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故事:一毛不拔


成語故事:一毛不拔

【原文】
孟子曰:「楊子(1)取為我(2),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墨子(3)兼愛(4),摩頂放踵(5)利天下,為之。子莫(6)執中,執中為近之,執中無權,猶執一也。所惡執一者,為其賊道也,舉一而廢百也。」(《孟子・盡心上》)
【註解】
(1)楊子:指戰國時代衛國人,楊朱。他的學說主張「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
(2)為我:為戰國時代楊朱所主張的一種貴己學說。
(3)墨子:指戰國時代魯國人,墨翟。他是墨家學派的創始人,又稱為「墨子」,提倡兼愛、非攻、節用等學說。
(4)兼愛:即墨翟倡導的學說之一,主張平等的愛,沒有人己厚薄親疏的不同。
(5)摩頂放踵:從頭頂到腳跟都受磨損,比喻為救世而不怕艱苦、不惜犧牲生命。摩,通「磨」。
(6)子莫:戰國時代魯國人。
【故事闡述】
孟子說∶「楊子的學說主張為我,即便拔出一根毫毛就能對天下有利,他都不肯做。墨子的學說主張兼愛,即使從頭頂到腳跟都磨損了,只要是對天下有利的事,他都會不惜犧牲生命去做。子莫的學說是主張中道,主張中道原是好的,可是如果只知中道而不知變通,那就等於執着在一點上了。執着於一點之所以不好,是因為這樣會傷害真正的道,而只專註於一事,其餘的都廢棄。」
春秋戰國時代,當時有許多思想家提出各自不同的思想流派、著作學說,可說是百家爭鳴的時代,他們相互論戰,希望能對治理國家有幫助。而楊朱的「為我」學說與墨子的「兼愛」學說正好形成強烈對比,這篇主要是孟子針對楊朱和墨子學派的評論,清楚簡要的指出兩人學派的差異。
後來,原文的「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就逐漸演變成「一毛不拔」這句成語,用來比喻自私自利,就連少許力量都不願貢獻的人,後來也用來形容非常吝嗇自私的人。
【討論】
(1)楊朱學說主張甚麼?墨子主張甚麼?子莫主張甚麼?他們的學派各有甚麼不同?
(2)如果一種人凡事只為自己着想,絲毫不顧別人;而另一種人則凡事都替別人着想,你比較想成為哪一種人?為甚麼?請把自己的想法跟大家分享。
【造句練習】
例:他平時一毛不拔,但遇到有困難的人,卻出手大方的捐錢幫助。
例:吝嗇的人,往往都是一毛不拔。
【相似成語】
鐵公雞;視錢如命;愛財如命
【課後時間】
請分辨「一毛不拔」與「愛財如命」的異同。
參考答案∶
◎相同∶都含有吝嗇、捨不得花費錢財之意。
◎相異∶「一毛不拔」使用時偏重於極端吝嗇;「愛財如命」使用時則偏重於貪求無度、不知滿足。

一毛不拔[編輯]

一毛不拔原是指戰國思想家楊朱所倡導的「為我」、「貴己」、「貴生」學說。他反對墨子兼愛儒家倫理主張,認為治國的大前提是既不損己為人,亦不損人為己,但這套思想在歷史上屢受非議,孟子認為他「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此後一毛不拔成為諷刺自私自利成語

背景[編輯]

楊朱主張是「貴己」、「為我」。所謂「貴己」,是說「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即順乎人類自然本性;「為我」則指行為應以個人出發。楊朱發表其思想時,各國諸侯為擴充王族領土而發動戰爭、驅策庶民以保王族利益,他認為這有違人性,非治天下之道。他說:「人人不損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也。」[1]
楊主的貴己說,主張追求個人獨立,衝擊當時的君權思想,他的一毛不拔論逐成為批判對象。孟子在《孟子·盡心篇》說:「楊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墨子兼愛,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子莫執中,執中為近之,執中無權,猶執一也。所惡執一者,為其賊道也,舉一而廢百也。」後來韓非亦批評,楊朱「不以天下之大利,易其脛一毛」。
在小說中,一毛不拔成為成語,形容自私行為。《儒林外史》第四十一回:「都像你這一毛不拔,我們喝西北!」即使到了近代,這句成語仍然經常在現代漢語中出現,如《文明小中史》說:「楊是一毛不拔的,也只會混在裡面,白吃白喝,只要對己有利,要其命也可,只要對人有利,要其毛也不。」[2]
正確理解一毛不拔的思想,須先了解語中潛詞,「拔一毛以利天下(而害己),不為也」,楊朱思想在漢朝後趨勢合流為廣義道家思想一脈,如與《陰符經》相輝映,有「恩害相生」的內容於義頗近。

