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陀區地名由來

彌陀區

彌陀區
Mituo District
彌陀區位於高雄市內西方
彌陀區位於高雄市內西方
行政區管轄 高雄市
行政區類別
舊稱 彌羅港
總面積 14.7772平方公里
高雄市的第31位
戶數 6,692戶
人口 19,909人(2014年5月
高雄市的第29位
區長 張文山
區公所位址 中華路4號
區劃 12227
機關網站 彌陀區公所
郵遞區號 827
毗鄰 永安區岡山區梓官區
高雄市位置圖
彌陀區位置圖
彌陀區位於台灣高雄市西部沿海,在高雄平原邊緣,以阿公店溪為界北鄰永安區,東以岡山空軍機場接岡山區,西濱台灣海峽,南接梓官區。地形平廣,除東南部漯底山泥火山地形,其餘皆為平原。

地名由來

康熙24年(1685年)《台灣府志》地名為「彌羅港」、「微羅港」或「眉螺港」,可能出自馬卡道語的viro一詞,意為「竹子」,港則內海潟湖。

聚落歷史

彌陀港

永曆十五年,福建漳州南靖縣吳壽來台開墾彌陀港,後吳壽弟弟(一說親戚)隨高開台祖高和祖籍福建泉州晉江縣、易、李、林、陳、蔡等族人渡台共同開墾彌陀港中部地區,形成農業集村,同姓多共居,大吳居住在彌靖里主要幹道兩旁;小吳居住在彌仁里南部;易、高兩姓居住在彌靖里彌陀國小以南;陳姓在彌仁里北部;蔡姓在彌壽里西北;李姓在彌壽里中部;林姓在彌壽里南部。

漯底

孫姓的開台祖孫候連孫候瑞兩兄弟至福建泉州南安縣來台,開墾漯底山下地區,所謂上漯底庄;同時又有蔡姓族人移居到漯底山下西南邊,建下漯底庄。

鹽埕

本庄張姓家族原於福建泉州同安縣,後往台南府城(東門街附近)居住,清乾隆年間,設有瀨西鹽場,需要大量曬鹽工,遂移居鹽埕,期間有謝、李姓從瀨南鹽場遷居,分成頂鹽埕、下鹽埕兩庄,且在明治三十年間一度成為彌陀庄行政中心。

海尾

開莊家族為宋氏,其開台祖宋賀光於清康熙末年來台,初居竿蓁林,後宋賀光子宋淵遷居彌陀港,因築魚塭技巧高超,道光二十四年移居內海中的積地,遂取名為海埔仔又稱海尾仔。

宗教

  • 彌壽宮
位於彌壽里,為彌陀宗教信仰中心,祭祀天上聖母
據彌壽宮重建碑文記載:
瀨南瀨西兩處乃前清台灣府屬之鹽埕,天上聖母係府守尊禮,在瀨南場內,故銜得府正堂之稱。迨彌陀港道填塞,鹽田隨之以廢;聖母神像迎留境內崇 敬,逐年輪甲過頭。後至咸豐丁已,三庄人等興建廟宇於福德祠西側,號曰彌壽宮。復因分金有被偷徒嫌疑,越及同治年辛末,又移分金數武於西而重建。今春,自 西而東展築重修,肭中再雕殿媽諸神飾新,立石以誌之。
由碑文得知,彌壽宮所祀天上聖母原本位於瀨南鹽場內,後因彌陀港道阻塞,鹽場廢置,神像留於庄內輪流供奉,但常起衝突,遂於咸豐丁已年間建廟,曰彌壽宮。
  • 玄天宮
位於彌靖里,為此庄的庄廟,於清咸豐年間,本庄吳姓先人至其故鄉迎來玄天上帝供奉,起初祀於吳姓大廳,日後信徒漸漸增加,香火日趨鼎盛,遂於民國四十五年立公厝,又於民國八十五年重建廟宇,配祀福德正神註生娘娘。主要供奉姓氏為吳、易、高三姓。
  • 三和宮
位於彌仁村,主祀池府千歲,配祀吳府千歲三太子。香火是由小吳(吳壽弟弟)從中國大陸所攜來,起初同樣於各家大廳祭拜,後至民國五十八年建廟完成。主要供奉姓氏為吳、李兩姓。
  • 瀨南場代天府
位於鹽埕村,奉祀池府王爺,香火為張姓先人於乾隆二十一年攜來,供奉於自宅。日治時期時因其子孫將香火藏匿,所得保留。《鳳山縣采訪冊》記載建於光緒元年(1875),為本區古老廟宇之一。

