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語堂(1895年10月10日-1976年3月26日),中國文學家、發明家。福建漳州龍溪人,生於漳州市平和縣坂仔鎮[1][2],乳名和樂,名玉堂,後改為語堂
林語堂[編輯]
學者 19世紀 | |
---|---|
原名 | 林玉堂 |
別名 | 和樂 |
性別 | 男 |
出生 | 1895年10月10日 大清帝國福建省漳州府平和縣 |
逝世 | 1976年3月26日(80歲) 英屬香港 |
國籍 | 中華民國 |
語言 | 英文、國語、閩南語 |
政黨 | 中國國民黨 |
配偶 | 廖翠鳳 |
親屬 | 父親 林至誠 女兒 林相如、林太乙及林如斯 |
學歷 | |
聖約翰大學英文學士 哈佛大學文學系比較文學碩士 萊比錫大學語言學博士 | |
經歷 | |
清華大學英文系任教 北京大學教授和英文系主任 北京女子師範大學教務長 廈門大學文學院長 中華民國外交部秘書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美術與文學主任 香港中文大學研究教授 國際筆會副會長 | |
代表作 | |
開明英文讀本 吾國與吾民 京華煙雲 唐人街家庭 明快中文打字機 《無所不談》一集、二集 | |
殊榮 | |
兩度諾貝爾文學獎提名 | |
林語堂(1895年10月10日-1976年3月26日),中國文學家、發明家。福建漳州龍溪人,生於漳州市平和縣坂仔鎮[1][2],乳名和樂,名玉堂,後改為語堂,聖約翰大學英文學士、美國哈佛大學比較文學碩士、德國萊比錫大學語言學博士,曾任北京大學英文系教授、廈門大學文學院院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美術與文學主任、國際筆會副會長等職,1940年和1950年兩度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提名[3]。
生平[編輯]
- 出生在貧窮的牧師家庭,年輕時曾一度離開教會生活[4]。
- 1912年在上海聖約翰大學學習英文,1916年獲得學士學位,畢業後於清華大學英文系任教。1919年赴哈佛大學文學系留學,並於1921年獲比較文學碩士學位。同年轉赴德國萊比錫大學攻讀語言學。1922年獲博士學位。1920年與廖翠鳳女士結婚,廖翠鳳出生於富裕的基督教家庭,兩人相伴一生。
- 1923年回國,任北京大學教授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後為《語絲》主要撰稿人之一。1926年出任北京女子師範大學教務長,同年到廈門大學任文學院長。1927年到武漢任中華民國外交部秘書。隨後的幾年當中,他創辦多本文學刊物,提倡「以自我為中心,以閒適為格調'」的小品文,對之後的文學界影響深遠。1924年5月將英文的「humor」譯為「幽默」,有人說這是中文「幽默」一詞首次出現,其實並非如此,這只是首次把英文中的humor對譯為中文中的「幽默」。
- 1930年代林語堂所編著開明英文讀本,與張其昀所編初高中地理和戴運軌所編著初高中物理教科書鼎足而立,成為全國各校通用之教材。1935年後,在美國用英文撰寫《吾國與吾民》(My Country and My People,1935年)、《京華煙雲》(Moment in Peking,1939年)、《風聲鶴唳》 (1941年)等作品。《吾國與吾民》介紹和譯述中國的傳統思想、哲學和文化藝術,對中國社會的發展和中華民族的性格、精神作出了敘述,為當代歐美人士了解中國文化的重要著作。他的許多著作都被再翻譯成其他語言,作品風行各國。《生活的藝術》更是所有著作中,譯本最多,銷路最廣的作品。1944年到重慶講學。1947年林語堂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美術與文學主任;後到巴黎寫小說《唐人街家庭》。