楊朱[編輯]

Yin Yang
道家系列條目
道家思想
  無為 齊物 逍遙
道家人物
老子 關尹子 文子 楊朱 莊子
道家典籍
老子》《莊子》《淮南子
相關條目
諸子百家 黃老 玄學 道教
道家主題首頁

楊朱中國春秋戰國時期的一名思想家,字子居魏國人,生平已不可考。在當時各家的著述如《孟子》、《荀子》、《莊子》、《韓非子》、《呂氏春秋》等,他的名字曾多次出現。他的行蹤多在一帶。據《莊子》記載,他曾經見過老子。其活動的年代,比墨子稍後,而又早於孟子。有云他是老子弟子,或為道家別支。其學說在當時相當著名,但早已散佚不存,散見於《孟子》、《列子》及《淮南子》中。
孟子·滕文公》篇云:「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歸於楊,即歸墨。」可知春秋之世,楊朱之學與墨學齊驅,並屬先秦顯學
列子·楊朱》篇云:楊朱曰:「伯成子高不以一毫利物,舍國而隱耕。大禹不以一身自利,一體偏枯。古之人損一毫利天下不與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損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

思想內容[編輯]

楊朱曾經和老子會面,所以他曾受老子思想的影響。後來有感於動亂的環境,困惱於越來越大的社會壓力,於是揚棄老子學說中的部份內容,朝著「養生」、「存性」的方向不斷深化,發展成以「為我」為中心的思想體系。楊朱的思想在戰國初年一度風行,與儒、墨兩家形成鼎足而三的形勢。
楊朱的思想概略,可從以下四方面見之:
  1. 首先,從其中心要旨而論,楊朱學說實際是以「我」作為自然的中心。他認為人的生命,往往由於外界的蒙蔽、組織所拘束,因而無法明察生命的真象,使個人失去主體性。於是楊朱主張探求內在自我安身立命的境界,以擺脫社會的束縛,偏向於個人人性的追求。他認為只有重視人類本有的自然性,人才會快樂,才能「全生(性)保真」。
  2. 其次,在政治方面,楊朱既然反對社會的束縛,所以在政治上也反對強權獨佔的霸道,主張「天下為公」,要「公天下之身,公天下之物。」另外,他認為一切外在的道德刑法,皆不可妨害一個人的自由政府只是象徵式的,不可對個人過份約束。由此可見楊朱的政治觀是自由的,同現代自由主義有共同之處。
  3. 第三,在人與人的關係上,楊朱極力主張個人的「為我」主義。他說:「古之人損一毫利天下,不與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損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他的意思是說社會是由各個「我」所組成,如果人我不相損、不相侵、不相給,那麼天下便無竊位奪權之人,便無化公為私之輩,這樣社會便能太平。
  4. 第四,在對生命的態度上,楊朱既重說「全性保真」,因而重視「貴生」、「樂生」。他認為人生短促,故在生時必須享盡人生之樂,所以要充份放縱人慾。在列子的楊朱篇中,他要求「豐屋、美服、厚味、姣色。有此四者,何求於外?」此種重生貴生的極端思想,在當時及近代被認為是否定儒家禮法道德,又摒絕了墨家禁慾道家老子的無欲,傾向自我中心主義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60句精選關於『知識』的經典語錄

在涅貴不缁:處在污濁的環境中,貴在不被污染

《典 論•論文》是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第一篇文學專論