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之師 一字千金 咬文嚼字 目不識丁典故


一字之師
圖片來字:soso百科

一字之師:

唐朝有位詩人叫齊已,某年冬日他在大雪後的原野上,看到綻放的梅花,因而創作了首《早梅》詩,詠誦在冬天裏早開的梅花。詩中有兩句:「前村深雪裏,昨夜數枝開。」。後來有一個叫鄭穀的人,看到齊已寫的這首詩,認為這首詩的意味未盡。經過反覆思考推敲後,將這兩句詩改為:前村深雪裏,昨夜一枝開。因為他認為數枝梅花都開了,就不能算是早梅。鄭穀的這一改動,雖然只將數字改為一字,只有一字之改,但卻使《早梅》更貼切題意,詩的意境也更完美。齊已對鄭穀的這一改動非常佩服,當時即稱鄭穀為自己的一字師。

而後世把修改自身詩文後更加完美的人,稱之為“一字師”或“一字之師”。


一字千金
圖片來字:鳳凰學習網

一字千金:

戰國末期,大商人呂不韋大膽的把作為人質的異人立為秦國國君。等到異人當了秦王之後,封呂不韋為丞相來報答恩情。然而朝中的大小官員心裡卻很不服氣。呂不韋也知道他的政治資望太淺,提高聲望是讓人們服氣的最好辦法。呂不韋的門客建議他說:“我們知道孔子的學問很好,是因為他寫了部叫《春秋》的書,孫武能當上吳國的大將,是因為吳王先看了他寫的《孫子兵法》,我們為什麼不能寫部書,來揚名當世呢?”呂不韋認為這個辦法很好,命令門客立即來撰寫。其門客很快地寫出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文章,書名提作《呂氏春秋》。書寫成後,呂不韋命令把全文抄出,貼在咸陽城門上,並發出佈告:“誰能把書中的文字增加一個或減少一個,甚至改動一個,賞黃金千兩。”佈告貼出許久,人們畏懼呂不韋的權勢,無人來自討沒趣。然而“一字千金”的故事仍流傳至今,可以比喻文辭精確結構嚴謹,或是形容價值極高的作品。



咬文嚼字!
圖片來自:新闻晨报

咬文嚼字:

在元雜劇,秦簡夫的《剪髮待賓》作品中。陶侃知道附近來了一個老學者,便想請至家中招待向他請益,可是家貧無錢,無奈之中只好寫了「信」字,到財主韓夫人家中典當。韓夫人見陶侃相貌口才不凡,便將錢給他。陶母知道這件事之後,卻責備陶侃怎麼可以用「信」字去典當換錢,要陶侃去將字贖回。陶侃心裡雖然不願意,但只好又去韓家。陶母口中雖然斥責陶侃,心裡也明白陶侃的用意,於是等陶侃出門,陶母便剪下一頭長髮拿到街市上賣錢。陶母在街市上賣頭髮時,正好遇見了韓夫人。韓夫人知道陶母痛斥了陶侃一頓的事之後,覺得無法理解,便問道:「不過是一張紙罷了,有什麼好生氣的?」陶母便回答:「陶侃也和你有同樣的想法,認為是我太過分咬文嚼字。但是,不論男女,都必須有了這個『信』字,才能得到別人的敬重,怎麼可以小看它呢?」這裡就用到了「咬文嚼字」來形容拘泥文字的詮釋和形式。「咬文嚼字」形容拘泥於文字詮釋而流於見解迂腐、淺陋,或用於形容好稱引古書以賣弄才學的淵博。


丁
圖片來自:水煮花生

目不識丁:


在唐代時,張弘靖被任命為幽州節度使,掌管幽州地方的軍政。當他前往幽州上任時,當地百姓夾道歡迎卻發現他乘著轎子走在軍隊之中,而非常驚訝。因為當地的將軍都是與士兵一同日曬雨淋,從不坐轎子,因此對他產生不好的印象。他的兩個從官韋雍、張宗厚行為囂張跋扈,常吃喝玩樂直到深夜,喝醉酒還要大隊人馬護送他們回家,燭火照得整條街通亮。看到不滿意的事就亂罵大叫,還對士兵說:「現在天下太平,你們會拉弓射箭有什麼用?還不如去認識一個『丁』字來得有用!」因為「丁」字是很容易認識的字,如果連「丁」字都不認識,那就接近文盲了。所以這句話不但誇讚了自己,也取笑了長於武藝的兵士。如此剛愎自用的張弘靖之後也因故被降職調離幽州了。後來「目不識丁」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不識字或毫無學問。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60句精選關於『知識』的經典語錄

在涅貴不缁:處在污濁的環境中,貴在不被污染

《典 論•論文》是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第一篇文學專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