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泉生的音樂人生

呂泉生
1916.7.1 ~ 2008.3.17
  呂泉生的音樂人生

一、筱雲後人
以歌謠創作聞名的音樂家呂泉生,西元一九一六年出生於今天的台中縣神岡鄉。他們家族於清朝乾隆年間由福建詔安移民來台,經過數世累積,成為中台灣鉅富,並 開創詩書傳家的傳統。神岡呂家聞名於世的遺產,首推一八六六年完工的「筱雲山莊」,修築山莊的人名叫呂炳南,與呂泉生的曾祖父呂炳謀是親兄弟。山莊落成之 後,雕樑畫棟的建築,曾被粵東大儒吳子光譽為「壯麗甲於海東」,極具林園之勝,如今已成為台灣珍貴的古建築代表筱雲山莊除了建築物本身具有歷史意義外,山 莊內有一藏書閣,名為「筱雲軒」,庋藏呂家歷代蒐集之經史子集各部書冊,總數達一萬兩千多卷,是清代公認的藏書名家,筱雲軒孕育過無數學子,包括苗栗進士 丘逢甲、鹿港舉人施士浩、霧峰舉人林文欽、清水舉人蔡時超,嘉應州舉人吳子光等,都曾來筱雲山莊,在此博覽群籍。呂炳南的三個兒子:呂汝玉、呂汝修、呂汝 成,亦分別考取秀才,一門三傑,被時人譽稱為「海東三鳳」,「三鳳」之中的呂汝修又於一八八八年高中舉人,奠定呂家在台灣士林的聲望。

在筱雲山莊落成之後,呂氏一門依然人才輩出,與櫟社唱和密切的呂厚菴、呂琯星,皆以詩名稱道;精於繪畫的呂孟津以畫馬聞名;其他族中青年留學東洋者多人, 不乏學術、藝文界之翹楚,如興南新聞社要人呂靈石、台大教授呂璞石等,而學習音樂的呂泉生則以歌謠創作享譽樂壇。

二、求學經歷(一九二三~一九三九)
呂泉生一九二三年入台中岸裡公學校就讀,一九二九年公學校畢業,並考入宿負盛名的台中一中,在中學時期,開始他認識音樂、摸索音樂、學習音樂的旅程。

一九三二年春天,呂泉生參加台中一中舉辦的修業旅行,到日本內地旅遊,在東京日比谷公會堂,他觀賞了生平第一場的音樂會,被台上弦管和嗚的樂音深深吸引, 矢志要成為一名音樂家。他的父親原本希望他未來習醫,但呂泉生學習音樂的心意極為果決,父親在莫可奈何的情況下,默許他依照自己的意願,走上音樂這條路。

一九三三年,呂泉生台中一中四年級,他因為渴望成為音樂家,經常曠課到水源地,無師自通地練習小提琴,後因曠課時數累積太多,遭學校處以留級一年的處分。 呂泉生經過一段瘋狂的練琴過程後,才明白漫無目的的學習是無法成為真正音樂家的。經過一年冷靜的思考,一九三三年底,呂泉生發現台中柳川邊有人教授鋼琴, 經過一番過程,始蒙「台中婦女鋼琴研究所」主持人陳信貞女士同意,收為學生,開始學習鋼琴二一垣是他正規音樂教育的開始。

一九三五年三月呂泉生台中一中畢業後,隨即負岌東瀛,考入東洋音樂學校預科,隨井上定吉教授主修鋼琴,一九三六年升入本科,成為正式生。一九三八年某天, 呂泉生遊戲時不慎拉傷手臂,因傷勢嚴重,造成手指神經永久傷害,不得已只好放棄鋼琴,轉主修聲樂,師承聲樂部主任阿部英雄。在東洋音樂學校求學途中,呂泉 生對白俄老師康斯坦真‧夏皮洛開設的合唱課、作曲家成田為三的理論課極感興趣,從中獲益良多,啟發他對多聲部音樂的認識,對他日後從事合唱教育有很大的幫 助。

一九三九年三月,呂泉生修畢本科三年級課業,取得音樂專門學校文憑,正式從東洋音樂學校畢業。

三、東京演唱生涯(一九三九~一九四二)
一九三九年,呂泉生音樂學校甫一畢業,便在鋼琴恩師井上定吉協助下,進入東寶會社日本劇場,參加歌舞劇表演。他的首演劇目是《東洋的一夜》,一齣描寫義大 利人馬可波羅在中國旅遊的歌舞劇。呂泉生在劇中飾演一名中國將軍,初試啼聲,頗受樂壇好評,但因不諳劇場人情,《東洋的一夜》演罷之後,呂泉生未能繼續獲 得邀約,只能在家抄譜維生。

