 人物、 肖像、 禽獸、 山水, 尤善傳神。 曾在建康瓦棺寺作維摩詰壁畫,為世所稱。 著有 (魏晉勝流畫贊)、(論畫) 及 (畫雲臺山記) 等論畫名篇,對後世影響深遠。
點睛傳說eye.gif (4043 bytes)
  顧愷之是我國古代傑出的大畫家,傳說有一個關於他很會畫人物眼睛的小故事。
  據說,顧愷之的母親在生下他之後就去世了,因此顧愷之從來都沒有見過他母親。當顧愷之四、五歲的時候,開始察覺到別人都有媽媽,為什麼自己卻沒有,他傷心地回家問父親,父親只是含糊其詞地推說媽媽到外地去了。
  從那天以後,顧愷之便經常在門口呆坐等媽媽回來,後來,父親不忍心再欺騙兒子,便將實情告訴了顧愷之。雖然愷之小小的心中覺得難過,卻常常要爸爸跟他講母親的樣子,他仔細地問了媽媽的長相、五官、身材,包括了常穿的衣裳布料及顏色,過了一陣子,他突然有了一個想法,要把母親的樣子畫下來。
  顧愷之花了幾天的時間,畫了媽媽的畫像,他高興地拿給父親看,父親看了看,卻連連搖頭說:「不像!」。於是,顧愷之又花了一個月的時間畫了另一張畫像,父親這次說:「身材是有點像,但是容貌及手足並不像。」不灰心的顧愷之又花了三個月的時間,重畫了一張母親的畫像,這次父親認為四肢及身材輪廓已經很像了,只是臉蛋不太像。又過了半年的時間,顧愷之再次拿著完畫好的畫像請父親過目,這次,父親很高興地說:「很像!身材容貌都很像,只是眼睛不太像。」
  顧愷之得到父親的讚美,雖然很高興,可是他一定要將母親的樣子分毫不差的畫下了,因此他又花了半年再半年的時間,完成了母親的畫像。這一次,父親拿著母親的畫像看得都捨不得放下說:「太像了!尤其眼神最像。」
  從此,顧愷之的畫人像的技術,尤其是「點睛」的功夫就出名了。據說,二十歲那年,京城要擴建一座大寺廟,要請地方士紳捐錢。當時,一般人都只捐個五千、一萬兩的,沒想到顧愷之卻大手筆的捐了一百萬兩。很多人覺得顧愷之一定是在開玩笑,顧愷之也不在意,只是默默在寺廟內的牆上畫了一幅女神像,但卻沒有畫上眼睛,他交待寺內的住持說:「五天後我要為女神像點精,要看的人必須認捐一萬兩。」
  到了那天,果然許多達官貴人都前來看顧愷之點睛。只見顧愷之輕輕揮筆一點,女神像立刻發出動人的靈光,大家不禁跪拜在地,一下子就認捐了超過一百萬兩,對於它的點睛功力,無不佩服得五體投地。
  傳說,顧愷之到了年老的時候,畫人像就不再點睛了,人家問他為什麼時,他總會說:「不能點!不能點!這人像要一點睛,馬上就會動起來開口說話了呢!」  (摘自 藝林書畫趣譚)
拔虎毛tiger.gif (1954 bytes)
  顧愷之有個外號叫「虎頭」,這裏頭有個神奇的故事。
  據說從前江南的湖邊經常有許多老虎出沒。有一天,顧愷之正在江邊準備畫一幅大幅的巨作《洛神圖》。
  洛神是個水神,經常在江河湖泊來去,顧愷之也因此天天到湖邊來作畫。有一天,當太陽下山,天際水面都是五彩濱紛的彩霞,顧愷之正要收拾畫具回家時,突然水面上湧起陣陣漣漪,一位美麗動人的女郎,就帶著微笑站在水面上。
  她看了顧愷之一眼,轉眼就要走入一片彩霞之中,顧愷之連忙準備畫具,開始作畫。畫著畫著,畫筆卻禿了,他一心要補捉這動人的畫面,隨手一摸,卻摸到了一個毛茸茸的東西,顧愷之伸手一拔,抓到的卻是一把毛質鋒挺,軟硬適中的金黃色的毛。顧愷之從衣杉抽出一段線頭,將這撮毛紮成一個筆頭,用手指捏著,就開始作畫了。
  顧愷之專心地作畫,不知不覺就把筆畫禿了,他隨手一抓,又是一撮黃毛,紮成筆頭繼續作畫,直到天色都暗了,才不得已回家。第二天,他又到原來的地方,只見湖邊多了一塊蹲著似的老虎模樣的黃石,他也不在意,一屁股坐了上去就開始畫了起來。就這樣,每天湖邊都多了一塊黃石,等到顧愷之畫完時,湖邊早就蹲滿了老虎般的黃石,奇怪的是,原來湖邊常見的老虎卻也快沒了。
  當地人經常看顧愷之作畫時,旁邊總有幾隻老虎乖乖地蹲在一旁,而每天畫完時,地上滿是金黃色的虎毛,大家都說顧愷之是老虎的頭頭,因此「虎頭」這個綽號就這樣傳開來了。
(摘自 藝林書畫趣譚)
tiger.jpg (3985 bytes)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60句精選關於『知識』的經典語錄

在涅貴不缁:處在污濁的環境中,貴在不被污染

《典 論•論文》是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第一篇文學專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