行政區

明鄭時期

歸入萬年縣仁壽里。

清領時期

改為鳳山縣仁壽上里,轄有五分仔、三點山仔、大山仔、頂鹽埕、下鹽埕、管甫山、港口崙、彌陀港、頂漯底、下漯底、知高寮等十一里。

日治時期

隸屬台南廳阿公店支廳仁壽上里彌陀港區,後又改為高雄州岡山郡彌陀庄。原三點山仔、大山仔、管甫山為港外沙洲,光緒十七年與民國三十五年前後遭海水侵蝕,居民先後搬至海尾、知高寮、五分仔等地居住。

民國

1945年12月改為高雄縣彌陀鄉,1950年3月分出永安鄉,1951年4月分出梓官鄉。2010年12月25日因應五都改制,併入高雄市,稱高雄市彌陀區。
現行政區轄有:文安里、光和里、南寮里、海尾里、過港里、漯底里、彌仁里、彌陀里、彌靖里、彌壽里、舊港里、鹽埕里等里。

交通

公路

公車客運

教育

國民中學

國民小學

特色

旅遊

  • 南寮漁港 [1]
  • 海岸光廊
  • 彌陀公園
  • 漯底公園
  • 漯底山 [2]
  • 濱海遊樂區
  • 蔦松文物展示館

彌陀的由來


  看到「彌陀」鄉就想到“阿彌陀佛“,剛好在靠近彌陀鄉的 濱海公路旁有一尊很大的阿彌陀佛像,難道這就是「彌陀鄉」 地名的由來?如果你是這樣想的,那你可就錯了。彌陀以前叫做 「微羅港」、「眉羅港」或「瀰羅港」,它可能是由一個叫「西拉 雅族」或「目加溜布族」的種族的語音直接把它翻譯出來的。
彌陀大佛
濱海公路旁的阿彌陀佛像
  日本統治台灣的時候在明治三十年(民國前十五年),彌陀港力屬於 鳳山縣阿公店辦務署,民國前兩年,設置彌陀港庄,並且改隸屬在台 南廳管轄,而在民國九年的時候,改彌陀港為彌陀。當時彌陀庄的範 圍包括現在的梓官鄉、永安鄉和彌陀鄉三個鄉鎮,而且以彌陀作為當 時管理百姓和治理各項鄉務的行政中心。等到台灣光復後,政府將 彌陀庄改為彌陀鄉,這就是彌陀真正地名的由來。到了民國三十六年 永安鄉獨立設鄉出來,民國三十九年梓官鄉也跟著獨立出來。

彌陀的地理位置〕 〔彌陀的行政區域



彌陀的地理位置

  彌陀鄉的位置在台灣省西南部,在高雄平原的邊緣,西邊距離海約有二公里, 東邊距離岡山街大約五公里左右,中間是岡山空軍機場,南面一公里有漯底山, 山的高度約為五十二公尺和梓官鄉連在一起。北傍阿公店西和永安鄉為界。 本鄉在地圖形狀南北大約等長,東邊距離較短,西邊海岸線很長,看起來好像 梯形。地理位置非常險要,是龍蟠虎踞的地形。 彌陀鄉位置圖
彌陀鄉位置圖
彌陀的由來〕 〔彌陀的行政區域



彌陀的行政區域

   彌陀鄉內共有十二個村落,村與村之間以計畫道路、產業道路、河川和溝渠 作為天然的界限。從南到北,由西向東的村落位置為舊港村、文安村、鹽埕 村、過港村、光和村、彌靖村、彌仁村、海尾村、彌壽村、彌陀村、漯底村 和南寮村。 彌陀行政區域圖
彌陀的由來〕 〔彌陀的地理位置