數月之後,他獲得朋友介紹,在松竹會社旗下的常盤座擔任綜藝節目歌手,但因淺草地方多流氓地痞之流,而常盤座又是老牌娛樂場所,裡面規矩多、應酬多,呂泉 生窮於應付,擔心繼續這樣下去,不但歌藝無法精進,未來音樂前途也無指望,因此半年合約期滿,選擇退出常盤座,另覓生計。

一九三九年十二月,日本原擬藉慶祝「皇紀二千六百年」之由,舉辦奧林匹克運動大會,並成立一支三百人規模的大合唱團,呂泉生聞訊遂前往報名,並考取該合唱 團。然而奧林匹克運動大會卻因日本在徐州會戰中吃了敗仗,侵華行動受阻,舉國氣氛陷入低迷,遂取消舉辦奧林匹克運動大會,而這支為運動會成立的合唱團也隨 之宣告解散。幸而不久NHK電台有意成立合唱隊,便接手這支團體,從原本三百人的團員中再篩選出一百二十人,成立合唱隊,依團員程度好壞,分ABCDEF 六組,隨時待命演出。呂泉生被分到程度最好的F組,不但常有機會接受良師指導,豐富的演出機會也讓他累積寶貴的合唱經驗,奠定未來推動合唱教育的基礎。

一九四一年春,呂泉生除了NHK放送合唱團的工作外,同時又考取東寶演藝會社新成立的聲樂隊,重回日本劇場,參加新推出的「舞台秀」表演。和呂泉生同時期 在東寶聲樂隊演出的台灣人,除了文壇才子呂赫若外,還有同樣是東洋音樂學校畢業的蔡香吟。呂泉生在東寶聲樂隊,學習到許多劇場的實務經驗,包括編、作曲的 技巧及舞台表演的藝術,大大豐富了呂泉生的藝術視野與音樂內涵,對他末來音樂觀的鎔鑄,有深遠影響。

一九四二年四月,呂泉生為探望身染重病的父親,暫停東京的工作,返台探親,九月中才又再回東京,但甫抵東京,他又接到父親病故的噩耗,只好收拾行李,回台奔喪。但隨海面上的戰火愈熾,遂決定定居台灣,結束東京歲月。

四、民謠採集與為新劇《閹雞》配樂(一九四三)
呂泉生由日返台之初,所做最轟動的一件事就是採集民謠,他並以這些民謠為基礎,做為新劇《閹雞》配樂的素材,不但激起台民演唱台灣民謠的熱潮,也為台灣新劇的發展寫下新的紀錄。

呂泉生回台處理完父親的喪事後,隻身北上,蒙山水亭老闆王井泉幫忙,借宿王老闆家,成為山水亭文友中的一份子。後來有人倡議組成厚生演劇研究會,推出自製新劇,配樂的重責大任自然落在音樂家呂泉生的身上。

呂泉生負責編曲的劇目,是由文學家張文環所寫的《閹雞》。為了將配樂寫好,呂泉生勤走民間藝人聚集最多的大稻埕永樂市場,在其間採集民謠。他的做法是,先 用五線譜將曲調、歌詞記錄下來,再著手加以改編。在《閹雞》配樂中,呂泉生共採用三首台灣民謠:〈丟丟銅仔〉、〈六月田水〉與〈一隻鳥仔哮救救〉,做為換 幕時的串場音樂,沒想到在演出之時,這些民謠竟意外激起台下觀眾熱烈的迴響,一直到散戲之後,觀眾的口中還不斷唱著〈丟丟銅仔〉,引起日本政府的關注。因 為《閹雞》的配樂違反日本政府規定「台灣民謠只准演奏、不准演唱」的規定,所以隔天起,這三首民謠便遭到禁唱的命運。但久經禁錮的台灣民謠經此一唱,掀起 前所未有的傳唱熱潮,是大家意想不到的結果。

戰後呂泉生曾多次領導厚生合唱團公開演唱這三首歌曲,又陸續寫作由台灣民謠改編的〈粟祭〉、〈快樂的聚會〉及〈農村酒歌〉等膾炙人口的歌謠多首,對台灣民謠的傳播以及地位的提昇,有重大歷史意義。