- 有鑑於那個時代的中文檢字技術不夠發達,學術界普遍不滿意康熙字典之部首檢字法,乃傾家盪產全心研究中文檢字法則,歷經「漢字索引制」、「漢字號碼索引法」、「國音新韻檢字」、「末筆檢字法」、「上下形檢字法」等,終在1947年,發明了「明快中文打字機」[6],這架打字機高9英吋、寬14英吋、深18英吋,儲有7000字(常用的漢字約5000字),1952年獲美國專利,歷時長達六年半。由於研製打字機導致破產,林語堂曾向賽珍珠告貸遭到拒絕。林語堂和賽珍珠的合作不融洽已是後話,當時美國出版社一般是拿10%左右的版稅,而賽珍珠代理林語堂的書卻拿了50%,並且版權還不屬於林語堂。林語堂和她打官司,她打電話給林語堂的二女兒林太乙問,你爸爸是不是瘋了?最後兩人形同陌路[7];「上下形檢字法」後來也用於《當代林語堂漢英詞典》,並曾授權給神通電腦公司作為其中文電腦之輸入法,神通稱其為「簡易輸入法」。
- 1966年定居台灣,論古說今的雜文,後來收集在《無所不談》一集、二集(1967)中。1967年受聘為香港中文大學研究教授。1975年被推舉為國際筆會副會長,他於1972年和1973年被國際筆會推薦為當年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
學術[編輯]
作為作家[編輯]
以作家言,林語堂既有扎實的中國古典文學功底,又有很高的英文造詣;此外,他還致力於現代白話文的研究推廣,並對其作出了獨特貢獻。他一生筆耕不輟,著作等身,留下了數量頗豐且涉獵頗廣的中英文著作,包括小說、散文、文學批評、文化評論、人物傳記、英語教材、辭典、翻譯作品等。
林語堂的中英文作品質量都很高,而風格卻截然不同。他的中文著作多為各種形式的雜文。這些作品體現出他深厚的古典文學修養之餘,亦顯露出他忱摯的真性情。其筆鋒犀利而筆力剛勁,其見解深刻而其言辭恣意酣暢不拘一格;行文隨意隨情隨性,痛快淋漓處讓人喝彩,幽默詼諧處使人莞爾,真情流露處令人動容,嬉笑怒駡間每每發人深省。相對而言,他的英文作品則題材更為寬泛。其小說及人物傳記主要以英語寫成:小說《京華煙雲》以純正的英文講述純乎中國人的故事,英文傳記《武則天傳》、《蘇東坡傳》則以中國著名歷史人物為主角。他另外一部分作品(包括最廣為人知的《吾國與吾民》、《生活的智慧》)則著力於對中國文化傳統的介紹、對中國社會現象以及民族特性的分析與探討。此外,他還通過《孔子的智慧》等書闡述了對孔孟、老莊等思想的理解;又以中國民間傳說及古典文學作品為素材,寫成了英文版的《故事新編》。他對翻譯領域亦有所涉獵,以流暢優美的英文翻譯了《浮生六記》等文言作品。
諾貝爾獎提名[編輯]
作為學者[編輯]
以學者言,林語堂學貫中西,對東西方文化均有相當通透的領悟與頗為獨到的見解。在各種中英文著述中,一以貫之的是他對家國故土的熱愛,對不同國家、不同時期的文化與傳統的理解與尊重,以及跨越國族界限的人文關懷。通過早期創辦的《人間世》、《宇宙風》等雜誌,他將當時的一些西方理念介紹給中國讀者。另一方面,作為一名華人學者,他有意於將中國的古典文學、傳統文化乃至中國式的生活理念介紹到國外,並始終為此不遺餘力。他的英文著作,以淵博的學識、深刻的洞察力、豁達的胸懷為根基,以一片赤誠之心貫徹始終,語言通達典雅,措辭機智幽默,行文靈動瀟灑,在文學界獲得很高的評價,在英語讀者當中也相當受歡迎,遂為西方人士認識中國搭建起一道橋樑。在當時西方世界對中國普遍缺乏了解的情況下,這一點尤顯難能可貴。事實上,《吾國與吾民》及《生活的智慧》在美國甫一出版即登上紐約時報暢銷圖書排行榜,成為一時熱點;之後很長一段時間,銷量居高不下;多年後仍數次重新出版,成為了華人作家的作品暢銷於美國的先例。