命名由來
  本鄉舊稱(彌陀港),地名的最早紀錄鑒於康熙24年(西21685年)蔣毓英編修的《台灣府志》,可是在早期的文獻 中,地名確有不同的寫法,記作「微羅港」,(蔣毓英,1985:26:高拱乾,1960︰21)或「微羅港」,(高拱乾,1960:輿 圖)或「眉螺港」。(藍鼎元,1958:36)所記之字雖有不同,但其福佬語的發音則相當接近,可見「彌陀」為從音地名,應該是漢人入墾之初,從當時的原 住民語言口譯而來,故地名的起源,顯然不能從「彌陀」二字的字面意思上,去強加索解,一般解釋彌陀港地名起源,皆認為過去在鄉境北部的港邊,有做供奉「阿 彌陀佛」的小寺廟,因而得名的說法,(洪敏麟,1979︰110~111)顯然即附會字面意思而來。

  近來則有學者以比對原住民語言的方法,指出「彌陀」一名,可能出自馬卡道語的viro一詞,意思事「竹子」,(楊森富,1994b:113)港字則為 漢人以此地濱臨內海瀉湖而取,因此彌陀港如照意思來翻譯,英翻作「竹子港」。若原住民語言的對比方法可信,則本鄉境內早在漢人入墾之前,即有平埔族原住民 定居,期就只可能再阿公店溪與台17號省道交會處一帶,就蟯港內的海緣海濱。(吳進喜,1995︰98)