五、電台演藝股長(一九四五~一九四九)
一九四四年呂泉生進入台北放送局,擔任「囑託」一職,一九四五年日本人戰敗遣返,呂泉生因是放送局裡唯一的台籍職員,理所當然成為留守人員,擔負移交電台 給新政府的重責大任。台北放送局栘交給國民政府後,更名為「台灣廣播電台」,呂泉生的職責也變成專門播放唱片音樂的音樂播音員。

一九四六年,台灣電力公司為了向民眾宣導合法用電的觀念,出資向電台購買時段,播放宣導廣告,勸導民眾不要盜電,電台因此有能力製作演藝性節目,而熟諳節 目製作流程的呂泉生遂成為電台首任演藝股長,規劃演藝節目。呂泉生依照性質一將演藝節目分成兩大類:一是古典音樂,二是地方音樂與流行歌曲,分星期一三 五、二四六,這兩類節目輪流在電台固定時段播放。

當時台灣才剛脫離日本統治不久,日本風的流行音樂在社會上仍很流行,流行音樂工作者常將日本歌曲填上中文歌詞直接演唱,蔚成流俗,呂泉生認為這是非常不好 的現象,而不時鼓勵前來電台表演的歌手,不要一味抄襲日本歌曲,要多創作屬於自己的音樂。在他的鼓勵下,流行音樂家楊三郎的台語歌曲〈望你早歸〉,張邱東 松取材自小市民生活,寫出〈燒肉粽〉、〈收酒矸〉,都是膾炙人口、唱遍大街小巷的作品,這些樂曲的出現,為當時一片悲情氣氛瀰漫的流行歌壇注入暖意,帶動 樂手創作的風氣。

六、靜修女中教職(一九五○~一九五七)

一九四九年底,呂泉生因拒絕入黨而退出電台工作,後應靜修女中之聘,前往任教,負責籌備該校藝術班成立事宜。

呂泉生擘畫成立藝術班一事,原本緊鑼密鼓進行,但受到流亡潮影響,校舍被流亡人士佔用不說,後又有大批從大陸教會學校遷移來台的女學生,被教育部安排到靜修女中復課,大量的人潮湧入靜修校園,嚴重影響到正規生的課業,也連帶使成立藝術班的計畫不得不宣告終止。

失去當初來靜修主持藝術班的立意,隔年,呂泉生因台灣省教育會有意聘他到該會任職,遂辭去靜修女中專職,改為兼課教師,每週來校上課六節。他的工作主要是 負責高一,高二的音樂課,及組織、訓練該校鼓笛隊。由於當時台灣物資嚴重短缺,樂器也不例外,萬般克難中,呂泉生清出該校日治以來的各式鼓類樂器,重新加 以修繕,又以市面上販售的金屬管試製克難直笛多把,利用課外活動時間,教導學生鼓、笛演奏的技能。他不只指導學生演奏鼓、笛而已,還編寫鼓笛合奏曲供學生 練習。在呂泉生指導期間,靜修校園內不時可聽見鼓笛悠揚的樂聲,對提昇校內音樂的風氣,有顯著的影響。

七、省教育會工作(一九五一~一九六○)
一九五一年七月,台灣省教育會理事長游彌堅有意為台灣中、小學生編寫唱歌歌曲,因此聘呂泉生為省教育會音樂視導員,來會主理其事。呂泉生在省教育會所做的 幾件事分別是:主編《一○一世界名歌集》、主編省教育會版《國民學校音樂課本》,及主持、編審《新選歌謠》月刊。

《一○一世界名歌集》是一本匯集世界名曲的歌本,出版之後深受各界喜愛,甚至暢銷東南亞,對引進外國歌曲給社會大眾認識有相當成效。主編《國民學校音樂課 本》,則是有鑑於當時國民學校音樂教材欠缺,因此省教育會慨然出資,編輯教材,提供教育界選用。而《新選歌謠》月刊則是針對當時教育界裡長期缺乏可唱歌 曲,游彌堅有意以省教育會力量,解決此一難題而推動的工作,《新選歌謠》月刊從一九五二年三月起創刊,每期向社會大眾徵選、並發表新作,直到一九六○年三 月才停刊,在逾九年期中,這份月刊共出版九十九期,今天社會上許多耳熟能詳的歌謠都脫胎於這份刊物,可見其影響力。上述皆為呂泉生在省教育會工作的成績。