作為發明家[編輯]
以發明家言,林語堂早年即已立志發明中文打字機。當時,科學嚴謹的漢字檢索系統仍未建立起來;又由於漢字本身是符號文字而非字母文字,長期以來人們對製成中文打字機的可能性多持懷疑態度。為解決這一難題,林語堂在數十年間鍥而不捨地研究探索,自斥資金,購置設備,堅持不懈地一再嘗試,以致一度傾盡家財、負債累累,而最終成功發明了「明快中文打字機」,幷於1946年在美國申請專利。六年半以後,到了1952年,他才取得該項發明的專利權。此打字機以「明快」命名,乃取其明易快捷之意,寄託了他希望人人都能順利操作使用的心願。除開「明快中文打字機」,他另有若干項小發明亦獲得了專利——例如,其中一件是可以擠出牙膏的牙刷。
作為語言學家[編輯]
以語言學家言,林語堂編有《開明英文讀本》、《開明英文文法》等教材,還著有關於語言研究的其他作品。他並首創了漢字筆劃、筆順、漢字偏旁部首的概念,進而開闢了以筆劃、筆順、偏旁部首為依據對漢字進行拆分、解構、歸類的全新理念,更在此基礎上發明了「上下形檢字法」。這套系統性、普適性、操作可行性並具的全新方略,不僅為漢字研究提供了一個嶄新的視角,為當時中文輸入法的研究開發創造了條件,更被後來者繼承改進,而演變成如今全國通用的標準化「部首檢字法」。除此以外,對於漢字注音體繫的建立與發展,林語堂所作的努力與貢獻同樣可圈可點。他曾向另一位語言學家趙元任提議制定一套以羅馬字母來標注漢字讀音的方法。趙定下基本方案後,帶同林語堂及另外三名語言學家作進一步的研究設計,歷時兩年,創造出「國語羅馬字」的漢字注音方法。「國語羅馬字」曾被定為國家正式推行的注音方案,並為當時及後來國內外的一些學者所接納採用。它對現行通用的「漢語拼音方案」產生了一定程度的影響;在某種意義上,它對後者的誕生起到了啓發與促進的作用。
作為教育家[編輯]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海峽殖民地實行阻斷新加坡馬來亞與中國大陸往來的政策,使得新馬地區華文學校的師資來源及高中畢業生的升學渠道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此外,英殖民政府大力推行英文至上、排斥華文教育的政策,試圖割斷華人華僑的文化認同感,也一直令南洋華僑界憂心忡忡。在這種背景情況下,1953年初,新加坡福建會館主席陳六使倡議創辦一所華文大學,並首捐500萬元,獲得東南亞各地華人的響應。他曾說「吾人為維護華人文化之長存,實有創辦華人大學之必要。」福建會館將位於新加坡裕廊西的212公頃土地捐獻出來作為校址,終於在公司法令下創辦成立了「南洋大學(Nanyang University,簡稱Nantah)有限公司」。南大在同年7月26日由陳六使主持動土,兩年後竣工。
南洋大學校董事會最初擬聘曾任清華大學校長的梅貽琦出山,擔任第一任校長,但林語堂提出擔任第一任校長,董事會接受林語堂擔任。林語堂到任後安排親屬擔任要職,要求推倒已建好但不夠洋氣的校舍,要求財政由校長掌管。兩條要求讓南洋大學校董事會難以接受,林語堂又嫌棄南洋大學經費不足,最終雙方意見不和不歡而散,林提出三十萬的錢款作賠償(後由陳六使個人出資)後拿款離開。以林語堂身份名聲而言,此事並不光彩,或多或少被人視為晚節不保。林語堂離開新加坡回到美國後發表文章指責共產黨滲透南洋大學毀掉了學校。
1955年6月,南洋大學先修班開始上課。次年,第一屆本科新生正式入學。
林語堂的作品[編輯]
小說[編輯]
- 《京華煙雲》(Moment in Peking),又名《瞬息京華》,張振玉譯,1940年,上海若干出版社