鄉史沿革
1. 明永曆十五年順治十八年(民前251年,公元1661年),延平郡王鄭成功為建立反清復明基地,東渡登陸安平,驅逐統治台灣三十八年之荷蘭人,五月二日改臺灣為東都明京,設一府二縣,府下設天興萬年二縣本鄉屬萬年縣。   
2. 1664年清康熙九年八月(公元一六六四年)嗣王鄭經入台改稱東都為東寧升天興萬年二縣為州,疆域仍舊,本鄉改為萬年州。
3. 1684年,清康熙二十三年劃分福建省為一府三縣,為台灣府、台灣縣、諸羅縣、鳳山縣。本鄉屬福建省台灣府鳳山縣。
4. 1731年雍正九年又合為一府四縣二廳,本鄉仍屬台灣府鳳山縣。
5. 1875年光緒元年全台行政區域,又改為二府八縣四廳,本鄉仍屬台灣府鳳山縣彌陀港庄。
6. 1887年光緒十三年間閩、台分離,自立一省,是年八月由首任台灣巡撫劉銘傳的奏請把全省劃分為三府及一直隸州,北路台北府仍舊,下置四縣一廳,中路新設台灣府為省會首府,下置四縣一廳,南路改舊台灣府為台南府,下置三縣一廳,本鄉改為台南府鳳山縣彌陀港庄。
7. 1895年, 光緒二十一年(日明治二十八年)因甲午戰敗,據馬關條約將台灣及澎湖諸島割讓給日本,行政區劃改三縣一廳七支廳,本鄉屬台南縣鳳山支廳彌陀港庄。嗣因到處 遭義軍抵抗,無法安定地方,施政不易,遂施行軍政,於八月二十五日,除台北縣及澎湖廳外,台灣、台南二縣,改稱民政支部,縣下設置支廳,支部下設出張所, 本鄉行政區域又改為台南民政支部鳳山出張所彌陀港庄。
8. 1896年光緒二十二年(明治二十九年)三月復施民政再改三縣一廳十二支廳,本鄉屬台南縣鳳山支廳彌陀港庄。
9. 1897年光緒二十三年(明治三十年)五月二十七日全台又改六縣三廳七十八處辦務署,而廢支廳,本鄉又隸屬鳳山縣阿公店辦務署彌陀港庄。
10. 1898年明治三十一年(光緒二十四年)六月十八日裁撤地方行政機構,再把行政區域改編為三縣,下設三十九處辦務署,七處出張所,本鄉又改隸台南縣阿公店辦務署彌陀港庄。
11. 1901年(明治三十四年)五月一日廢台南縣之恆春辦務署,增設恆春廳合為三縣四廳,同年十一月十一日,又改革地方行政機構為二級制並同時廢縣及辦務署,再把全台劃分為二十廳下設支廳,本鄉又改隸鳳山廳阿公店支廳仁壽上里彌陀港庄。
12. 1909年宣統元年(明治四十二年)十月行政區劃分再把原有二十廳廢合又改為十二廳,下設支廳本鄉隸屬台南廳阿公店支廳仁壽上里彌陀港區。
13. 1920年民國九年(大正九年)七月改革地方制度又廢廳為州,實施街市制,全台設五州二廳,確立了州、郡、市街三級制,十月一日因土地變更改行政區域由台南廳仁壽上里彌陀港區,更正為高雄州岡山郡彌陀庄。
14. 1933年 民國二十二年(昭和八年)維仁溪(阿公店溪)原河道經本鄉舊港村北轉彎繞經現在的永安鄉公所至興達港出海,將永安分東、西兩部落,所以永安人有一句名詞 『過溪』的由來,因河道在舊港村西北轉一個90度向北,致岡山地方時常積水成災,而由當時的岡山聞人楊縛先生向日政府力爭將河道截彎取直,向西直流入台灣 海峽,以解決岡山地區的水患,同時亦將土地大字舊港口段南半段合併為鹽埕段。
15. 1934年民國二十三年,俗稱『大山仔』居民,因常年遭受海浪侵蝕,情況危急,『大山仔』居民於是舉家遷移至現在的『西海尾』與『六塊厝仔』的一片國有地定居,而併入現今之海尾村。
16. 1937年民國二十六年(昭和十二年),日人開闢岡山空軍機場,將本鄉現有之中華路殺絕,致使本鄉民眾欲到岡山得繞經石螺潭後協,整個機場180度始能到達,對本鄉整體發展造成非常大影響,而使石螺潭民眾要求劃歸岡山之議。
17. 1943年民國三十二年(昭和十八年)隸屬本庄(鄉)之石螺潭於因開闢岡山空軍機場地段變更,而將石螺潭於是年十月一日將行政區劃變更為岡山郡岡山街石螺潭。
18. 1945年民國三十四年(昭和二十年)八月十五日,日本向全世界宣佈無條件投降,國民黨政府於十月二十五日接收台灣,行政區劃改為十六縣、五省轄市、一局。設縣、市、區、鎮、鄉制,本鄉改隸高雄縣岡山區彌陀鄉。
19. 1949年 民國三十八年本鄉之『新文安』原名『三點山』位在今村西南四里之海岸居民五十餘戶,以魚為業,是年突遭海浪侵蝕,全村房舍皆被流失,致無家可歸,急待濟 助。斯時荷蒙台南市士紳張公壽齡先生得知慨捐(本鄉現址)鹽埕段良田二甲有餘,鄉民終得安居樂業,為今之『新文安』之名由此而來。現合併為彌陀鄉之『文安 村』。
20. 1950年民國三十九年四月二十二日,公佈『台灣省各縣、市原屬岡山區改為直隸高雄縣,三月二十日應永安地方人士之要求,將阿公店溪以北之永安、永華、維新、烏華、鹽田要新港等六村劃出本鄉成立永安鄉。
21. 1951年民國四十年四月二十一日應梓官地區人士之要求分鄉,又將本鄉之梓信、梓義、梓和、植平、中崙、安厝、大舍、赤崁、赤東、赤西、智蚵、信蚵、茄典等十三村劃出本鄉成立梓官鄉。
22. 1953年民國四十二年六月二十二日,因行政區劃調整,將本鄉彌靖村劃分彌靖、彌仁二村,彌陀劃分彌陀、彌壽二村。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60句精選關於『知識』的經典語錄

在涅貴不缁:處在污濁的環境中,貴在不被污染

《典 論•論文》是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第一篇文學專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