八、實踐家專教職(一九五八~一九八六)
一九五八年三月,呂泉生在謝東閔延聘下,到新成立的實踐家專擔任音樂教師,指導音樂一課。在呂泉生的嚴格教導下,家專大多數學生都對音樂一門有基礎的認 識,在當時音樂師資極為缺乏的情況下,這批學生畢業後進入教育界,可兼任音樂課者為數不少,故極受中、小學校的歡迎。後來謝東閔著眼於台灣音樂師資長期不 足,有意為社會培育人才,因此從一九六九年起,在家專增設音樂一科,指定呂泉生為音樂科主任,統籌一切行政。

在呂泉生規劃下,家專音樂科以優異的師資、精良的設備崛起於台灣樂界。新成立的音樂大樓內,除了有多間音樂教室與琴房外,並開國內風氣之先,率先擁有一座 扇型音樂廳及唱片欣賞室、錄音室,又斥重資購買史坦威演奏型鋼琴,供校內音樂會使用。在當時國內音樂科系中,實踐家專設備之佳,可說無出其右。而呂泉生用 人唯才的作風,延攬到不少剛從國外留學歸國的學人,來家專任教,他又規劃科內設立專題講座及定期音樂會,提供教師、學生相互砥礪的機會,兢兢業業,為實踐 家專贏得樂界極佳的口碑。

一九七八年呂泉生因甲狀腺腫瘤開刀,辭去教職,在家休養一年;翌年康復後,又在家專師生熱情召喚下,以不再兼科主任的條件,重執家專教鞭。在任教期間,呂 泉生對協助謝東閔推動女子教育不遺餘力,並以開明的態度,首開先例,支持學生舉辦正當舞會,對過去國內各大專院校以壓抑的方式做為處理學生兩性關係的唯一 手段,是極佳的表率。呂泉生在實踐家專一直教到一九八六年,七十歲屆齡為止,才正式從教育崗位上退休。

九、榮星合唱團團長(一九五七~一九九一)
戰前呂泉生曾組織過一支名為「厚生」的合唱團,活躍於台北文藝界,戰後新興的合唱團體紛紛崛起,以指揮合唱團聞名的呂泉生,先後擔任過警備總司令部交響樂 團合唱隊隊長、XUPA合唱團指揮、台灣文化協進會合唱團指揮等合唱界的重要職務,但他一生最為人所熟知、亦是最引人矚目的成就,則首推榮星合唱團團長一 職。

呂泉生與榮星合唱團的創辦人辜偉甫是舊識,一九五七年,辜偉甫向他提出成立兒童合唱團的構想,兩人攜手,開啟「榮星」光輝的時代。在呂泉生領導下,榮星合 唱團每年招考新生、制度性訓練團員,成為國內首支紀律與制度並重的合唱隊伍,全團規模並由最初的兒童合唱團,到一九六二年時發展成一支包括兒童隊、婦女 隊、混聲隊的全面性合唱團。

一九六七年,呂泉生與辜偉甫率領榮星兒童隊,代表台灣赴日參加「亞洲兒童合唱節」大會,成為國內第一支出訪外國的音樂團體,建立榮星合唱團國際性的聲望, 由於榮星聲名遠播,屢屢受邀出國訪問,成為亞洲最知名的合唱團體之一,對台灣合唱素質的提昇、音樂人才的培養,有極為出色的成績,並為國家作了最好的「國 民外交」典範。

十、退而不休,永遠的音樂人
呂泉生領導榮星的歲月,直到一九九一年才畫下休止符。退休之後,呂泉生隨即赴美定居,但榮星並未因呂泉生的離去而凋零,仍繼續在樂壇扮演重要角色,傳承薪 火。目前許多榮星的團友在海內外組織合唱團,推展合唱活動,發揚榮星的精神,為合唱教育盡心盡力,呂老師也未缺席。「簞路藍縷,以啟山林」,可說是呂泉生 為合唱而努力的身影寫照。而在國內的「榮星兒童合唱團」也展開另一階段的延續與成長。樂壇老將退而不休,歲月的累積使智慧與心靈的精萃更形珍貴;整理資 料、口述歷史、繼續創作......工作一直不斷。年輕輩的音樂人也常常遠渡重洋與先輩請益,呂老師總是將他的經歷娓娓道來,他是永遠的音樂家,也是後人 的典範。