- 《風聲鶴唳》A Leaf in the Storm
- 《賴柏英》
- 《朱門》The Vermillion Gate (1953)
- 《啼笑皆非》Between Tears and Laughter,1947年(5版),商務印書館
- 《唐人街家庭》
- 《逃向自由城》
- 《紅牡丹》
- 《遠景》
- 《奇島》
散文和雜文文集[編輯]
- 《人生的盛宴》
- 《吾國與吾民》"My Country and My People",又名《中國人》
- 《剪拂集》,1928年,[上海北新書局]
- 《歐風美語》,1933年
- 《大荒集》,1934年,[上海生活書店]
- 《我的話》(第1卷,又名《行素集》),1934年
- 《我的話》(第2卷,又名《拙荊集》),1936年
- 《生活的藝術》"The Importance of Living",1937年
- 《孔子的智慧》"The Wisdom of Confucius",1938年
- 《新生的中國》,1939年,林氏出版社
- 《俚語集》,1940年,上海朔風書店
- 《錦秀集》,1941年,上海朔風書店
- 《中國聖人》,1941年,上海朔風書店
- 《語堂文存》,1941年,林氏出版社
- 《諷頌集》蔣旗譯,1941年,國華編譯社
- 《撥荊集》,1941年,香港光華出版社
- 《愛與刺》,1941年,明日出版社
- 《有不為齋文集》,1941年,人文書店
- 《雅人雅事》,1941年,上海一流書店
- 《第一流》,1941年,上海地球出版社
- 《文人畫像》,1947年,上海金屋書店
- 《無所不談》(1一2集,1969年,文星書局);(1—3合集,1974年,開明出版社),又名《無所不讀》
教育[編輯]
- 《開明英文讀本》,開明出版社
- 《開明英文文法》,開明出版社
- 《語言學論叢》,1932年,開明出版社
- 《最新林語堂漢英辭典》,正中書局
- 《中國新聞輿論史》,1936年
- 《當代漢英辭典》,1972年
- 《當代漢英辭典》電子版, http://humanum.arts.cuhk.edu.hk/Lexis/Lindict/
評論集[編輯]
傳記[編輯]
- 《蘇東坡傳》(The Gay Genius)
- 《武則天傳》(Lady Wu)
譯著[編輯]
- 《賣花女》(中英對照系列)
- 《冥寥子遊》(中英對照系列)
- 《不亦快哉》(中英對照系列)
- 《東坡詩文選》(中英對照系列)
- 《幽夢影》(中英對照系列)
- 《板橋家書》(中英對照系列)
- 《老子的智慧》(中英對照系列)
- 《浮生六記》(中英對照系列)
發明專利[編輯]
- 明快中文打字機(Chinese Typewriter)──1946年4月17日申請美國專利,1952年10月核准。[9]
- 中文字形編碼與鍵盤(Design for A Font of Keyboard Symbols)──1946年5月18日申請美國專利,1948年3月核准。[10]
- Visual Selecting Device for Chinese Typewriters and The Like──1948年3月3日申請美國專利,1952年10月核准。[11]
- Page Control and Page Control Release for Typewriters──1950年5月3日申請美國專利,1951年12月4日核准。[12]
- Spring Powered Type Bar Actuating Mechanism for Typewriters──1950年8月22日申請美國專利,1952年3月25日核准。[13]
雜誌[編輯]
評價[編輯]
軼事[編輯]