從音樂角度談呂泉生的歷史定位

從音樂的角度來看呂泉生,我認為他在台灣音樂史上最重要的貢獻:一是他終身從事合唱教育,如果沒有呂泉生,台灣的合唱環境到一九六○年,都將還是一片荒漠;另一是他採集、改編台灣民謠的貢獻,不但為台灣保留珍貴的文化資產,同時是將台灣民謠藝術化的第一人。

一、合唱音樂之父
呂泉生在台灣音樂史上最顯著的成就,首推合唱教育。呂泉生因在東京NHK放送合唱團期間,接受過嚴格的合唱訓練,並累積相當多的實務經驗,因此回台之後,多次被廣播電台、交響樂團、公、私立合唱團等文化單位延攬,主持合唱業務。

在早年音樂教育仍不普及的時代,尤其在學院派音樂系尚未成立前,合唱是一般人民接觸音樂、學習音樂的一條便給途徑。由於參加合唱團,不需耗費金錢在價格昂 貴的樂器上,也不必負擔音樂老師高額的私人鐘點費,因此吸引不少家境不夠寬裕、卻喜歡音樂的朋友加人,對推動社會音樂風氣有很大功用。總計呂泉生從一九四 三年組織首支台灣人合唱團——厚生合唱團開始,到一九九一年從榮星合唱團退休,接受過他指導合唱的人口不下兩千人之譜,對社會愛樂風氣的推動,有難以估計 的成效。

呂泉生曾指揮過多支合唱團體,其中時間最長、成績最好、對台灣合唱界影響最為深遠的,要算榮星合唱團。它是台灣首支系統性、全面性培育合唱人才的團體,成 軍之後,經過嚴謹的訓練,以良好的紀律、乾淨的音色、確實的音準享譽中外。在一九六○、七○年代,榮星合唱團曾多次代表台灣出國訪問,優秀的表現不但讓國 人引以為傲,也讓外國人對台灣的合唱教育刮目相看。曾有一則著名例子是,一九七三年榮星在泰國曼谷的中華會館演唱,但開演前,伴奏用的鋼琴遲遲沒有運來會 場,眼見沒有鋼琴,原有的曲子都無法演出,呂泉生只好和小朋友們商量,臨時決定出十二首不在準備範圍之內的無伴奏清唱曲,完美達成表演。這種高水準的臨場 反應,證明榮星演唱實力之堅強與呂泉生指導合唱的成功。榮星兒童隊出身的團友,成長後有多人直接投身樂壇,成為專職音樂家、音樂教育家、或合唱教育者,在 社會散佈愛樂的種子,為台灣合唱教育的發展樹立良好的典範。

呂泉生親力親為,推廣合唱的功業不僅如此。國民政府主政後,不論民間、政府都開始大力提倡國語運動,由於當時中文歌譜的數量稀少,除了若干大陸音樂家的作 品外,就是為數不多的各省民謠。因此呂泉生拿起筆來,為合唱團編作一首又一首的合唱歌曲,一步步帶領台灣合唱界脫離無中文歌曲可唱的窘境。他改編、創作的 合唱曲,數量總計達兩百六十首以上,是位多產的作曲家。他的作品寓意光明、音樂流暢動聽,其中〈愉快的歌聲〉一曲,一九九三年獲得中國北京頒發「二十世紀 華人音樂經典」榮譽,也使得呂泉生的聲名遠播海峽對岸,廣為對岸樂壇知悉。

回顧一九四○到一九九○年這半世紀來,呂泉生不但是台灣合唱教育的拓荒者,更是位擁有全面性技能的合唱教育家與合唱音樂創作者,他的努力深扣著二十世紀中、末葉台灣合唱教育的發展,「台灣合唱之父」於他而言,應是恰如其分的稱呼。

但很遺憾,自呂泉生移民美國後,榮星已失去它以往的品質一,雖然許多事會隨時間而改變,但「呂泉生時代的榮星兒童合唱團」卻無可取代。

二、將台灣歌曲藝術化的功績
呂泉生在台灣音樂史上的另一項重要成就,我個人認為,是他採集、改編台灣民謠,並將台灣民謠「藝術化」。

呂泉生採集台灣民謠的動機,主要是在日本東寶聲樂隊期間,受到台灣民謠採集事件的刺激,誘發他回台之後採集台灣民謠。一九四一年,東寶演藝會社派遣部員渡 邊武雄、北村滋章兩人到台灣採集民謠,此時正值台灣「禁鼓樂」時期,這兩人到了台灣,因聽不到民謠、採不到民謠,因此回東京之後報告說:「台灣沒有民 謠。」這件事讓呂泉生相當不服氣,他認為不是台灣沒有民謠,而是這兩人對台灣文化不熟悉,不知道台灣民謠蘊藏何處,所以才採集不到民謠。因此回台之後,他 一有機會就問人會不會唱台灣民謠?進而採集民謠。

呂泉生本身有採集民謠的動機,但促使他採集、改編台灣民謠,進而在台灣社會大放異彩,則肇因於一九四三年新劇《閹雞》的上演。一九四三年,台北藝文界人士 為抗議皇民奉公會推行的「改良劇」人逐組成「厚生演劇研究會」,製作能彰顯台灣人精神的戲劇,以與「改良劇」相抗衡。呂泉生以音樂之專長,被厚生演劇研究 會委以重任,為新劇《閹雞》配樂。他在《閹雞》中,將〈丟丟銅仔〉、〈六月田水〉及〈一隻鳥仔哮救救〉三首民謠設計為串場音樂,在換幕時演唱,由於當時政 策,台灣民謠只准演奏、不准演唱,因此台下的觀眾聽見久違的台灣民謠,都忍不住跟著唱和,帶動社會演唱台灣民謠的熱潮。

呂泉生以台灣民謠作曲,對當時人的觀念是一大挑戰,原本很多人都以為,民謠是不登大雅之堂的歌曲,更何況將這種音樂改編成在正式場合演出的節目。但呂泉生 卻不作此想,他認為,民謠是台灣最根本的音樂,是最能代表台灣文化的東西,因此採集下來,以他擅長的西樂手法加以改編,使熟悉的旋律增添新穎的和聲效果, 大大提昇民謠歌曲的藝術價值。

呂泉生將台灣民謠從俚俗歌謠的地位,提昇至藝術化歌曲的層次,這樣的作法在台灣音樂史上可謂第一人。也正因他的努力,使當初這些經由他採集而保存下來的民 謠,成為今天人人琅琅上口的歌曲,對台灣文化資產的保存來說,意義重大。雖然他陸績又創作了很多中文歌曲,但普遍說來,傳唱程度、及對社會的影響力,均不 如他早期採集、改編的台灣民謠,亦可印證台灣民謠藝術化在他音樂生涯中的地位。

一個有中心思想的音樂家——我對呂泉生的觀感

我對音樂家呂泉生最深刻的觀感,在於他是一個有中心思想的音樂家,所以能依自己的理想,走音樂這條路。他的中心思想,表現在他的學習歷程、在他的作品中、形現於其個人藝術生命上,而他之所以能步上音樂家這條路,為時代開新局,則源自於其獨立自主的人格特質。

從呂泉生早年的習樂過程來看,可知他是一個執著又有毅力的人。呂泉生的習樂過程相當曲折,在以前保守又封閉的社會裡,對「學音樂」的人仍抱持極大的成見, 而呂泉生在眾人眼中是「有前途」的青年,當他決定末來的志向是要當音樂家時,曾引起家人與社會的不解與震驚。簡言之,他學習音樂的過程,是在父親不諒解、 社會不認同、師長不鼓勵的情況下,憑一己之力奮鬥得來的結果。呂泉生依自己的理想走自己的路,儘管在眾人皆曰不可的情況下,他依然沒有放棄自己的理想,要 做到這一點,需要過人的勇氣。我們從呂泉生習樂的過程,由小提琴、鋼琴到聲樂,可看出他是個擁有獨立自主人格特質的人,雖然他學習音樂的歷程飽受挫折,但 每當困難來臨時,他都能一一面對、克服,努力不懈朝自己的目標邁進,這種驚人的耐力正是成為優秀音樂家不可或缺的條件,才能促使他在日後困頓的大環境裡, 依然毫不遲疑地循著自己的理想前進。

呂泉生一九三九年剛從東洋音樂學校畢業時,就已能放下科班生身段,到層次較低的常盤座表演,輾轉再到東寶日本劇場工作。因為他隨時隨地保持「做中學」的態 度,不忽略任何微小細節,所以能在工作中累積可觀的實務經驗,這對他未來從事表演以外的作曲、教育等工作,都有極大的助益,是促成他日後事業成功的重要因 素。而這種沒有音樂學校畢業生驕傲又矜持的習氣與態度,在保守的二十世紀初是相當罕見的。