文學家林語堂是二次大戰後來臺的,依照慣例他算是外省人。不過祖籍福建省漳州的他就說過:「人家不覺得我是外省人,我自己也不覺得我是外省人,或許有時候人與人之間,溝通的語言是有親切感的。」林語堂認為語言亦是省籍區分的一大因素。林語堂曾寫下《來臺後二十四快事》一則是:「初回祖國,賃居山上,聽見隔壁婦人以不乾不淨的閩南語罵小孩,北方人不懂,我卻懂。不亦快哉!」,另一是「到電影院坐下,聽見隔座女郎說起鄉音,如回故鄉。不亦快哉!」[15]
林語堂故居[編輯]
臺北陽明山故居[編輯]
位於台北陽明山上,建於1966年,由林語堂親自設計,是其最後十年定居台灣的住所。建築是以中國四合院佈局、西班牙式白牆及螺旋柱、藍色的琉璃瓦構成。台北市政府為紀念林語堂的文學成就,得到林夫人廖翠鳳女士捐贈大師藏書、著作、手稿及其遺物於大師舊居,成立「林語堂先生紀念圖書館」1985年5月開放。台北市文化局成立後,有意擴充活化原有圖書館功能,以「名人故居」及「文學生活館」之方向規劃。經過公開招標評選,由佛光人文社會學院(後改名為「佛光大學」)取得經營管理權,於2002年3月26日全新開館,成立「林語堂故居」。 林語堂故居結合展示參觀、藝文講座、餐飲休憩的多元化空間,完整呈現了語堂先生的格調思想、發明創意、生活態度與文學成就。2005年10月1日由東吳大學接受台北市政府文化局委託經營林語堂故居。
廈門鼓浪嶼故居[編輯]
位於廈門漳州路44號,建於1850年代,是鼓浪嶼三大歐式建築之一,是林語堂與夫人廖翠鳳成婚之地,但至2010年止,這座百年老宅因產權問題長年失修,正門封死,外牆剝落,屋簷被白蟻啃去大半。鼓浪嶼於2009年開始申遺,林語堂故居是其中重點項目,但林語堂故居產權不屬其後人,三年前被一家企業買走。
林語堂紀念館[編輯]
林語堂紀念館位於福建省漳州薌城區天寶鎮五里沙村,是大陸第一家林語堂紀念館,天寶鎮是林語堂爺爺的家鄉。建於2001年10月,2002年10月正式對外開放。館前的林語堂先生的塑像是由雕塑家李維祀教授設計製作的。 林語堂故鄉紀念館位於福建省漳州市平和縣坂仔鎮,林語堂在這裡出生並度過了美好的童年,直至青少年期前去廈門求學,林語堂在其自述中反覆提及平和縣坂仔鎮的時光。:「如果我有一些健全的觀念和簡樸的思想,那完全得力於閩南坂仔之秀美的山陵……」、「我是漳州府平和縣人……」、「我們家居平和縣坂仔之鄉,父親是長老會牧師。」「坂仔村位於肥沃的山谷之中,四周皆山,本地稱之為東湖。」「在家,男孩子規定是應當掃地,由井上往缸里挑水,還要澆菜園子。把水桶系下井去,到了底下時,讓桶慢慢傾斜,這種技巧我們很快就學會了。水井口上有邊緣,雖然一整桶水夠沉的,但是我很快就發覺打水滿有趣,只是廚房裡用的那個水缸,能裝十二桶水,我不久就把打水推給二姐做。」「童年最早的記憶之一是從教會的屋頂滑下來,……站在牧師住宅的陽台上,可以透過教堂後面的一個小窗望下去,看見教堂內部。在教堂的屋頂與牧師住宅的桁桷之間,只有一個很窄在我一生,直迄今日,我從前所常見的青山和兒時常在那裡撿拾石子的河邊,種種意象仍然依附著我的腦中。小孩可以從這面的屋頂爬上去,擠過那個狹窄的空間,而從另一面滑下來。」「童時,我對於荏苒的光陰常起一種流連眷戀的感覺,結果常令我自覺的和故意的一心想念著有些特殊甜美的時光。直迄今日,那些甜美的時光還是活現腦中,依稀如舊的。」 「雖有急流激湍,但淺而不深,不能行船,有之,即僅淺底小舟而已。」 「那條河是從山上下來,在河曲有一道橋,河的一旁是有許多商店的坂仔街,高踞在堤岸之上,經常受河水侵蝕的威脅,因為當洪水來的時候,它會受到漩流的全力打擊;在河的另一旁是一個多石的淺灘,這個地區的輪迴市集,每五天在這裡舉行一次。」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