從日本回台後,呂泉生被延攬入台北放送局(後更名「台灣廣播電台」),在電台推廣社會音樂。這段時期,他對台灣音樂最重要的貢獻,在於採集、改編本土歌 謠,使本土歌謠藝術化,對台灣音樂文化的發展是極大的貢獻。呂泉生以「本土」為思想的中心,在日文歌曲當道的局面下,執著地採集台灣歌謠、編寫台灣歌謠, 以提昇台灣歌曲的地位,還以他在媒體單位工作的影響力,推廣台灣歌謠,在在印證他對本土文化珍惜與尊重的心情,以及文化多元的觀點。

但遺憾的是,在政治主導學校體制的一九五○至一九九○年代,像呂泉生這種具有台灣文化意識的音樂家,卻未能被師大音樂系延攬,不啻是教育界的一大損失。師 大音樂系是台灣戰後成立的第一間高等音樂學府,多年來執台灣音樂教育之牛耳,領導台灣音樂教育的發展。但檢視近半世紀來師大音樂系培育出來的教師,普遍都 缺乏本土的文化觀,顯見這數十年來,以台灣為主體的音樂觀一直未能在教育界生根、發芽,是我國前期音樂教育政策的一項嚴重錯誤。如果師大音樂系在成立之 初,便能聘請呂泉生進入任教,應可及早促使本土文化觀在音樂界裡萌芽。不過,呂泉生後來仍進入正規教育體系,從事百年樹人的工作,但這已是他到實踐家專任 教以後的事。

呂泉生以本土為根的思想,一樣表現在他領導榮星合唱團上。呂泉生領導的榮星兒童合唱團,是近代台灣音樂史上的一頁傳奇。「榮星」的成立,帶動台灣兒童合唱 的風潮,在呂泉生領導下,「榮星」以優美明亮的歌聲享譽海內外,幾成為當代台灣兒童合唱,也是「台灣」的代名詞。在台灣經濟才剛起飛的一九六○年代,尋常 人出國仍是極不容易的事,「榮星」已數度代表台灣,受邀到海外巡迴表演,贏得極高的國際聲譽,並塑造當代台灣藝術的新形象。對內呂泉生採集台灣歌謠,保存 台灣藝術文化;對外,他領導榮星合唱團,提昇台灣國際藝術聲譽,對台灣樂壇的貢獻有目共睹。

與同時期的音樂家比較起來,我認為呂泉生能寫曲、能表演、能教育,音樂的能力多而廣,對社會事務的參與程度也比其他音樂家深入許多,是他與其他人的最大不 同處。與他同時期的音樂家們,在人生的盛年,幾乎都將心力集中在一對一的專業教育上,相對忽略對自身文化的探討,呂泉生卻能以本土的文化觀為中心,運用他 多方面的長才,從各個不同角度經營一個富有台灣味的音樂世界。他的音樂作品如此,舞台上的成就亦如此,所以他的音樂總是透露出高度的理想性,是一種從語言 出發、根植於台灣土地的藝術品味,不單單只是聲音或技術上的美而已,這些特質,是我們在審視呂泉生音樂時不可忽視的重點。

呂泉生秉持其中心思想,推動歌唱音樂,對戰後台灣音樂發展留下不可磨滅的貢獻。再從他一生從事的歌樂推廣角度來看,他不但是台灣的合唱音樂之父,也是將台 灣歌曲藝術化的第一人,以音樂來推動「國民外交」的拓荒者,更是讓我們這一代有「自己的歌」可唱的催生者、作曲家。更進一步,從「榮星人」的角度來檢視呂 泉生的音樂工作成績,則又是件令人驚異的成就。在呂泉生領導下,有許多「榮星人」選擇終身以從事音樂為業,而今「榮星人」分布全球各地,在世界各地秉持呂 泉生領導的榮星精神,繼續推廣合唱活動,由此可見,呂泉生對合唱音樂的影響,不僅止於台灣一地而已,甚至可說,只要有榮星人活動的地方,就有呂泉生的影 響。

我覺得,不管與同時期或現在的音樂家相比,呂泉生都應該是我們學習的典範,同時在台灣音樂史上,他也必然是位重要、且值得我們尊敬的音樂家。
作者: 陳郁秀(前文建會主委)
以上資料來源:
 
 
 
 
創造「阮若打開心內的門窗」等多首閩南語歌謠的「台灣合唱之父」呂泉生,三月十七日因心臟衰竭在美國辭世,享壽九十三歲。他的忘年之交、台灣文史工作者莊永明感嘆:「又一位經典凋零。」
呂泉生生於一九一六年,曾在日本受聲樂教育,一九四三年返台後從事音樂教育五十多年,期間創辦榮星合唱團,也致力於創作、改編閩南語歌謠,中文合唱曲亦達二百六十首,與江文也、陳泗治等齊名,為著名的台灣第二代音樂家。 「呂老師是全方位的音樂家。」當年榮星團員、台師大學音樂系教授賴美鈴指出,早期物資不豐,呂泉生一人兼任團長、指揮、創作及改編作品,教學十分嚴謹,「學生看到他都怕」。 但正因他嚴格的合唱教育,榮星才得以開枝散葉,全球多地都可見榮星子弟成立的合唱團。 賴美鈴回憶,當年榮星有「東方的維也納合唱團」之譽,常有國外音樂團體來參訪,也是國內第一個受邀赴國外演唱的合唱團。在呂泉生教導下,許多團員後來都成為助教,她也因此走上音樂教育之路。
莊永明指出,呂泉生是「唱自己的歌」的先驅,早在日據時期,呂泉生即不畏皇民化壓力,改編「一隻鳥仔哮啾啾」、「丟丟銅」等台灣民謠,納入由張文環小說改編的音樂劇「閹雞」,引發民眾極大回響,該劇卻也因反日治意涵遭禁演。
呂泉生更致力將閩南語歌謠藝術化。他的「搖嬰仔歌」、「杯底不可飼金魚」,至今從聲樂家到大眾歌手都愛唱,「阮若打開心內的門窗」更是獨唱版、合唱版都傳唱海內外。
很少人知道,「哥哥爸爸真偉大」等兒歌,也是經呂泉生挑選才得面世。二戰後,呂泉生有鑑於台灣兒童歌曲匱乏,應教育委員會之邀擔任「新選歌謠」月刊徵選委員,一做九十九期,催生不少台灣歌謠。
呂泉生直到晚年,仍創作不輟。莊永明說,呂泉生的最大心願,便是完成輕歌劇「斑鳩回巢」。奈何這齣由呂泉生親筆、宣揚族群融合的劇本,數年前不慎遺失,呂泉生自忖年事已高,也只好放下願望。
資料來源:
 
呂泉生大事年表
1916
7月1日出生於台中縣神岡鄉。
1924 就讀豐原岸里公學校。
1930 進入台中一中就讀,隨陳信貞老師學鋼琴 。
1936 考入東洋音樂學校(東京音樂大學之前身)主修鋼琴 。
1939 擔任東寶日本劇場的聲樂隊以及 NHK 廣播電台的特約歌唱家 。
1943 返台,職司台北放送局文藝部擔任歌唱指導、合唱指揮、編曲、作曲等職 。
1957 擔任榮星兒童合唱團團務指導及指揮工作 。
1958 任實踐家專音樂教師。
1969 任實踐家專音樂科首任主任。
1986 自實踐家專退休,專職榮星兒童合唱團的發展與歌曲寫作工作。
1991 自榮星兒童合唱團退休,赴美國定居。
1992 11 月獲頒全國第四屆金曲獎特別獎。
2008 3月17日病逝於美國。
 
 
音樂的家-留言版 音樂的家- 線上音樂廳 音樂的家- 聊天室 音樂的家- 討論區 音樂的家- 線上考試
蕭而化 1906~1985 鄧雨賢 1906~1944 李抱忱 1907~1979 李臨秋  1909~1979 江文也   1910~1988
周添旺 1910~1988 黃友棣   1912~ 呂泉生 1916~2008 陳達儒 1917~1992 郭子究   1919~1999
楊三郎 1919~1989 郭芝苑 1921~ 史惟亮   1925~1977 許常惠 1929~2001 林福裕   1931~2004
蕭泰然 1938~ 馬水龍 1939~ 錢南章    
      中國作曲家 西洋音樂家
本網站資料期能供音樂教育參考使用,不涉任何之商業行為;內容如與事實不符或有侵犯到著作權,非吾人所願,請留言告知,當立刻改進!
◎本頁最後更新日期:10/05/2008 23:57:53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60句精選關於『知識』的經典語錄

在涅貴不缁:處在污濁的環境中,貴在不被污染

《典 論•論文》是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第一篇文學專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